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品中致病菌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2016-06-29雷小玲王晨阳金梦凡程书雯尹争志

科技视界 2016年16期
关键词:进展

雷小玲 王晨阳 金梦凡 程书雯 尹争志

【摘 要】十三五时期,食品安全问题受到了普遍关注与各级政府的重视。其中,食源性致病菌是食品卫生问题的主要源头,对其进行早期及时检测,可以有效预防疾病发生和准确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免疫学检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代谢学检测技术、噬菌体识别检测技术等。本文总结了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虽然检测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仍需不断改进。

【关键词】食源性致病菌;分析检测;进展

【Abstract】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of China, food safety has been widespread concerned by people and governments. Among them, foodborne pathogens are the main source of food hygiene issues. Early and timely detection of foodborne pathogens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disease,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e current detection methods mainly include immunological detection technology, molecular biological detection technology, biological sensor detection technology, metabolic detection technology, phage recognition detection technolog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he detection methods of foodborne pathogens, although the detection level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ut there is a certain degree of shortage, and still need to continue for improving.

【Key words】Foodborne pathogens; Detection and analysis; Progress

0 引言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据WHO初步统计,全世界每年的食源性疾病中,70%是由致病微生物引发的[1]。食源性疾病和食品污染问题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举足轻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每年上报的食物中毒人数逐年递增,且大部分是由食品中致病菌引起[2]。十三五时期,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发展规划,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一部分。其中,建立有效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体系,快速准确完成食品中致病菌的检测,也成为保障食品安全和防止疾病传染的关键[3-5]。下面主要对目前国内外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方法进行归纳和概述。

1 免疫学检测

免疫学检测依据免疫学理论和技术,基于抗原抗体反应,从而设计抗原、抗体、免疫细胞、细胞因子的检测分析方法。微生物表面具有其特异的抗原,并能激发机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通过抗体结合表面抗原位点反应前后的信号变化,检测目标物;其中,借助标记物进行间接检测的研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检测效果的改善。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免疫检测方法有如下四类。

1.1 酶联免疫吸附法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的关键点是酶标记,利用标记酶对底物的高效催化性能,将信号进行放大,从而达到灵敏检测致病菌的目的。在检测时,常借助抗原抗体间的特异性,通过三明治夹心结构将酶引入体系,此时载体上的酶量与待测菌的量呈现一定的比例。加入酶的催化底物,酶与底物反应后所形成产物的量与待测菌的量呈现一定的关系,因此只要检测出产物的量就可以定性或定量检测致病菌。由于酶有较高的催化效率,间接放大了免疫检测信号,该类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1.2 荧光免疫检测法

1941年,Coons等首次将荧光素用作标记构建检测体系。经过发展,该类方法的标记物拓展到其它荧光活性分子,标记对象主要为抗原、抗体,在免疫反应结合后,通过荧光成像、荧光光度计等检测标记物的荧光信号,间接表示目标物含量。该类方法在可视化检测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1.3 免疫胶体金标记分析法

免疫胶体金标记技术主要包括胶体金光镜染色法、斑点金免疫渗滤法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它是一种将胶体金标记技术、层析分析技术以及免疫检测相结合的快速检测技术。其原理是依靠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最终使胶体金变色,从而达到定性或定量检测目的。在检测时,将抗原滴至加样孔膜上与金标抗体结合,在吸水材料的牵引下沿试条展开,到达检测线时由于特异性结合形成两个抗体结合一个抗原的复合物,由于金颗粒的沉淀,因此检测线呈红色。未结合抗原的抗体行至对照线,与上边的抗体结合,使得对照的线呈现红色,出现两条红线。若不含有目标致病菌则不发生结合,检测线不变红色,最终只出现一条红线。

1.4 免疫磁珠技术

免疫磁珠分离技术将磁性分离与免疫反应相结合,从而构建免疫学检测技术;首先在磁珠上包被抗体,再与特定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将目标菌进行识别分离,最后磁力富集。该类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反应时间短。如果将免疫磁珠分离技术与快速检测技术相结合,可以将致病菌检测时间由传统的几天缩短到几小时,因此,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免疫磁珠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核酸生物分子作为生命体的基本单元,负责遗传信息的编码、传输及表达,作用非常重要。它由核苷酸组成,根据化学组成不同分为核糖核酸(简称RNA)和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目前已有的核酸扩增技术分为两大类:靶核酸的直接扩增与信号放大扩增。靶核酸直接扩增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链替代扩增、连接酶链式反应和核酸依赖扩增、转录介导扩增和滚动环扩增;另一类是信号放大扩增:包括支链DNA、侵染探针和滚动环扩增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在致病菌检测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7]。

