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岳西县馆藏地方拓片文献的文化价值及保护利用
——以司空山石刻拓片为例

2016-06-27万岳霞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6年3期

万岳霞

(岳西县图书馆,246600)

岳西县馆藏地方拓片文献的文化价值及保护利用
——以司空山石刻拓片为例

万岳霞

(岳西县图书馆,246600)

摘要:以岳西县图书馆馆藏司空山石刻拓片为文献基础,介绍了司空山拓片资源的总体状况及其代表案例;分析并阐述司空山石刻拓片的文化价值;提出对司空山拓片文献的保护策略:即征集、整理、加工、典藏以及开发和利用。

关键词:石刻拓片;石刻文献;司空山;禅宗文化;岳西县图书馆

拓片是我国较为古老的文献载体之一,采用湿润的宣纸覆盖在金石、摩崖石刻上,用墨捶印,得其文字或图画。石刻主要指山石崖间、石材上镌刻的文字和图案,包括碑、碣、墓志、刻经、摩崖、造像、界石等形式。

石刻拓片题材广泛,学科内容丰富,涉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和浓厚的、人文历史气息,能真实再现碑刻或器物原貌,客观、公正地反映某一特定区域历史和社会事件,以弥补正史、野史之不足。

1司空山拓片资源总体概况

岳西县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大别山森林生态安全屏障,拥有“山林泉瀑、奇花珍本、古寺石刻、峡谷山寨、革命纪念地”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资源。境内的司空山风景秀美,更是中华禅宗文化发源地,被赵朴初先生称为“中华禅宗第一山”。南北朝时,二祖慧可卓锡司空山,留存了二祖禅刹、传衣石、牌坊以及大量的佛塔碑记、摩崖石刻等遗迹。

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我们发现司空山有摩崖石刻30余处、碑刻及塔铭50余处、牌坊2处,主要内容是关于禅宗文化的传承。由于年代久远,又受自然因素影响,石刻风化严重。为抢救文物,岳西县图书馆组织拓印专家,历经两年对司空山石刻文献进行抢救性保护,通过初拓和捶印,形成百余张拓片。按其内容和形式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1)宗教寺庙。以二祖寺、四望山等为代表的宗教寺庙,记录着禅宗圣地的历史。仅司空山就有《传衣石》《观空》《祖师洞》《二祖禅刹》及《目唐寿域铭》等记载司空山禅宗历史文化的众多石刻拓片。

(2)民间古建。有清乾隆“皇恩钦赐”的《九老亭》、南庄御赐寿星《百岁坊》、拥有多位国家栋梁当地旺族的《联庆堂》等系列石刻,凝聚着长寿文化、生态文化、儒家文化的结晶。

(3)桥、渡和路碑。如余河野鸡冲 “花桥”的系列碑刻、店前的“河东渡”拓片、“白鹿渡”拓片等碑记拓片记载着义渡、义桥等民间功德传统。

(4)牌坊、古墓。司空山明代上院牌坊上的文字和高浮雕纹饰拓片则是民间传统美德和手工技艺的记实。

(5)古寨文化。司空山寨,端宗景炎二年(1277)宋代安抚使张德兴于元军大举南侵时率众在此聚兵抗元,垒石筑寨,由此得名。山寨碑刻如张德兴诗《朝天宫成纪怀》及其聚兵抗元纪事摩崖石刻拓片承载着历史的硝烟,为现代旅游开发和军事、历史的研究提供实物。

(6)民间禁碑及界碑。如宗教场所四望山等佛寺“檀越禁碑”、司空山脚白鹿村红岩组的实为一块天然巨石石刻拓片的,是岳西县宗教活动场所,受到法定保护,居民为保地方和谐、安宁有序的生活,订立并受官方承认的独特民风古俗、乡规民约的具体佐证。

(7)摩崖石刻。以“太白仙踪”“西南镇”为代表的司空山摩崖石刻拓片极具历史文化价值、艺术欣赏价值和佛教文化研究价值。

馆藏石刻文献拓片工作,一方面及时抢救和保护当地的文物资源,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地方石刻资源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2司空山石刻拓片案例介绍

2.1司空山禅宗文化拓片的案例(以明代翁溥《传衣石》为例)

