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共享城市公共服务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

2016-06-27莫申容

2016年19期
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务

莫申容

摘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为此,文章在理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内涵的基础上,以重庆开县为例剖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现状,并提出以共享城市公共服务,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过去的城镇化道路也存在一些问题,农业转移人口与城市市民虽同居一个城市,由于各种制度的原因,造成他们享受着完全不同的社会福利待遇,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存在差别。基于这一背景,本文开展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

一、深化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取而代之“农民工市民化”。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学者们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一概念进行了研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指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实现空间上从农村向城镇的转移,价值观念向城市市民转变,以及在就业、住房、社会保障、教育等方面与城市市民享有同等待遇和完全平等的政治权利,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市民。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绝对不是常人所理解的那么简单,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一是要通过转移就业实现农民身份的转换;二是要共享转入地的城市公共服务;三是要在心理和文化上完全融入城市;四是农业转移人口所拥有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能够“变现”或置换。

二、开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开县近年来大力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方面也实施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是大多数地方推进城镇化的一个“缩影”。为了更好地了解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笔者深入农业转移人口集中的小区、建筑工地、工厂等场所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下面将对开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一)工作就业现状分析

从农业转移人口从事行业和职业培训来看,有26.4%的人选择电子、机械制造行业,这也是农业转移人口选择最多的行业,其次是纺织、服装行业占19.1%,再次就是服务业占15.5%,选择其他行业的比例较小。表明大多数农业转移人口从事着劳动技能要求不高,进入门槛较低的行业,因此,应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技能培训,使其掌握一技之长。在对“您在城镇找工作的最大困难?”调查时,也发现选择技术困难占的比例最大,但目前农业转移人口的技能培训还不到位。

关于农业转移人口工作获得方式、劳动合同签订方面,调查表明,在工作获得方面,46.4%的人通过自己努力寻找,41.8%的人通过亲朋好友介绍,用人单位到家乡招工比例较小,政府组织、劳动力市场组织的招聘更少,不到1%。农业转移人口劳动合同签订率较低,调查显示,除自营者外,与所在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比重为53.3%。

(二)社会保障现状分析

社会保障包括医疗、养老、工伤、失业、生育、住房公积金等多项保障内容,农业转移人口享有的社会保障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他们能否平等融入城市生活。由表1可知,目前农业转移人口参保率较低,农业转移人口虽然已进入城市工作,但是由于他们享受不到所在城市的社会保障,就会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形成严重制约,社会保障制度任重道远。

(三)住房现状分析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而人的城镇化首先就要“安居”,才能提高生活质量,幸福指数。但目前城市房价高,农业转移人口收入又较低,仅靠自己的经济实力难以有一个稳定的居所,“居者有其屋”的理想与现实差距大。在政策设计方面,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租房倾向于城市低收入家庭,经问卷调查表明,被调查者中仅有2.7%的人居住在保障性租房;24.5%的人居住在自购房;而有30%的人是租房住,他们要承担房租的压力;29.1%的人居住在单位宿舍,可以节约租房开销,但他们还是希望拥有自己的生活场所,进一步适应城市生活,为最终定居城市打下基础。由此可见,农业转移人口的住房问题亟待解决,住房也是他们认为定居城镇遇到的首要问题。

(四)子女教育现状分析

农业转移人口普遍对子女教育非常重视,并且期望很高。大多数人认为自己书读得少,无法从事脑力劳动,只能从事着苦、累、脏的工作,希望子女获得高学历找到一份轻松的工作。同时他们也认为,只有通过读大学才能改变“农民”这一身份,成为城里人,融入城市生活。调查结果显示,46.3%的人都希望子女获得大学本科学历,甚至还有19.5%的人希望子女能获得研究生及以上的学历。所以越来越多的农业转移人口把子女带到务工地上学。在对“您认为子女在务工地上学遇到的主要困难”调查时,选择学费太贵的占33.8%;选择户口问题的占31.2%;选择择校问题的占22.5%,选择其他方面的比例较小。应逐步改善农业转移人口子女教育条件,让其子女能平等享有城市公共教育资源。

