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供销一体化背景下农产品流通模式发展研究

2016-06-27孙晶晶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11期
关键词:农业经济农产品

孙晶晶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作为一个农业生产大国,只有切实提高我国农民的经济收入,才能平衡居民收入水平,实现共同富裕。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需要从实际出发,探讨出一条真正适合我国农业国情的农产品流通之路,从而实现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的流通模式。本文通过对我国农产品产供销流通模式现状的分析,发现我国目前农产品流通渠道基础设施无法支撑如此庞大的供需要求,产销脱节、流通效率低下等顽疾突出。本文借鉴国外农产品产供销流通渠道中以直销模式为主要方式、合理配置零售及连锁经营模式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的经验,重新审视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中存在的农产品流通环节过多、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及其流通渠道、组织不合理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大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建设力度、着力完善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及积极提升农产品流通组织化水平等健全我国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流通模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产品 产供销一体化 农业经济 流通模式

引言

产供销一体化,顾名思义,就是将生产、供给和销售三个方面进行整合,提供最优质的一条龙服务,提高农产品的价值,保障农民的利益。这三个环节包含的范围很广,与农民签订合同,从产前所需的各种生产材料,种植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成熟期产品的运送,以及后续的产品加工,最后流通到农产品市场,各个环节都需要有完善的保障体系,既保证了农民的收入,又提高了农产品质量最后让人民吃上放心的农产品。通过产供销一体化,让农产品经济得到稳定发展,农民不怕卖不出去,城市居民还可以吃到物美价廉的放心食品,所以农产品的流通改革势在必行。

我国农产品产供销流通模式现状分析

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主要是以中间环节为中心,然后与产供销进行对接,主要有“一站式”、“二站式”及“多站式”模式。

“一站式”是农户直接对应消费群体,不需要其他人员的参与,农户可以通过集市或者自行去批发市场让消费者自行选购,当然消费者也可以根据农户情况让其直接送货到门,这就是所谓的产品直接销售模式(见图1)。

“二站式”是对应一站式而来,农户不是直接卖给消费者,而是通过添加中间环节,比如超市、加工企业等单位,把农产品转卖给中间环节,由中间环节再直接卖给消费者,或者通过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再出售给消费者,从而实现产品的转移,这种模式主要是以中间商为主导(见图2)。

“多站式”产销模式是指,相比较“二站式”而言,在建设设施上增加了农产品生产场地的批发市场、中间经销区批发市场和终端零售市场等环节,以此类推,可以形成所谓的“三站式”、“四站式”或者“五站式”模式等。“多站式”产销对接模式流程如图3所示。

我国目前的农业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就是散户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供需矛盾,由于市场不断发生变化,对农产品的质量、标准越来越高,散户生产无法适应大市场的发展要求,导致农产品价格低下,甚至无法卖出去,而农业生产资料却迟迟走高,导致农民种植热情降低,甚至将土地荒废,外出打工,农民依旧没有高收入,消费者没有物美价廉的农产品,这样的供需矛盾越来越严重,农民不种地,而是另谋其他出路,这样容易形成一个极大的恶性循环。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需要通过实现农产品的合理流通,保证农产品供应链的畅通无阻。近年来,中央也在积极探索农产品流通渠道。例如,国务院农改办颁布了一系列提升农产品流通模式的政策及文件,文件要求各基层组织在生产上要进行充分的调研,避免集中大规模供应,在流通环节要精简中间运输和存储,在销售环节要采取多种销售渠道,探索新的销售模式,总而言之,要创新驱动农产品供应环节,使上游的农民和下游的城镇消费者都能得到真正的实惠。