翁溥,字德宏。浙江诸暨店口人。生卒年不详。明嘉靖八年(1529)进士,工诗文,才思敏捷,气质坚毅,著有《知白堂稿》。《太湖县志》记载,翁溥“仁恕明决,洞悉时务,舒里甲,平徭赋,禁戢强硬,威惠并行”,又“雅嗜文学,嘉与士类”,嘉靖年间(1522-1566)任太湖县知事。主政太湖期间,常游司空山,留下很多石刻,我馆则藏有翁溥书篆的《传衣石》拓片。

注:馆藏明代翁溥书《传衣石》,拓片尺寸为0.98m×0.40m,篆刻于二祖禅刹后巨石之上。阴刻,柳风毕具,为明代嘉靖年间太湖县令翁溥书。“传衣石”三字,每字40厘米见方;右侧署名“翁溥书”,每字24厘米见方。

《传衣石》拓片所记的是中国禅宗的传承史。刘宋时代(420-479),古印度禅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历尽千辛万苦,渡海东来,驻锡河南省嵩山少林寺,传扬禅宗文化,将禅宗衣钵传与二祖慧可。北周武帝曾灭佛、道二教,慧可为保存刚传入中国不久的禅宗文化,辗转南移,“入司空山隐”(《历代法宝记》),来到司空山开辟禅宗道场,其间与受师命先期南下的僧璨会合,共同传扬禅宗思想。开皇十二年(592),在司空山传衣石旁,慧可传法于三祖僧璨。二祖、三祖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禅学根基,在达摩禅学的基础上,把南北佛教与当时正在南方传播的早期禅学思想融会贯通,兼收并蓄,最终形成了有别于达摩禅而自成一体的中国式禅宗思想,开启了将古印度禅转化为具有中华特色禅宗思想的伟大进程。

2.2司空山摩崖石刻拓片的案例(以明代罗汝芳书《太白仙踪》为例)

罗汝芳,字惟德,号近溪。江西南城人。明代中后期著名哲学家、文学家、诗人,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嘉靖三十二年(1553)任太湖知县。

罗汝芳一生热衷于治学,游历讲授经文,善于将玄妙之理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讲演出来,广为百姓接受。任太湖知县时,仁政爱民,颇有文才,喜爱山水。颁布讲学之规制,召集圣贤诸生研习经文诗赋,有“公事多决于讲座”之说。致仕后,仍壮志不已,率弟子游于金陵、福建、浙江、湖广等地讲学,阐述自己的理学观点,发扬泰州学派思想。

罗汝芳的成就主要体现在理学思想方面。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正宗理学教条主义,提倡用“赤子良心”“不学不虑”去“体仁”的理学见解与理念,一扫宋明理学迂谨之陋俗,是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启蒙思想家的先驱。

注:馆藏明代罗汝芳书《太白仙踪》拓片尺寸为4.10m×1.40m,篆刻于“太白书堂”奎星石壁上。正文内容为双沟阴刻“太白仙踪”四个大字,正文下方落款有单阴篆刻“罗汝芳书”。此幅摩崖石刻作品系罗汝芳嘉靖年间任太湖县知县时书篆。

“太白仙踪”遗存于太白书堂奎星石崖之上,是太白书堂留下的重要历史文化信息。李白久慕佛教名山司空山,在公元756年为永王李璘幕僚兵败时便避难于司空山。太白书堂是李白在司空山的一年时间中读书讲学的场所。期间,诗人李白为司空山作有《舒州司空山瀑布》和《避地司空原言怀》等五首传世诗作。

南风昔不竞,豪圣思经纶。刘琨与祖逖,起舞鸡鸣晨。虽有匡济心,终为乐祸人。我则异于是,潜光皖水滨。卜筑司空原,北将天柱邻。雪霁万里月,云开九江春。俟乎泰阶平,然后托微身。倾家事金鼎,年貌可长新。所愿得此道,终然保清真。弄景奔日驭,攀星戏河津。一随王乔去,长年玉天宾。

李白这首《避地司空原言怀》诗描绘出司空山云景的气势,佛教圣地的磅礴禅意,以及建筑“太白书堂”读书起居的生活。诗中“雪霁万里月”“弄景奔日驭”暗含司空山是佛教禅宗渊源地和得道成仙之意。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视察司空山时,叹曰“早闻太白读书堂,梦想登观恨未尝。不意耄年行脚到,谪仙不见见空王。”

