APP下载

王鼎钧的“滋味”

2016-07-04朱晓剑

阅读(书香天地) 2016年12期
关键词:王鼎钧温情滋味

朱晓剑

王鼎钧简直就是散文界中的“博尔赫斯”。他仿佛深谙春秋战国的合纵连横术,挽寓言,恋诗体,留日记,兜揽断章孤句,又混杂小说、戏剧、诗歌的血统,真担得起“条条大道通罗马”的豪气,这样的“法无定法”,在大陆出版的众多散文集中,恐怕也是凤毛麟角。

王鼎钧也是文学界的大魔法师。他的散文具有非凡的透视魔力,会打通读者记忆中的每一处血栓。仅从一道缝隙,就能窥见天空的美丽与广大。他的文字,娓娓道出种种对于生活的描绘与想象,使人置身其中,就能找回丢失的记忆,真是神奇。

读书话作品,似可了解书的广博世界。但有时却也未必是这样。在阅读书话的过程中,到底获得的是什么,也还时常有疑问。老派的书话固然很好,有时却也会因资料的堆砌,而少了阅读的兴味。最近,我在读王鼎钧先生的《书滋味》(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给我的感觉是,这不仅仅是一种读书的享受,还能够从书中体味出酸甜苦辣咸。一句话,书中滋味长,倘若没有了这样的温情,阅读的色彩可能就变得很另类了。

鼎钧先生是散文大家,有一句话这么总结他:一生流亡,阅历不少,读书不多,文思不俗,勤奋不懈。在《书滋味》中能感受到他对时事洞察的能力,确也不凡,常常从一件小事上引申出对文化的关注。不管是就事论事,还是谈学论道,他都以脉脉温情对待。

在书中,开篇就与一九四九相关的三本书比较,论述齐邦媛《巨流河》、龙应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和他的《文学江湖》。他说,《巨流河》如此精致,如此雅正,如此高贵;《大江大海》如此奔放,如此丰富,如此变化;至于《文学江湖》,则是如此周密,如此老辣,如此“江湖”。这真是知书之论。然后他谈姜氏散文,论名言质疑,又倡导四馀读书法:古人“三馀读书”,夜来昼之馀,雨者晴之馀,冬者岁之馀,我加上一条:“老者生之馀”,故曰“四馀”。这种阅读的拓展,让人不能不佩服其论书的精到。

且看鼎钧先生说散文的“四有”: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趣,言之有味。这似算不上新見解,但细细想来,却也超过了传统的散文见解。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于有物、有序、有趣、有味,就是让人能够读下去。这里就需要作者具有广博的知识、非凡的见识,否则就难以给人阅读的兴味。时下也时常有人抱怨出版物太多,实则是因今天书写的便捷,加之获取思想的便利,就容易出现极为优秀的作品。而这所提供的林林总总的思想,且不管其中的对错,就其丰富文化的内涵来说,已是足够好了。

《书滋味》里所收的文章大致都是谈文学作品,间或有论及信仰之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贪求阅读的数量,却忽略掉了阅读质量,以至于读来读去,都没有多大的收获。这所涉及的是博与专的问题。如何才能做到博与专的最佳结合,固然是见仁见智的话题,但倘若我们忽略掉了阅读环境所赖以存在的现实,可能就只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探讨而已。

从每一本书出发,阅读的过程,也是与作者对话的过程。所以刘荒田的散文“尺幅之内,舒卷自如,落笔时一点击发,四围共鸣,触机成文,诉诸悟性。无因果,有纵深;无和声,有高音;无全景,有特写;无枝叶,有年轮。”而於梨花的小说“令人沉吟嗟叹,话题连绵”,陈楚年的三国人物“有回肠荡气之感”,荒诞小说哪怕是失败的实验也优于无实验,作家文集的选本则依赖于大选家……即便是莫言笔下的《红高粱》,鼎钧先生也从史实出发给予纠正。这样的意见,确给我们提供了新的阅读可能。因此有人说他是散文界的“博尔赫斯”,信然。

书中有千般滋味,万种风情,读者完全可以由着自己的性情阅读,但亦不妨从书中故事延伸到日常生活当中去,从阅读中汲取营养,或能让我们洞察世界的秘密:那是一种温情,生活中固然有挫折、有荆棘,倘若我们保持乐观的心态坦然去面对,或许能收获得更多。

【内容简介】

这是散文大家王鼎钧先生的读书杂感集,作者每读到好书,心生欢喜,兴之所至,欲罢不能,这些文章因书而发,但都可以脱离原书单独存在,看一本书能了解十几、二十本书。作者笔落之处,气象万千,蔚为大观。

【名家推荐】

不能想象无视金庸的中国武侠小说史,无视余光中的中国诗史,无视白先勇的中国小说史,无视王鼎钧的中国散文史。

★上世纪90年代,我所接触的文人圈子中,王鼎钧的散文是个令众多文人津津乐道的东西。如果今天王鼎钧先生到场,我一定会将家中收藏的王鼎钧的书拿来给他签名,还要和他合影。如若让我挑十本书,其中一本一定有王鼎钧散文。

—韩少功(著名作家)

★他以肉掌劈凿嵬岩,泻下千尺飞瀑,他引流入川,回狂澜于千里烟波。他秉一枝巨笔,横烈处如血涌热腔,幽柔时如风动翠帘,怎能不叫人“一生低首”。

—张晓风(台湾著名散文家)

猜你喜欢

王鼎钧温情滋味
氤氲的温情,混沌的大美
自由到底是什么滋味?
说谎的滋味很糟糕
等待
春天的滋味
大 志
温情美文两则
温情故事两篇
温情故事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