在探索农产品流通模式时,必须紧扣该模式的真正意义,即促使农产品能够高效快速低成本的销售给终端消费者,这其中除了生产者和消费者,还有最重要的中间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农业生产和供应信息逐渐趋于透明,二者能够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工具建立更优的流通体系,现代流通体系主要依赖高新技术和高新企业,采取电子商务和互联网平台等实现更广范围、更大规模和更好服务的农产品产供销。尽管政府和企业都能认识到农产品流通环节的重要性,但产供销一体化背景下我国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基础设施无法支撑如此庞大的供需要求,产销脱节以及流通效率低下等顽疾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这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同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亟待创新。

发达国家农产品产供销流通渠道经验借鉴

根据联合国粮食统计署的分析来看,国家、地区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到其农产品流通渠道。国情不同,农产品销售模式、供应链长短和生产计划上的安排都各有不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国外的许多优秀模式值得我国效仿,尤其是美国,其农业出口比例已经占国际农产品贸易中相当大的份额,如对我国的大豆贸易长期处于顺差状态,他们经过长期的摸索,已经探索出了一套成熟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并且促进了其农业规模化发展和大量出口,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创新。

(一)农产品流通渠道以直销为主

与中国不同,西方国家对农业用地集中使用,且机械化生产造就了其产品的规模化,农民在播种之前就与各大超市或零售商签订供货合同,待成熟后直接点对点转卖;第二种方式是集中农产品进行统一包装再分包出口;第三种是与当地深加工企业签订供货协议,按批量直接销售给他们。总体而言,美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这一流通渠道逐渐在被消减,到目前为止仅仅占总销售份额的20%,而其它的农产品都依靠直销流出。日本的农产品直销模式比较明显。2010年3月,日本内阁会议通过了新的《食品、农业和农村基本计划》,提出要从增加农民收入的角度出发,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日本为了减少流通环节,地方政府提倡农产品直销。比如山梨县政府,提供补贴和援助,鼓励农民发展第三产业,自己寻找直销渠道或者建立直销店。日本的农产品直销形态各异,有农民把产品放在自己家里,通过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直接销售给客户,有的在农协的帮助下多家出资打造农产品直销平台,把农产品在平台中直接销售。日本小型城镇农产品直销模式收效显著,如大米的直销量截至2014年已占全国大米产量的56%。

(二)合理配置零售及连锁经营模式

现代化的超市和商场的发展也间接为农产品的零售提供了多种渠道,这种连锁经营方式的发展对传统零售商店造成了极大的挑战,因为商场和超市通过多样化的商品吸引着大量的顾客,人们往往在逛商场或者逛超市时不自觉地就会完成农产品的采购,同时,超市一般具有全国或者地区性连锁经营网络,对于果蔬等生鲜类产品,一般会专门设置中转部,把从各地运来的农产品进行集中再分包发往各大超市。以日本为例,日本本国土地规模相对较小,农业适合分散经营,因此日本国内以批发市场、合理配置零售及连锁经营模式为主的流通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农业生产规模小而市场相对较大及与流通需求之间的矛盾,在日本国内逐渐形成了连锁经营批发的模式,对日本农产品的销售与流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极大作用。美国农产品流通模式的选择与其大农场经营和连锁超市的迅猛发展有很大联系。美国国内农场经营规模大,农产品生产区域化程度高,农产品产地市场比较集中。这就使得美国单个农场或是协会不需要经过中间环节就可以直接为零售商企业提供大批量多品种的农产品。农产品生产者在农产品产地将农产品进行分级、包装处理后,就可以直接送到大型超市、零售连锁店或配送中心。同时为了减少成本,很多大型连锁超市自建配送中心,直接到农产品产地进行采购运输,这种新的配送方式不但能充分利用运能,而且可以有效减少中间环节,可以降低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物流成本。