2.1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1985年,Mullis等人发明了PCR技术,相对而言,PCR技术具有特异性高、灵敏度好、操作简单、重复性好的优点。PCR是一种DNA体外复制技术,通过复制放大,扩增目标互补DNA片段,以微量的DNA为起点,获得大量的复制DNA。PCR的基本原理和DNA复制过程相似,其特异性依赖于靶序列两端互补的寡核苷酸引物。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加热模板DNA发生变性;冷却使模板DNA与引物互补序列配对结合;在适度的温度下进行引物的延伸。重复这三个过程能获得更多半保留复制链,从而能在短时间内将目的基因扩增放大几百万倍,PCR技术主要应用于单管PCR产物的实时荧光检测。

2.2 连接酶链式反应(LCR)

1987年,Backman研究发明了LCR方法技术。1991年,Backman和Barany分别用耐热DNA连接酶延伸了LCR试验,为LCR的实用发展奠定了基础。LCR技术依靠碱基的互补配对原理开展检测,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通过连接与模板DNA互补的两个相邻寡核苷酸链,进行DNA片段的快速扩增,从而复制出大量靶基因。

2.3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

2000年,Notomi等首次提出LAMP技术,LAMP技术依靠能对靶序列上的6个独立区域特异性识别的4种引物,及具有链置换活性的DNA聚合酶,通过循环链置换反应,达到靶序列的扩增。反应包括两个阶段,循环扩增始发物的形成与循环延伸。首先,由外部引物扩增出内部引物所需的模板,接着内部引物对靶基因片段进行引导合成。如此循环反应最终形成带有类似花椰菜的茎-环结构,该法可在短时间内实现109—1010倍的扩增。Malcolm等首次结合多重PCR技术和LAMP方法,构建了副溶血性弧菌的定量检测体系[9]。Lee结合LAMP和免疫层析技术,以未前处理的全血和牛奶为检测对象,实现了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O157:H7的检测[10]。LAMP方法是一种快速简便、省时省力、特异性好、灵敏的致病菌检测技术。

2.4 滚动环式扩增(RCA)

RCA是一种较新的恒温核酸扩增技术,原理类似于噬菌体复制过程,它以环形DNA为模板,通过一个与部分模板DNA互补的较短DNA引物,在酶的催化下将dNTPs转变成包含无数个能与模板互补的单链DNA片段,因此,它既可以进行靶核酸基因的扩增,又可以进行型号的放大扩增。滚动环式扩增分为两种形式:线性扩增和指数扩增。线性扩增是指引物结合到模板DNA后,在酶的作用下,产物具有无数个能与模板互补的线状单链DNA片段,线性RCA仅仅适用于一些具有环状核酸的病毒、染色体的扩增。RCA可以使产物呈线性增加,因此可以用于靶核酸的定量检测。指数扩增的原理与线性扩增基本相同,只是采用与模板DNA序列完全相同的引物,在酶作用下延伸,其产物作为探针模板;因此,在很短的时间里可以使产物呈现指数递增,指数扩增常用于非环状DNA的扩增。

2.5 基因芯片技术

DNA微阵列又称DNA阵列、DNA芯片、基因芯片,最早出现在80年代中期。基因芯片的基本原理是杂交测序法,一般来说基因芯片是指带有适配体涂层的特殊物体;具体地说,基因芯片能够识别特定基因表达、基因序列,最常见的基因芯片是指将单链DNA探针固定在其上的特殊玻璃片。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团队运用基因技术检测食源性致病菌,Seung Jun Oh等设计制备了圆形微流控芯片,该芯片借助LAMP和铬黑T光学手段实现了多种致病菌的甄别和检测[11]。Yong Tae Kim等结合固相萃取、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免疫层析技术,构建了多种致病菌的光学检测体系,检测过程可在55分钟内完成,检测限达5 cell[12]。基因芯片技术能够获得目标物详细的基因信息,包括相关识别因子、类型、致病因子和抗生素抗药性等。但它存在成本高、检测能力有限、重现性低等缺点,因此,基因芯片技术在致病菌检测中的运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13]。

