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营凹陷盐家地区砂砾岩储层特征分析

2016-06-25郑德顺徐江红刘思聪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6年1期

郑德顺,徐江红,刘思聪,乔 雨

(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河南焦作 454000)

东营凹陷盐家地区砂砾岩储层特征分析

郑德顺,徐江红,刘思聪,乔雨

(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河南焦作 454000)

摘要:以东营凹陷北坡盐家地区沙四上段砂砾岩体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大量岩心照片和运用铸体薄片分析、压汞实验等方法,对其储层岩石学特征及物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储层主要以含砾岩屑长石砂岩为主,石英、长石、岩屑的含量依次为33.7%、37.8%、28.5%,含量相差不大;储层空间以粒间溶孔和粒间孔为主,该储层物性很差,属于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

关键词:东营凹陷;盐家地区;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砂砾岩储层;沙四段

东营凹陷是一个北陡南缓、北深南浅的半地堑型拉张箕状断陷盆地[1-3]。盐家地区位于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胜坨油田和永安镇油田之间,西邻胜坨油田,东至青坨子凸起,南邻民丰洼陷,北靠陈家庄凸起[4-6],该陡坡构造带由陈南断裂带和胜永断裂带两套断裂系统控制,构造特征较复杂[7-8]。该地区生油丰富,其内部及周围有10多个油气田[9]。砂砾岩体油气藏已成为我国东部岩性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10-16]。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的冲积扇、近岸水下扇和扇三角洲发育了大量砂砾岩体[17-21]。笔者通过对研究区沙四上段岩心和物性数据分析,对砂砾岩储层岩石学特征和物性特征进行了研究。

1储层岩石学特征

1.1矿物成分特征

根据东营凹陷盐家地区盐22-22、盐222、盐227三口井282张岩心照片和70余张铸体薄片的观察研究,得出研究区沙四上段岩石类型主要为含砾岩屑长石砂岩。砾石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结晶岩屑等,偶见白云岩屑、泥质岩屑等。砾石间充填不等粒砂,主要为中砂、粗砂、细砂不均匀混合物。其中石英体积含量为29%~38%,平均33.7%,长石体积含量为33%~41%,平均37.8%,岩屑的体积含量为24%~32%,平均28.5%,长石、石英、岩屑含量接近,成熟度偏低;岩屑主要为结晶岩和石英岩等变质岩岩屑,体积含量为16.96%,其次为沉积岩岩屑和火成岩岩屑,体积含量依次为8.68%、28.5%,沉积岩岩屑为泥质岩、灰岩、砂岩、白云岩及白云岩碎屑等。火成岩岩屑主要为喷出岩。含少量的云母和燧石。杂基以泥质为主,体积含量一般在6%以内。胶结物体积含量一般小于25%,主要为铁白云石和含铁方解石,其次为菱铁矿和白云石,有少量的高岭石,局部次生石英加大。

1.2结构特征

东营凹陷盐家地区沙四上段储层以含砾粗砂、含砾中砂为主,粒径分布范围0.25~20 mm,颗粒粒径集中分布范围0.5~4.5 mm,均值约为1 mm。该岩石含砾石较多,以细砾为主,砾石粒径多集中在2~4 mm之间,平均含量约15.1%,最高达40%。整体分选性为差-中,磨圆度为次棱角状,颗粒支撑,线式接触为主,偶见点式接触。胶结类型主要为孔隙式胶结,偶见连晶-孔隙式胶结(表1)。

2储集空间类型

通过对东营凹陷盐家地区砂砾岩储层的大量铸体薄片资料分析表明,盐家地区沙四上段储层孔隙类型比较丰富,且较复杂。按照孔隙的大小、形态及成因,可将其总结为粒间溶孔、粒间孔、溶蚀颗粒孔和裂缝4种主要类型。其中,粒间溶孔和粒间孔占总孔隙度的88%,为盐家地区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溶蚀颗粒孔及裂缝影响程度较小。储层的平均面孔率为2.21%,粒间溶孔、粒间孔、溶蚀颗粒孔面孔率依次为4.00%、3.79%、0.97%,裂缝及其它占0.09%(图1),分别占总面孔率的45%、43%、11%、1%,偶见斑晶溶孔和晶间孔。

表1 东营凹陷盐家地区沙四上段砂砾岩储层结构特征

图1 东营凹陷盐家地区砂砾岩孔隙平均面孔率

原生孔隙是沉积岩经受沉积和压实作用后保存下来的孔隙空间,一般随着埋藏时间和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孔隙主要为原生粒间孔及白云石晶间孔、粒间溶孔、颗粒溶孔,孔隙连通性局部尚可。孔隙形状主要为三角形及不规则多边形,孔隙半径一般为0.15~0.25 mm,最大孔径为0.50 mm。喉道类型主要为片状喉、点状喉,喉宽0.05~0.15 mm。