罗汝芳篆刻的“太白仙踪”是对李白避居司空山渊源的追叙和当年李白修筑“太白书堂”情景的再现,是对李白《避地司空原言怀》诗句最好的阐释,既是对唐代大诗人李白避居司空山的解读,更是对佛教禅宗文化源流的考证和传递表达。可谓是“司山问禅,二祖寻踪”,让人们去研究、探寻、遐想历史的尘埃和文化的演进。

罗汝芳“太白仙踪”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书风个性鲜明,书法功底深厚,书体遒劲有力,有王、米、颜诸家书体之风格,汉隶之笔意。其书体章法自如,轻盈流畅,笔意轻快跳跃,笔画形态饱满。主笔强劲有势,严谨中见率意,豪放中见法度。风格豪迈、奔放、奇谲、开放、欹侧。视觉冲击力强,行气气势和韵律极富美感。

3司空山石刻的文化价值

3.1印证了司空山二祖祖庭的地位

以明代太湖县令罗汝芳、翁溥为代表的文人雅士在司空山留下的大量的石刻,其内容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司空山是禅宗二祖的卓锡地,是二祖传衣钵于三祖的祖庭。如翁溥的“传衣台”“观空”,罗汝芳的“十里芒鞋”,史贻直的“目唐介可”碑,以及大量的和尚坟塔碑记等。也就是说,早在三四百年以前,人们就丝毫没有怀疑过司空山二祖祖庭的地位。因此我们说司空山具有中国禅宗二祖圣地考证的文物价值。

3.2鉴证了司空山禅宗发展史

司空山禅宗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辉煌时期,一个是在以本净大师为代表的唐代,由本净大师墓塔碑记为考,记载了当年司空山无相寺空前的规模。一个是以如浩大师和目唐介可大师为代表的明、清。从明代大师墓塔记载来看,司空山佛教在明代达到了空前的发展,这在司空山牌坊、二祖禅刹石室以及众多的和尚墓塔等碑刻中都有记载。《目唐介可碑》则鉴证了自唐至清司空山佛教的发展史。因此说,司空山碑刻具有证史的文化价值。

3.3补充了中国佛教史的记录

司空山留下了众多的和尚墓塔,这些碑记无疑对中国佛教史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由于历史上佛教活动场所分散,门派众多,加之交通闭塞,因此很多的佛教历史不可能得到全面而准确的记录。司空山碑刻详细记载了众多有地位的大师的简历,其中一个墓塔就在塔柱上刻上了“临济宗三十五世”楷体书文,为后人对佛教史的考证提供了准确的记录。因此说司空山碑刻无疑具有佛教历史的资料价值。

3.4佐证了司空山历史名山的地位

司空山石刻更多的内容是明代以来文人骚客留下的诗文,诗文描述最多的是司空山奇美的风光。早在明代以前人们就点出了司空山:“银河夜月”“赤壁丹砂”“乌牛古石”“洗马春池”“北岭松风”“南崖瀑布”等司空八景。因此司空山石刻无疑佐证了司空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山,是司空山历史文化的标记。

3.5折射出司空山民众的宗教信仰及当地的民风民情

司空禅刹和司空山牌坊碑刻铭文,准确记载了它们的建筑年代和捐助人。司空山脚下联庆堂方家和程氏家族,明朝时皆为名门望族,其族首倡修建山中庙宇、牌坊等宗教建筑。山高坡陡,行人尚难立足,在此处建庙立坊,消耗的人力、物力可想而知,如果没有坚定的信仰又怎能给后人留下如此规模的遗迹。因此说司空山碑刻具有反映历史上此地民众宗教信仰的文化价值。

4司空山拓片的保护利用

4.1馆藏地方拓片文献的征集

地方石刻拓片的征集是基层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一部分,是文献征集工作的新尝试。捶拓和收购是两种主要途径。图书馆必须培养捶拓专业人员,才能进行技术操作。

石刻文献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受到国家文物部门的保护。岳西县图书馆联合当地文物部门及有关乡镇共同合作,完成司空山石刻文献的拓印保护工作。对地方石刻文献抢救与保护是基层公共图书馆履行保护文化遗产职能的一种全新课题与尝试,也是地方文献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新视角。各级财政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保证一定的石刻文献采集资金,提高公共图书馆对地方文化及文献的保护与收藏能力,进而提高拓片的收藏量。