(三)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第三次工业革命即信息革命给西方社会带来了颠覆性的转变,渗透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种转变也间接影响到了农产品的流通,促使各大零售商向信息化转型,如通过软件整合物流资源,及时跟踪物流信息,甚至如射频识别技术等用于图书的科技手段也被转嫁到农产品的识别上,这些软件和技术经过多年的优化,发达国家已经能够成熟地运用在农场品的流通环节,并且形成了成熟的行业标准,这为农产品流通走向规模化和集成化铺展了道路。如美国农民在农产品进入物流环节之初就将产品信息录入到信息系统,方便了物流识别和终端在超市等零售商处的销售。因此,农产品数据和信息的收集以及传播可以促进农产品的销售,甚至将生产信息联网进行数据共享,可以及时转变农作物的播种等。目前,西方国家正在不遗余力地加快农产品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进程,如德国提出的工业4.0概念,甚至可以用机器代替大部分的人工劳动,实现机器采摘草莓、采摘玉米、桔杆打捆运输,在养殖业甚至可以实现自动化杀猪,后现代工业的应用促使西方国家农产品物流水准得到质的飞跃。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外都在积极探索更为先进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借助洗护系列销售中的直销模式,借助日用品销售中的零售模式,借助信息化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发展下的线下生产、线上推广模式,提高了农产品生产效率,促使农产品贸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国必须重新评估现行的农产品产供销流通模式,以提升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的竞争力。

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物流行业的发展,产供销一体化政策也在这期间应运而生,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有了较多的创新,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多不足。

(一)农产品流通环节过多

农产品由农村产地向城镇运输销售过程中,一般会经过以下五个供应节点:产地、分包商、大型批发市场、零售商、市民。中间商的存在增加了流通环节的阻碍作用,使得农产品到消费者手中不但没有了价格优势,而且失去了生鲜类食品的保鲜性,这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和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国家提出要保障市民的“菜篮子工程”就是为了克服这样的流通问题,比如,从河北沧州运往北京的白菜中间就至少要倒五次才能到市民家里,而此时白菜的价格已经被运费和中间商抽差价而翻涨了好几倍。

(二)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

目前,我国各大农贸市场都没有专门的物流渠道,可以说我国的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这也是阻碍农产品顺利流通的一个重要因素。最直接的表现为:一是降低了冷链物流发展速度,造成了生鲜果蔬类产品的过多损耗,据统计,我国每年在农产品流通环节损失的果蔬高达千亿元。二是农产品物流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乡村产出的农产品一般只有靠公路运输,而公路运输成本居其他运输方式成本之首,同时农村公路设施简陋,有的被损坏后无人修理,或者修理后又因为车辆过载而易损坏,这阻碍了农产品的运输。三是农民接受现代物流和信息技术的缓慢。我国专营农产品物流的企业尚显稚嫩,还不能成熟地进行产品运输和企业运作,相关的规范也较少,无法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及时获得产品信息,给农产品运输带来诸多不便,产供销脱节的现象屡见不鲜。

(三)流通模式简单且组织不合理

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农产品物流、存储和集散场地建设不完善,很多产品都是在田间或路边市场向二级经销商转卖产品,这种模式简单,农民的产品集中供应难,对周边地区农产品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而且运输采用的工具简陋,直接导致产品流通速度缓慢。同时,政府对市场把握不足,配套的场地、基础设施、交通能力和规章制度等不完善。在集散环节,很多农产品批发市场在规划用地和建设之初,政府对当地经济发展、人口分布以及居民消费习惯等因素没有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论证,也给物流带来了挑战。

总之,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产品流通渠道单一,流通模式简单,组织化程度低,管理水平落后,现代化程度不高,流通环节过多,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而且布局不合理,造成效率低下、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流通成本过高,这些症结都亟待改善。

促进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流通模式发展的对策

(一)建设农产品流通信息渠道

为了克服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过多的难题,可以利用信息化建设推动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创新,建立完整的农产品运输供求信息平台,以及时搜集、整理、发布农产品供求和运输信息,同时对相关的农户和企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学习工业和电子商务运营中的物流技术,促进农产品的交通物流信息的联网。结合企业供货和终端客户需求,对农产品产供销各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国内有成功的案例,自2010年来,上海市通过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对上海近郊的农产品流通模式进行了创新,实现了农业产区与批发市场或者大型消费单位的一对一对接,节约了大量的运输成本,而且保证了蔬菜的新鲜和足量供应,避免了滞销和短缺等市场信息导向不明等因素的影响,形成农产品现代产销一体化流通体系。