3 生物传感器技术

生物传感器将生物所固有的识别原件(如酶、抗体、组织、细胞、核酸等)转换为电、声、热、光等信号,可以构建致病菌的分析检测系统,包括细胞检测传感器、荧光标记抗体结合流体细胞技术、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光散射技术等。生物传感器可用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李斯特菌等检测。与其他致病菌检测方法相比,它具有稳定性好、选择性强、灵敏度高、成本低等优点,能在复杂体系中进行快速连续检测。生物传感器根据转换原理的不同,可分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热学生物传感器、 光学生物传感器、压电生物传感器和半导体生物传感器等[14-16]。

4 结论与展望

传统的微生物鉴定检测方法主要有分离培养计数、形态学观察、生化鉴定和血清分型,这些方法相对简单、成本低,但特异性与灵敏度低、耗时费力,难以检测新型细菌。迄今,被研究的病原菌检测方法还有代谢学检测技术、噬菌体识别检测技术。未来,研究与开发快速、便捷、信号敏锐的致病菌预处理方法和检测手段,以发展简便、灵敏、价廉、易于推广使用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惠钰.食品安全“微”机待解[J].中国科学报,2015-8-25.

[2]文心.食源性疾病成中国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J].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2-28.

[3]李惠钰.检测技术守护“舌尖上的安全”[J].中国科学报,2015-6-30.

[4]曾静.微生物鉴定技术贯穿食品安全始终[J].中国科学报,2015-7-21.

[5]Tong Y.G.; Shi W.F.; Liu D.; et al. Genetic diversity and evolutionary dynamics of Ebola virus in Sierra Leone[J]. Nature, 2015, 524, 93-96.

[6]Cheng D.; Yu M.Q.; Fu F.; et al. Dual Recognition Strategy for Specific and Sensitive Detection of Bacteria Using Aptamer-Coated Magnetic Beads and AntibioticCapped Gold Nanoclusters[J]. Anal. Chem. 2016, 88, 820-825.

[7]Shen Z.F.; Wu Z.S,; Chang D.R.; et al. A Catalytic DNA Activated by a Specific Strain of Bacterial Pathogen[J]. 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2431-2434.

[8]Kunze A.; Dilcher M.; Wahed A.A.E.; et al. On-Chip Isothermal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on Flow-Based Chemiluminescence Microarray Analysis Platform for the Detection of Viruses and Bacteria[J]. Anal. Chem. 2016, 88, 898-905.

[9]Malcolm T.T.H.; Cheah Y.K.; Mohamed Radzi C.W.J.W.; et al. Detec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pathogenic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in shellfish by using multiplex PCR and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assay[J]. Food Control, 2015, 47, 664-671.

[10]Lee D.; Kim Y.T.; Lee J.W.; et al. An integrated direct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microdevice incorporated with an immunochromatographic strip for bacteria detection in human whole blood and milk without a sample preparation step[J]. Biosens. Bioelectron, 2016, 79, 273-279.

[11]Oh S.J.; Park B.H.; Jung J.H.; et al. Centrifugal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microdevice for rapid, multiplex and colorimetric foodborne pathogen detection[J]. Biosens. Bioelectron, 2016, 75, 293-300.

[12]Kim Y.T.; Lee D.; Heo H.Y.; et al. An integrated slidable and valveless microdevice with solid phase extrac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immunochromatographic strip parts for multiplex colorimetric pathogen detection[J]. Lab Chip, 2015, 15, 4148-4155.

[13]Kou S.Z.; Cheng D.H.; Sun F.; et al. Microfluidics and microbial engineering[J]. Lab Chip, 2016, 16, 432-446.

[14]Wang H.Y.; Zhou Y.F.; Jiang X.X.; et al. Simultaneous Capture, Detection, and Inactivation of Bacteria as Enabled by a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Multifunctional Chip[J]. Angew. Chem. Int. Ed. 2015, 54, 5132-5136.

[15]Arugula M.A.; Zhang Y.Y.; Simonian A.L. Biosensors as 21st Century Technology for Detecting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in Food and Feed[J]. Anal. Chem. 2014, 86, 119-129.

[16]Kim J.Y.; Sahu S.; Yau Y.H.; et al. Detection of Pathogenic Biofilms with Bacterial Amyloid Targeting Fluorescent Probe, CDy11[J]. J. Am. Chem. Soc. 2016, 138, 402-407.

[责任编辑:杨玉洁]

猜你喜欢

进展
“玲龙一号”工程建设进展情况
扁平苔藓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IgG4相关肺疾病的诊断进展
复合肥冬储进展缓慢
仿生学应用进展与展望
ACP100模块化小型堆研发进展
单独两孩政策进展平稳
寄生胎的诊治进展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进展
耳鸣的诊断和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