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向纯学分制管理转变的探讨

2016-07-04叶莉

经营管理者·下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学分制转变

叶莉

摘 要:学分制凭借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已然成为高校进行体制革新的重点。近年来,在一些学者和专家的呼吁之下,以及大量成功实践作为先例,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开始走向了学分制改革之路。学分制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良好的革新作用,为那些实行该体制的高校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丰硕成果,因此,它在教育界的地位也越来越高。但是,目前仍然有很多高校固步自封于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同时也有很多高校看到了学分制的优点,但考虑到教育改革的成本,只是进行了部分创新,将学分制和学年制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尴尬的“学分学年制”教育体系。本文旨在指出学年制的优势,并为如何向纯学分制进行转变提供一些意见,希望能促进部分高校的体制改革。

关键词:学分制 学年制 学分学年制 转变

一、学年制、学分制与学分学年制特点分析

1.学年制的概念及特点。学年制是以读满既定的学习时数和年限、最终考试合格为毕业标准的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因此,又称学年学时制。实行学年制的高等学校,会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在学年和学时方面各会有不同的规定,既拟定了一定的修业年限,又拟定了一定的教学时数。每一学年的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门类和教学时数,都有严格的规定。学年制的优点就是是对学生整齐划一,形成了固定的班集体,学生的课程和学习目标一致,有共同的任务和方向,既方便管理,又能提高学生们的集体意识,有利于保证一定的培养规格和质量。缺点是开设的课程多,学生负担重,而且学生的自主选择大大减少,只能跟着学院的规定走,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分制的含义。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指出:“学分”的概念是用来计算学生学习份量的一种单位。一个学分约等于某学生在课堂或实验室从事1时学术工作并且连续一个学期的量,但是它不包括学生与教师或同学进行的课外讨论与交流、准备考试以及从事其他与课程有关但与课程教学无直接联系的学术工作的量。用学分来衡量学生学习的量便是学分制,又称学分累计制。它以学分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认为学生若要获得某个学术性的学位,如学士学位、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必须达到某一个最低限度的学分量。这个学分量代表着学生所修习的课程量。1894年学分制源于美国,美国的哈佛大学首先采用学分制,哈佛大学医学院在选课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学分制。到了20世纪初,美国绝大多数高等学校都陆续推行了学分制。

3.学年学分制的概念及特点。学年学分制不像学分制或者学年制是一个公认的教育模式,而是在实践中融合了二者特点形成的结合体。它既规定了学业的年限同时又实行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学分学年制既保留了学年制集中管理的模式,同时也借鉴了学分制的很多优点,因此,目前我各高校绝大多数实行的还是这种模式的教育制度。但是学分学年制尽管参照学分制,将学生的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但是仍然未能摆脱学年制的窠臼:学分学年制体系下,同专业的学生必修课的比重远远超过选修课,而且选修课也是围绕本专业开设的,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没有指导性的意义,其实,这样的模式反而加大了学生的压力,本来只需要学好必修课就可以,现在反而要完成没有太大作用的选修课程。而且在实际管理上,还是按照班级的模式,將学生分为一个个群体,同级的大多数人最后还是一起毕业,和原来的学年制没有质的区别。

二、学分制的特点及优点

1.学分制的特点。学分制是教育模式的一种,这种教育模式是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对于学生考试成绩的绩点和所修学分来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与班建制、导师制合称三大教育模式。这里所说的学分制指的是完全学分制,又称“纯学分制”。所谓完全学分制就是一种把必须取得的毕业总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要求按照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中各门课程及教学环节的学时量,确定每门课程的学分,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规定各类课程的比例,以及准予学生毕业的最低总学分。这种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学年制,在学年制的指导下,学生正常情况下完成制定年限的学习即可毕业,而学分制则是没有规定学年的限制,只要学生把所需学分修满即可毕业,因此学生不是同时毕业,没有了“届”的概念。