(二)着力完善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

农产品物流基础的不完善一直是农业现代化的障碍。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应该以政府为中心,分散为各个市场的具体操作,从农产品产地的信用合作社等为对象筹集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坚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方针政策,推动农村物流网络和运输能力的形成,发动基层群众和当地企业的力量建立起农产品仓库、中转场地、高速公路等主体工程,发展现代化的物流流通手段以推动农产品跨区域、跨省、跨境的流通。建设好基础设施后,就可以着手建设为农村物流市场服务的现代物流企业,保障农产品可以及时快速的分销。近年来,国家对山东和河北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农村物流企业,致力于物流技术攻关、交通工具配置、互联网建设等,使得两省对北京的蔬菜供应常年维持在80%左右,弥补了本地供应不足的问题。

(三)积极提升农产品流通组织化水平

在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完善的同时,还需要兼顾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通过与农产品联合会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合作,农民可以在产前、产中、产后获得相应的指导和服务,这样就可以将每个农户的小生产集合成规模化产品,从而参与到外地市场和企业的竞争,这样的规模化生产还有利于形成产供销一体化,促进形成农产品直销对接模式,这些模式可以减少农业产品的销售风险。在物流的下游环节,政府应该引导大型连锁超市参与到农产品的销售中。依靠对接,超市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得稳定的生鲜产品供应,同时,农民也能避免盲目销售带来的风险,这种生鲜运营的创新业务是我国现有农产品流通模式的一种创新。据中国情报网统计,国内超市中有40%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采购基地,20%的超市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直接采购基地,而另外的40%同时通过以上两个途径进行采购。可以预见,随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未来的农产品流通会真正实现组织化管理。

分析可知,为了提升我国农产品产业化的进度,增加国际农产品贸易上的竞争力,我国必须采取措施加快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兼顾提升流通组织化水平,使产供销一体化得到充分发展,完善农产品在各个流通环节的管理,最后可以借鉴国外信息化建设经验,搜集和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推动农产品流通模式向秩序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结论

根据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种类繁多,虽然是农业大国,但在产供销一体化背景下并没有进行卓有成效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流通模式不完善,还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和组织化、创新化不够的问题,我国职能部门应该结合实际,着手研究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模式,让农业模式跟随工业模式脚步,将农户的农产品进行整合,实现产业化发展。为了加快发展脚步,加大发展力度,我国应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流通模式,同时结合国内农产品实际情况,探索一条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流通模式。同时在产供销一体化背景下,只有调动社会企业等各方力量提供与农业产业化进程配套的服务,才能相辅相成,只有生产服务、流通服务与科技服务相结合,农业与服务业相互促进,才能形成具备一定规模的新型产销对接模式。

参考文献:

1.赵晓飞,李崇光.农产品流通渠道变革:演进规律、动力机制与发展趋势[J].管理世界,2012(3)

2.张晓林,罗永泰.基于全产业链的农产品流通困局与流通体系建设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12)

3.黄捷.谈农产品流通渠道的模式创新[J].商业时代,2013(11)

4.张晓林.我国农产品流通战略变革路径与对策[J].农村经济,2013(8)

5.卿硕.美日农产品流通模式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前景[J].世界农业,2013(5)

6.刘天军,胡华平,朱玉春.我国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机制创新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3(8)

7.班然.农产品流通链条发展国际比较及启示[J].商业时代,2014(34)

8.曹国钰.多元化、扁平化的我国农产品大流通创新机制探讨[J].商业时代,2014(26)

9.汪旭晖,张其林.基于线上线下融合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农产品O2O框架及趋势[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猜你喜欢

农业经济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这些模式解决农产品滞销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我国农业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概述
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
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具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