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想象画面教学助力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2016-06-29黄锦东

考试周刊 2016年47期
关键词:人教版词语想象

黄锦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想象画面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想象画面教学建立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下对文本独特的体验感受,基于此,在头脑中构建画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助力阅读能力培养。

一、立足实际,据文特点想象

义务教育语文教材选文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特别是优美的散文、古诗词、部分记叙文等都很适合想象画面教学。

结合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等特点,教学散文时,可抓住散文的精美片段,结合图片音乐,创设优美的情境,让学生进入到如诗如画的意境中。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老舍散文《草原》,作者描绘了一幅充分诗意的秀美草原风光,特别是第一自然段,“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通过欣赏草原美图,结合“一碧千里”,想象草原美景,学生想象的画面丰富多彩,如诗如画,“深蓝的天空,无垠而又不茫茫的碧绿草原,成群牛羊在草原上快乐奔跑,似绿毯上绣了一朵朵白花,又似一幅只用绿色渲染的中国画……”。

古诗词是祖国国粹,其意美、语美、音美、形美,正如人们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扣住“诗眼”,发挥想象。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教学时可围绕“绿”字发挥想象,引导学生想象长江南岸什么绿了?一片勃勃生机的春天美景在学生脑中构建,有了画面,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有了画面,让学生更加读得有滋有味。

二、点拨引导,创设情境想象

想象画面要建立在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之上,更要老师在关键之处进行点拨引导。当学生想象的画面比较单一时,可采用变换空间法,如想象画面教学《白杨》:“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当让学生想象画面时,学生想象的画面都是茫茫大戈壁,白杨树高大挺秀,可点拨引导,变换空间,白杨树还可能在哪儿生长,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画面顿时丰富起来,白杨树在街道旁、在学校、在公园,各种画面的白杨顿时构建起来,促进了学生对白杨适应性强的认识。

想象画面教学还要善于变换时空,如教学《山中访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片段时,就可以让学生想象早晨时、傍晚时古桥人影绰绰、嬉笑欢闹的画面,从而进一步体会古桥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质。

三、寻章摘句,于关键处想象

1.词组想象,建构画面。

语言有温度,词语知冷暖,词语是一幅画、一串词语,更是一幅美妙绝伦的画面。文质兼美的文章,其生动优美的词语就像璀璨的星星点缀夜空之中,如果把这些词语进行一定的排列组合,更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如教学人教版第十一册《最后一头战象》课文,在检查预习环节,就可以课件出示一组组词语,让学生想象画面:四组词语对应文章的四个场景(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 、庄严归去)、四个画面,以词为线,串起画面。

第一组:威风凛凛?摇?摇?摇?摇排山倒海?摇?摇?摇?摇势不可当

第二组:焦躁不安?摇?摇?摇?摇久别重逢?摇?摇?摇?摇英武豪迈

第三组:久久凝望?摇?摇?摇?摇震耳欲聋?摇?摇?摇?摇炯炯有神

第四组:长途跋涉?摇?摇?摇?摇越来越稀?摇?摇?摇?摇越来越慢

2.文题想象,建构画面。

许多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读文题不仅要入于眼,更要入于脑,入于心,形成画,以画面入情,为文章的学习理解铺垫基础。如教学人教版第九册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课伊始,出示课题,让学生读题想象画面,“暖暖的冬阳、悠悠的骆驼队……”,精彩的画面随着想象喷薄而出,从一开始,课堂教学就因美好的想象而进入,为后面的诗意教学奠定了基础。

3.句段想象,构建画面。

优美生动的文段在文章中比比皆是,要真正理解体验文本之情,有时借助想象画面,能真正地让学生循其形、入其境、悟其情。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桂林的山真奇呀,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片段时,就可以让学生想象画面,用笔画出脑中画面,用读读出脑中画面,形态万千、姿态优美的桂林山顿时活灵活现,精彩纷呈。

4.标点想象,构建画面。

标点符号不是冷冰冰的符号,标点也是一首首抒情诗、一幅幅优美的画。抓住关键标点,引领学生发挥想象,升华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如教学第十一册《唯一的听众》“老人靠在木椅上,微笑着,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片段时,就可以紧扣文段中的省略号展开想象,老人的外貌神态就很自然地浮现,特别是文本中未呈现的老人形象也通过想象画面在学生脑中构建出来。

5.补白想象,构建画面。

许多优美的文章,就像精妙的书法绘画艺术,往往在文章的一些地方留有“空白”,给予读者想象的空间,抓住文章的“空白”之处,进行“补白”想象,搭建读写结合的平台,这些“空白”之处,往往经过补白画面想象,成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幅幅山水田园画卷。

四、开发资源,丰富想象

新课标指出,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想象画面教学要注重开放课程资源,利用一些与文本相适应的课程资源辅助教学,以便盘活文本,让抽象的文字符号变得形象起来。

1.充实背景资料,铺垫想象之基。

背景资料是指与课文相关的,与文中人物、情节和内容有关联的,但在课文中没有展现或完全展现的资料。它通常包括文章中事件发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作者写作此文时的一些特殊的生活状况、写作目的,当然包括作者生平等。幼小的年龄,单纯的生活经历,肤浅的社会阅历,再加上不太丰富的知识面,使小学生对语文教材中出现的一些课文感到陌生,这直接影响学生对文本的想象。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就可以在课前简介萧红,了解萧红的童年生活,更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也可以相机介绍三国历史和赤壁之战等小故事。

2.补充图像音乐,创设想象情境。

“图文并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最常使用的就是图片资源,课堂中,图片的出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片段“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就可以出示圆明园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想象圆明园的金碧辉煌、亭台楼阁,想象田园风光美景,等等。

如果教师适时把音乐恰当引入语文教学之中,创造语文、音乐融合的课堂,让学生的学习置于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沉浸在创美、赏美、审美的享受中,那么想象画面教学将事半功倍。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月光曲》,对于盲人来说,曲调的抑昂舒缓即是人物情怀的心声,是自然景观的再现。可见音乐能激发人们的想象,沟通各种感官。教学时配上乐曲朗读想象,可以创设情境,开发想象,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

总之,想象画面教学要抓住各种教学契机,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搭建想象的舞台,让学生在想象的舞台上,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想象,尽享文本意境之优美,于潜移默化中助力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助力语文素养的提高。

猜你喜欢

人教版词语想象
容易混淆的词语
快乐的想象
找词语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