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现代录音技术在声乐训练中的作用

2016-06-30王冠

戏剧之家 2016年12期
关键词:声乐学习声场

王冠

【摘 要】声乐艺术发展至今已经过上千年的历史,在声乐学习者的学习道路上多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种种疑问。如何在信息高速发展、科技手段前所未有的二十一世纪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来解决声乐学习中的这一疑惑,成了新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现代录音技术;声乐学习;声场;演唱效果;训练方式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275-01抛去歌曲演唱中旋律与歌词的诠释外,大部分声乐初学者的注意力都会放在所谓“声音”上,这个所谓的声音基本就是要靠人耳去辨别“好听”或者“不好听”。而恰恰人耳的构造给大部分声乐学习者都带来了听辨障碍。一、传统声乐训练存在的弊病在声乐训练中,由于学习者进行训练的场地不同,环境不同,就造成了声场的不同,这会很大程度的影响歌唱着的歌唱状态。回音好的声场,歌唱者就觉得比较轻松,歌唱起来游刃有余,声带以及身体机能的运用就比较科学;回音不好的声场,由于歌唱者听不到更多的自己的声音,无法判断声音好坏,就会出现用力过猛,声带过度挤压,以及身体各个环节的技能都出现过度用力而导致的技术变形,从而直接影响歌唱者的心态以及声音状态。由于音乐和演唱机能的抽象性,导致歌唱者在进行声乐演唱后,很难细致地记得自己所演唱的歌曲到底是如何唱的,运用了什么样的技术动作。所以就得一遍一遍地反复唱,从而使声乐学习周期加长,也给声带等肌体带来更重的负荷。这造成了学习声乐的巨大阻力。综上,传统声乐的学习存在的种种弊端,造成了声乐学习难理解、难辨别、难判断、难记忆的现状。二、录音技术的运用对声乐学习的作用通过录音技术的运用,歌唱学习者在演唱训练的时候都带着固定的监听耳机,声音直接传入耳廓不经过任何介质直达鼓膜,同时加入固定的模拟混响效果,从而固定住训练者的声乐训练环境,使其受到声场环境改变带来的负面影响达到最小化,再通过长期的训练,最后要学习者记住自己在演唱时身体各个部分的技术状态。通过现代录音技术的介入,使得声乐演唱学习者的演唱得以保存,可以在一次演唱训练后反复试听之前演唱的音频,从中找出问题和毛病,从而得到训练重点。能够准确、简洁、迅速地达成声乐作品技术上的改良和完善。更重要的是不用声乐教师一遍一遍地辨别和参考,从而省掉很大的人力和资源。目前普通话评定标准已由评委评定改变为了又计算机做音频频谱分析来评定评分,这就是现代录音技术在艺术门类科学上的突破进展。声音是否完美,不再仅仅由人来评定抽象的好坏,也能在音频频谱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用数据说话,来达到主观感觉与科学数据评定的一致性。学习者可以给自己录制过的音频做频谱分析,从而发现自己的声音在频率上有什么样的缺陷,需要怎么做才能够得高更平整、更完美的频谱,从而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完美声音。在声乐学习时,通过录音技术的支持,学习者可以直观地听到自己的声音,而不是通过反射介质反射回来听到抽象的声音,那么教学者就可以很直接地给学习者以建议,简单的“哪个声音好,哪个声音不好”然后参考之前录制的好的声音让学习者用自己的认知去达到技术上的共鸣,而不用像以前那样繁琐的把自己的认知强加于学习者之上。三、现代录音技术融入传统声乐学习几点要求现代录音技术固然很先进,但几千年来留下的声歌理念是绝对不可摒弃的。要以传统声歌理念作为基石,通过现金的录音技术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而不是拥有了现代技术,就抛弃了之前留下的那么多好的学习观念。所以在新观念融入的同时,我们声乐学习者要懂得继承发扬。在录音学习的过程中,很难避免有学习者用录音音频去参加各类演出,从而达到极好的演出效果。但事物皆有利弊两端,客观地使用录音技术完善演唱技术会使演唱技术不断提高,而过多的利用录音技术去参加演出,就会“假唱”成瘾,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对录音过于依赖,久而久之便失去了歌唱能力。故切忌过多运用录音技术弥补演出时的演唱缺陷。录音技术运用到声乐学习中的最终目的是能够摆脱声场控制,规定好自己的技术动作,使得歌者无论在生么样的声场环境中都能如一、自如地诠释音乐作品,所以最终歌者是要摆脱录音技术的,所以不要改变初衷过于依赖录音技术。综上所述,现代录音技术在声乐的学习和训练中,起到客观、简化学习过程、积极的作用,对传统抽象声乐技术具象化、规范化。合理地运用现代录音技术学习和练习声乐技术,会使两者产生共鸣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参考文献:[1]David Miles Huber,Robert E.Runstein.音频技术与录音艺术译丛:现代录音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2]Bruce Bartlett Jenn.实用录音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3]李晋玮,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4]王小凡.声乐演唱成功法[M].北京:中国同方音像出版社,2006.作者简介:王 冠(1982-),男,汉族,辽宁省瓦房店市人,本科学士学位,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现就职于瓦房店市文化馆任创编调研部主任,国家四级演员,高级音响师。

猜你喜欢

声乐学习声场
孤立内波对过渡海域声场干涉结构的影响分析
基于深度学习的中尺度涡检测技术及其在声场中的应用
基于BIM的铁路车站声场仿真分析研究
探寻360°全声场发声门道
浅谈各大主流AV放大器与处理器中的自动声场校正系统
板结构-声场耦合分析的FE-LSPIM/FE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