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人如海一身藏

2016-06-29张梦如

考试周刊 2016年48期
关键词:我们仨杨绛人生

张梦如

摘 要: 杨绛先生的长篇散文《我们仨》以一贯朴素自然、清丽风趣的语言风格,向我们描绘了一个学者家庭相知相守近六十年的生活图景,优雅练达的散文笔调娓娓诉说着人世间最平常也最悠长的悲欢离合、甘苦滋味,展示了一个蕙质兰心的知识分子对于人生哲学的独特感悟与释读。

关键词: 杨绛 《我们仨》 人生

每每读起《我们仨》,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个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老者形象,那便是杨绛先生。在痛失爱女亲夫之后,她以91岁的高龄做成了这部长篇散文。曾有评论家评价此书:“《我们仨》是九秩高龄的杨绛在身边没有大树的掩映下而凸显出来的独特的风姿、动人的情愫,是作者以虚实相生的结构对梦幻一生的回忆。”斯人已去,但如梦一般的回忆却将这个温馨而又单纯的学术家庭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想这是对《我们仨》最好的诠释。尽管很多人都将这部书定义为一部描写中国高级知识分子精神风貌、高尚情怀和人格操守的著作,但从作者朴素自然的笔调中,我们最能感受到的却是中国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当中最朴实无华的生活图景。正如杨绛在书中所说:“‘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谁家没有夫妻子女呢?至少有夫妻二人,添上子女,就成了我们三个或四个或五个不等。只不过各家各个样儿罢了。”在她的笔下,著名的钱瑗教授是一个和爸爸称“哥们儿”,合起伙来捉弄妈妈的小女生,而大学者钱钟书也不过是一个笨手笨脚的书痴。这个家很朴素,三个人很单纯,他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并不是一种消极的处世哲学,而是一种超功利的人生境界。无争不等同无为,但知有不可为而不为,知有所为而为便是人生睿智。人的能量有限、生命有限,可是人的欲望却无止境。如果一个人总被欲望控制,他的能量就必定会分散、流失,无法转化为最宝贵的人生价值。在《我们仨》中,我们所能感受到的便是这样无视功名利禄的知识分子,他们永远的乐趣便是读书和工作。正如杨绛先生所说:“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不求飞黄腾达、不求荣华富贵。但是,在他们的无求中又蕴含着执著的“有所求”——求知、求学、求真、求善。所谓“大隐隐于市”,他们生活的年代是中国最动荡的年代,内忧外患,战火纷飞。政治风暴所带来的种种冲击都深深地让这个家庭受到重创,“文革”前后,他们一家也没能避免被下放的厄运,更是在1996年被“揪出来”、“挨批斗”,自己给自己做牌子写罪名等。然而,尽管经历种种苦难和荒谬,他们并没有对此过于渲染或是怨愤诉说,进而就此消沉,一蹶不振。正如杨绛在书中所说:“政治运动虽然层出不穷,钟书和我从未间断工作。他总能在工作之余偷空读书;我‘以勤补拙,尽量读我范围以内的书。”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面对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知识分子的个人安危和命运如雨中浮萍,飘摇不定。对于政治,他们是不敢多言的,能在险恶的环境中保全自己已是最大的幸运。十年浩劫中太平湖上的轻轻一跃,老舍唱响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的绝唱,但同时也将问题置到众人面前:作为一名知识分子,难道就应该以死保全自身的名节?面对始料未及的变动,人们仓促、慌乱。杨绛和钱钟书则在深思熟虑之后选择沉默。在与前者“死节”举动的对比之下,钱氏夫妇在改造当中顺从的表现受到不少激进分子的痛斥,他们甚至讽刺钱钟书译释毛诗是谄媚的举动。这不禁让人想起了明朝那位被诛十族的方孝孺,为成一人忠名而赔上几十上百条人命,值也不值?钱杨两位先生,在浩劫中忍辱负重,他们的人格和尊严渺小如芥子,确已“低到尘埃中去了”,但是,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二人却分别完成了学术巨著《管锥编》及译著《唐·吉诃德》,为世人留下了宏大的精神创造工程,这难道不是一个知识分子对自己人生目的和人格精神的执著追求吗?

在作者笔下,大学者钱钟书似乎总是拙手笨脚,“他初到牛津,就吻了牛津的地,磕掉大半个门牙”。尽管名声在外,但他却是一个随和、可亲、可爱的人,“钟书在工作中总很驯良地听从领导;同事间他能合作,不冒尖,不争先,肯帮忙,也很有用”。谦逊和低调似乎是这一家人留给读者们的最深印象,这也许就是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品质:守住自己的精神园地。正如书中所言,“嘤其鸣兮,求其友声”,友声可远在千里之外,可远在数十百年之后,在杨绛看来,钱先生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学问也是冷门,钱先生曾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己,不求有名有节。杨绛早年曾翻译过英国诗人兰德的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用这首诗形容“我们仨”,实在是再合适不过。

那么杨绛本人呢?我们看到杨绛作为一个妻子、一位母亲,为丈夫和孩子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付出了所有的爱。“拙手笨脚”的钟书“做了坏事”,打翻了墨水瓶,妻子说:“不要紧,我会洗”;钟书不小心把台灯砸了,妻子说;“不要紧,我会修”,“他真的就放心了”。一个憨厚老实,一个慧心如兰,读来让人忍俊不禁,让人感动不已。作为横跨两个世纪的著名学者和翻译家,杨绛女士始终对自己的学术成就保持低调,对丈夫深深敬佩但也从不夸耀。在她的心中,此生最大的幸运是与钱钟书结伴而行,而自己生平最大的杰作是女儿钱瑗。为了他们,她甘当“灶下婢”。钱钟书曾经这样评价她:“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先生是中国妇女的优秀代表,是中国女性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她的形象不仅真实感人,而且充满人性的光辉。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他们三个人还是失散了。逝女亡夫,九十多高龄的杨绛先生面对这接踵而来的打击,却表现得异常沉静,没有大悲大号,没有怨天尤人,内心的吐露含蓄节制,典雅矜持,哀而不伤,千回百转之际却又透漏着无限的悲苦。《我们仨》的气质恰如杨先生的为人:低调、平实、真切,不自觉地就使人为之动容。我们终于能够明白她为什么最爱苏轼的那句“万人如海一身藏”,因为这是他们一家人终生的写照。

参考文献:

[1]杨绛.我们仨[M].北京:三联书店,2012.

[2]杨小燕,龙颖.雪落黄河静无声[J].文学评论,2007.

[3]肖宇.由《我们仨》看知识分子的政治抉择[J].研究者,2013.

猜你喜欢

我们仨杨绛人生
那时候我们也经常被同一个蚊子咬
我们仨
选择
选择
人生中的某一天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梦的旅人——读《我们仨》有感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独一无二的你
杨绛老人的减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