三、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策建议

通过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现状的调查得知,农业转移人口缺乏就业培训、就业信息以及劳动合同签订比例小;社会保障参保率低;保障性住房偏少;子女就读城镇学校费用较高等。下面将针对这些问题,以共享城市公共服务的视角,提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策建议。

(一)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加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机会

农业转移人口与城市市民在社会阅历、人脉、教育水平上等难以形成竞争优势,起跑线上已经不平等,需制定有利于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就业的制度、措施。第一,国家应加大农业转移人口职业培训,提高其职业技能。第二,经问卷调查表明,大多数农业转移人口就业信息都是从亲戚、朋友那里获取。所以,一要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职业中介的作用,加大对就业信息的宣传力度,并与相关部门合作,以便迅速地联系到农业转移人口。二要提高劳动力市场信息化水平,建设信息网络,及时传送劳动力信息。第三,完善就业方面的法律,并通过电视、报纸等形式,向农业转移人口宣传就业法律知识,强化其法律观念和维权意识,积极指导农业转移人口签订劳动合同。

(二)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权益

在医疗保险方面,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平等享有健康教育、计划生育、预防接种等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在养老保险方面,以正在推行的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为契机,做好养老保险在城乡之间以及跨地区之间的顺畅转移接续。在工伤保险方面,农业转移人口的工作环境一般来说都比较差,工伤事故较多,职业病发病率高。因此,企业必须统一为农业转移人口办理工伤保险,将其纳入工伤保险中来,一旦出现工伤事故,不至于给家庭带来承重负担。除此之外,还应扩大农业转移人口参加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的比例。

(三)创新住房保障制度,改善农业转移人口居住条件

第一,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保障性住房体系。尽管早在2010年,住建部等七部委已联合颁发《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要求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公租房的覆盖范围,各地也出台了相关实施细则,但由于设置了一些限定性条件,其具体实施受到了多方因素的制约,导致大部分人无资格申请。因此,需进一步放宽农业转移人口申请保障性住房的准入条件。第二,积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以宅基地换住房”、“以土地换住房”的财产权利置换工程。第三,逐步扩大农业转移人口住房公积金覆盖面,农业转移人口的公积金可用于支付房租,在购建住房时,可全额提取本人住房公积金账户内存储余额支付房款。第四,调查发现,虽然有许多企业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住所,但没有考虑到家庭因素,多为单身宿舍。应鼓励具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企业,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家庭式的住所或公寓,政府可以在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1]

(四)实施全民普惠的教育政策,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子女教育权利

调查发现还有一部分农业转移人口子女就读于家乡学校,主要是考虑城市学校费用问题。应将农业转移人口子女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和教育经费预算,并根据区域人口变化情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同时要完善现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适当弥补流入地政府教育经费不足,保障以公办学校为主接收农业转移人口子女就学。还应积极发挥社会力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农业转移人口子弟学校”,妥善地将子弟学校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对于愿意承担教育任务、具有办学师资和教学设施的民办学校,在师资培训、教学设施购置及校园用地等方面予以支持,并按学生人数给予财政补贴,保证农业转移人口子女能接受优质的教育。[2]从而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模式,拓宽农业转移人口子女的就学途径,提高转入地接收农业转移人口子女入学的能力。(作者单位:沙坪坝区委党校)

本文系重庆市委党校课题:以共享城市公共服务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CQDX2015B-10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施远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逻辑、困境及政策变革—基于家庭的视角[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2]姜珲.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困境及思路探析[J].管理观察,2013,(10).

猜你喜欢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对农民工市民化内驱动力的思考
财政政策如何助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促进农民市民化的成功探索及启示——以湖北省为例
“回流式”市民化: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机制及其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