2.学分制的优点。

2.1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学分制是在选课的前提下进行的,学生在选定少数既定的必修课之后还有很多的实践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不受专业限制的课程,这样的话一方面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不至于成为一个涉猎面很狭隘的社会人;另一方面,这些课程是学生自己的选择,肯定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要么是出于兴趣爱好、要么是出于一定的目的,所以,学生必然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去学好这门课程,而不是像原来那样很多课程是学院的安排,并不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做出的选择学生的积极性会大大提升。

2.2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课堂氛围的营造。学分制是基于选课为前提的,而非像以前那样,不管老师教的怎么样学院依然会开设这门课程。在选课的大背景之下,授课教师的压力就会自然而然上升,为了吸引更多的生源并让学生宣传自己,教师之间也会逐渐形成竞争和合作关系,他们必然需要花费脑筋来让自己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自己上课的内容变得活泼,也会和同行探讨技能分享经验,因此不得不做出一些调整,而且经常改变上课的形式,这样的话教学质量会得到一个突破,课堂氛围也会更加活泼有趣,而这样的课堂必然会增加学生的兴趣,学习的动力也会提升,因此,笔者认为学分制于老师于学生都是一种进步。

2.3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在传统的学年制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完成规定年限的学习之后就统一毕业,齐刷刷地涌向人才市场,竞相参加工作,因此,在短时间内肯定会形成企业的卖方市场,对于毕业生来说是不利的。但是,学分制就不会导致这样的情况出现。学生由于能力、用功程度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毕业的时间不固定也不统一,可以巧妙地避开就业高峰,为自己找工作寻得更好的归宿,也会一定程度上减少社会的压力和负担。

三、向纯学分制转变的方法和对策

学分制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工程,不是嘴上说说就能完成的事情,为了推动学分制的改革,相关一系列措施必须推行。经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上网搜集数据等手段,笔者最终得出以下解决措施。

1.建立和完善选课系统,提高选修课的比重。笔者前面说过,学分制是基于选课的前提之下的,为了推动学分制改革,必须围绕搞好选修课这一主题来推动。目前,我国的必修课比重遠远超过选修课,而且既出的选修课质量堪忧,存在“学生不想学、老师不想教”的尴尬。因此,为了推动学分制的进程,新的选课系统急需被制定出来,这一系统中,选修课的数量要得到极大的提高,而且开设的课程也要经过筛选,做到质量过关,不能胡差事,对学生不负责。

2.现有的成绩管理制度急需改革。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老师在期末输入成绩的时候,是以班级为单位统一完成,这也是现有的成绩管理制度,为了符合学分制的特点,现有的成绩管理制度必然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学分制之下,班集体的概念开始淡化甚至模糊,教师输入成绩时不是面向某一个班级,而是面向全校学生,因此,原有的成绩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分制的要求,在技术层面需要形成一个新的系统,能够帮助教师完成全校学生成绩输入的工作。

3.学籍管理制度需要调整。学分制一旦实行,学生毕业的时间就不确定,因此学生的学籍变动也会相应变得四分频繁,这位学院的行政工作肯定会带来一定麻烦。如果按照现有的模式来的话,这是一个基本无法完成的任务,因此,学生的学籍管理也需要做出一定的调整。

4学校之间形成相互合作相互承认的互助模式。目前,我国很多高校不是综合性大学,比如外国语、音乐、财政、政法等专业类大学,如果让他们开设一些与本专业毫无关系的选修课必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即便开设了笔者认为该课程的质量也不会让人满意,但是该类院校本专业很过关。因此,就需要形成一种互助的模式,允许本校学生去参与另一所学校的课程,并承认获得的学分。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对于选修课的需要,同时也促进了校际间的交流与了解。

参考文献:

[1] 祗新生,张君维,周振军 高校学分制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高教研究,2005(3).

[2] 董宇艳,浅析高校实施学分制管理模式[J]. 中国高教研究,2002(6).

[3] 卢彦峰,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探析[J]. 中国成人教育,2007(2).

[4] 姜华珺,学年制、学年学分制和学分制的比较分析[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

猜你喜欢

学分制转变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管理模式转变分析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高校实践育人学分制模式构建研究
学分制下的校院教学运行管理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