4.2馆藏地方拓片文献的整理

地方拓片整理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编制书目数据,它是揭示拓片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岳西县图书馆对已采集的本地石刻拓片正进行严谨、认真、细致的整理,依据石刻拓片资料对拓片内容、形式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整理,为典藏、出版和展陈做好基础工作。

4.3馆藏地方拓片文献的加工与典藏

馆藏拓片文献初捶后,需对拓片进行平覆、压实、装裱等系列加工和科学规范标准的典藏。其主要目的是提高拓片文献的物理强度,延长拓片文献的使用寿命。保护加工装裱后的拓片文献以满足收藏、展陈和研究的需要。

真实、全面地典藏并延长拓片文献的历史信息及价值,采用科学合理的抢救保护加工典藏方法,尽可能使用传统工艺、材料,一切保护加工装裱典藏技术手段均保证对拓片无损害。拓片文献的保护典藏宜用传统加工典藏技术方法和现代科学设备相结合。慎用、少用化学试剂,黏合剂、加固剂、洗涤剂要具有安全性和可逆性。不损伤机体材料,不使拓片颜色褪色。加工装裱过程要保持拓片的完整,不偏离原样作品。运用传统的书画揭裱工艺对馆藏拓片作品进行加工典藏保护。

同时,对馆藏拓片文献进行科学管理与保护,紫外线容易引起书画的老化,使用空气过滤设备,可防止紫外线等有害气体灰尘的侵害;温湿度控制,温度为18-25℃,湿度为50-55%;防霉防虫,拓片文献库房应保持清洁通风,拓片的展柜使用应高温灭菌。

5结语

岳西司空山石刻拓片工作的开展,对全力挖掘岳西县地方特色文化,记录历史文化,促进岳西县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石刻的拓印抢救性地保护了这些石刻文献资源。随着时间的流逝,受自然因素影响,如若不及时加以捶印,风化后的石刻文献无法辨认,将会是无法弥补的损失。石刻拓片能较为直观 地为地方文化与历史研究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料,客观地反映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事件以及文化的脉络,是弥足珍贵的公共图书馆馆藏资源。

今年7月7日,安粮集团与县政府正式签约,投资50亿元,开发司空山风景区文化旅游项目。司空山石刻拓本编印成册,出版发行,对宣传司空山、推进司空山旅游开发,促进经济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网络化、数字化的今天,建立石刻拓片数据库是公共图书馆文献建设的一项任务。经过选择、加工、整理,将石刻拓片资源数字化,不仅为读者利用提供方便,而且提高了拓片资源利用率,极大地减少珍贵石刻拓片资源的破损、遗失、老化等现象,真正实现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公共化和共享化。

司空山石刻拓片还填补了岳西县地方文献史料的一些空白。岳西县地方性文献史料类型很多,例如《岳西县志》《岳西年鉴》等,对于石刻拓片这类史料的编辑尚属首次。司空山石刻拓片编辑成功将是岳西县地方性文献史料类型的一大补充。

石刻拓片工作的开展是岳西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具体体现,是岳西县对外宣传的一种更直观的表达。地方石刻拓片是极具地域特色的珍贵文献,对研究地方史及地方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和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 岳西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岳西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6.

[2] 太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太湖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5.

[3] 司空山志编纂委员会编.《司空山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3.

[4] 汪同元.《中国禅宗“成熟阶段”浅论》[J].佛教文化,2007(4).

[5] 安庆府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庆府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

[6] 王晖.《大祖禅师慧可考》[J].法音,1994(3).

The Cultural Valu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ollections of Rubbings of Yuexi County——A Case of the Stone Rubbings of Mount Sikong

WAN Yue-xia

(Yue Xi Country Library, Yuexi246600,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ollections of Stone Rubbings of Mount Sikongin stored in Yuexi County Library,introduces the overall condition and representative cases of rubbings resource of Mount Sikong, and analyzes their cultural value. This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the protection strategies: the collection, sorting, processing, preservatio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Key words:stone rubbings; stone inscriptions; Mount Sikong; Zen culture; Yuexi Country Library

作者简介:万岳霞,女,讲师。

收稿日期:2015-10-09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25(2016)03-0120-04

(责任编辑:孟凡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