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两重性

2016-07-02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401120

人间 2016年19期
关键词:唯心主义人的本质

李 奎(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  401120)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两重性

李奎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401120)

摘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记录自己思想的一个笔记,在《提纲》中,马克思既扬弃了传统的唯心主义,也扬弃了传统的唯物主义。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哲学,把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归与“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之中,认为是“旧”的,并且澄清了自己的思想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区别。然而,在费尔巴哈那里,他自认为自己的哲学是“新哲学”,自己的唯物主义相比旧唯物主义有所超越的,是“新”的。

关键词: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人的本质;感性直观;唯心主义

一、“新哲学”: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认为新哲学是以人和自然为唯一的最高对象的哲学,只有人性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实在的东西,人乃是理性的尺度。新哲学是以前哲学的实现,同样还是对新哲学之前哲学的否定。费尔巴哈是在与他所说的旧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哲学相对照中阐述自己的“新哲学”的。

(一)“人本学”立论的唯物主义原则。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原则——“感性直观”——既是对唯灵论的宗教神学,又是对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以及批判的批判者们的主观唯心主义这些种种的唯心主义哲学的超越,按费尔巴哈自己的称谓来说是“新的哲学”。

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正是揭露了宗教的本质实质上是现实世界的反映,即对现实世界的现实关系的倒置和对象化。费尔巴哈从“感性实在”的唯物主义原则出发,在本体论上,把世界的本源从“上帝”、“自我意识”等的唯心主义范畴改变为“感性对象”的唯物主义范畴,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族”。他把唯心主义视作第二性的东西作为根本第一性的东西,而把唯心主义视作第一性的东西作为从属的第二性的东西。同时,在知识论方面,将唯心主义纯粹思辨、抽象的在概念和范畴中兜圈子的认识活动转变为了“感性直观”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二)“人本学”立论的人本主义原则。

就唯物主义自身的发展逻辑而言,费尔巴哈认为自己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是对之前一切唯物主义的扬弃。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人本学立论,将人的问题作为关注的中心问题,不再把人如同机械唯物主义那样将人视作机器与一堆蛋白质和细胞。诚如他自己所说的,“人的本质就是人本身”一样,相比于纯粹的唯物主义的物质至上观点而言,费尔巴哈确实发现了人,发现了活生生的感性直观的人。

费尔巴哈从人的视角来关注整个世界,于是人的地位被凸显了出来。在某种程度上,费尔巴哈发现了人,发现了不再是别的事物(物质)表现形式的人,发现了作为“感性对象”和“感性直观”的人,这就比纯粹的唯物主义要进步多了。也正是费尔巴哈的这种人本主义原则——即“人本学”的观点实现了唯物主义思想史上重大的突破。

二、“旧唯物主义”:马克思笔下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仍然归之于“从前的唯物主义”——即“旧唯物主义”。认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便是,仅仅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而没能将其作为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没有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一)非实践的认识论视阈。

通过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视角,我们所看到的自然仍然是与人相分离的自然。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到的,“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客观世界。在费尔巴哈的脑袋里是只能从“感性直观”去理解自然,这就必然导致了费尔巴哈的自然是与人无涉的、缺乏主观能动性视野的,也就是没能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自然。唯有将现实的人、实践的人纳入自然之中,唯有实现现实的真正的人化自然才能真正理解自然,同时理解人本身。

从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视角出发,他们对真正的现实的人实质上是看不到的。也正因为如此,唯物的现实的人在费尔巴哈那里仅仅是动物一般的人,是感性直观到的人。不管什么样的人,费尔巴哈的人都是与自然毫无干系的。在他看来,一方面人是存在于自然界中,与自然界处于赤条条无差别的自在状态之中的;另一方面看来,“类直观”的人是与自然毫无干涉的,绝对分离的存在。可见,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实质上并不存在真正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甚至连人与自然的关系压根就没有。

(二)唯心主义的实质。

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真理性原则——“感性直观”——来看,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仍然是旧的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对一切事物的承认也都来源于感性直观,而他对感性直观的人的承认也同样如此。

费尔巴哈在关于人的认识中,是通过感性直观出来的感性活动的人、活生生的人。同时,此时的人是和动物一般、毫无二致的由自然界所决定着的人。这样的观点固然有极大的局限性,看不到人的主体地位,但是毕竟把人从神和唯心主义的深渊中抢救了出来,秉持了一个唯物主义者应有的立场和操守。

费尔巴哈在从区别出人的特性到关注“人的本质”的时候他转向寻求“最高直观”和“类的平等化”去理解。于是感性直观在这里上升到了实体化的“类直观”,类直观成了衡量人和人类历史的真理性根据。从唯物的“感性直观”到扩大化使用的“感性直观”——“类直观”,费尔巴哈实质上是将自然领域中的唯物的“感性直观”变成了在人类社会中的超历史的“感性直观”。由于过分的强调感性直观,将感性直观推之于本不能感性直观的社会历史领域,陷入了客观现实和主观意识难以自洽的地步,最终把“感性直观”推到了上帝的面前,本属唯物主义的“感性直观”成了上帝,成了类似于黑格尔哲学的“绝对精神”的东西。于是“感性直观”变成了“类直观”,然而费尔巴哈依旧认为是唯物主义的感性直观决定着人的类存在、人之为人的东西,于是在人类社会领域他彻底的蜕化到黑格尔以“绝对精神”决定一切的客观唯心主义立场去了。

参考文献:

[1]费尔巴哈著;洪谦译,《未来哲学原理》,北京:三联书店,1955年10月第一版.

[2]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1月第一版.

[3]马克思、恩格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德意志意识形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2月第一版.

[4]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1-258.

中图分类号:BO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139-01

猜你喜欢

唯心主义人的本质
早期斯拉夫派宗教哲学家对德国唯心主义的阐释与批判
浅谈哲学的基本问题
再论唯物史观的人本思想
人不是什么:卡西尔批判式人学观探究
浅谈张保民“唯心主义”剧作法
——以《菩萨岭》为例
从“人的本质”看犯罪的刑罚预防
浅谈人的本质与价值
关于青年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思考
“星座”的哲学探究
“人的问题”研究中的五个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