次生孔隙是成岩后期形成,受构造挤压或地层水循环作用而形成的孔隙。岩石矿物的溶蚀和破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孔隙度。盐家地区次生孔隙主要为粒间溶孔,其次为溶蚀颗粒孔、裂缝,局部偶见晶间孔和斑晶溶孔(表2)。次生孔隙较发育,对储层孔隙度有重要的贡献。

表2 盐家地区沙四上段储层砂砾岩次生孔隙类型及特征

粒间溶孔较发育。孔隙主要为粒间溶孔及颗粒溶孔,孔隙连通性局部尚可。孔隙形状主要为三角形、四边形及不规则多边形,孔径主要为0.10~0.15 mm,最大孔径为0.35 mm,喉道主要为片状喉,喉宽0.02~0.05 mm。粒间溶孔的大量发育对改善储层的储集能力有重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孔隙度。

3储层物性特征

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大小直接反映储层物性好坏。通过对盐22-22井、盐222和盐227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表明,盐家地区沙四上段储层孔隙度分布范围为1.5%~14.4%,集中分布在5%~10%,平均为5.8%(图2)。渗透率分布范围(0.044~100)×10-3μm2,集中在(0.1~9)×10-3μm2,80%的渗透率数值都小于4×10-3μm2,明显可得出其渗透率普遍偏低。部分井段接近100×10-3μm2(图3)。总体上该储层物性很差,属于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关系呈显著的正相关性(图4),说明渗透率的变化主要受孔隙发育的影响[22]。

图2 盐家地区砂砾岩储层孔隙度随深度变化特征

4结论

(1)盐家地区砂砾岩储层主要以含砾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含砾较多。石英、长石、岩屑的含量相差不大,成熟度偏低。胶结物主要为铁白云石和含铁方解石,胶结类型主要为钙质胶结和铁质胶结。岩屑主要是结晶岩和石英岩等变质岩岩屑。

图3 盐家地区砂砾岩储层渗透率随深度变化特征

图4 盐家地区砂砾岩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关系

(2)盐家地区沙四上段储层孔隙类型比较丰富,且较复杂,主要为粒间溶孔、粒间孔、溶蚀颗粒孔和裂缝4种主要类型,粒间溶孔和粒间孔占总孔隙度的88%,为盐家地区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

(3)盐家地区沙四上段储层孔隙度集中分布在5%~10%,渗透率集中分布在(0.1~11)×10-3μm2。该储层总体上物性很差,属于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呈正相关系。

参考文献

[1]隋风贵.断陷湖盆陡坡带砂砾岩扇体成藏动力学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3,24(4):335-340.

[2]蒋解梅,王新征,李继山,等.东营凹陷沙四段滩坝砂微相划分与砂体横向预测[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7,21(4):12-15.

[3]焦婷婷,东营凹陷泥岩裂缝的特征成因与油气富集[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0,24(6):22-25.

[4]操应长,马奔奔,王艳忠,等. 东营凹陷盐家地区沙四上亚段近岸水下扇砂砾岩颗粒结构特征[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4,25(6):793-803.

[5]祝厚勤,庞雄奇,姜振学,等.东营凹陷岩性油气藏期次与成藏过程[J].地质科技情报,2007,26(1):65-70.

[6]张永刚,许卫平,王国力,等.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油气成藏组合体[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127-131.

[7]叶兴树,王伟锋,戴俊生,等.东营凹陷沙三-东营期断裂活动特征[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0(4):7-11.

[8]阳怀忠,任建业,陆金波.东营凹陷负反转构造样式及其运动学特征[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34(3):493-501.

[9]马奔奔,操应长,王艳忠.东营凹陷盐家地区沙四上亚段储层低渗成因机制及分类评价[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5(12):4277-4291.

[10]孔凡仙.东营凹陷北带砂砾岩扇体勘探技术与实践[J].石油学报,2000,21(5):27-31.

[11]孙龙德.东营凹陷北部斜坡带沙三-四段砂砾岩体与油气聚集[J].沉积学报,2003,21(2):278-282.

[12]孟玮,钟建华,李勇,等.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砂砾岩体分布规律[J].特种油气藏,2009,16(5):17-19.

[13]姜在兴,王卫洪,杨伟利.21世纪中国石油勘探战略展望[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6(2):1-10.

[14]王红艳,袁向春,范二平,等.盐家油田永921块沙四上砂砾岩储层特征研究[J].特种油气藏,2014,21(1):31-35.

[15]昝灵,王顺华,张枝焕,等.砂砾岩储层研究现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3):63-66.

[16]姜素华,林红梅,王永诗.陡坡带砂砾岩扇体油气藏特征[J].石油物探,2003,(3):313-317.

[17]孔凡仙,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砂砾岩体的勘探[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0,35(5):669-676.

[18]宋明水,李存磊,张金亮.东营凹陷盐家地区砂砾岩体沉积期次精细划分与对比[J].石油学报,2012,33(5):781-789.

[19]李存磊,张金亮,宋明水,等.基于沉积相反演的砂砾岩体沉积期次精细划分与对比[J].地质学报,2011,85(6):1008-1018.

[20]孙龙德.东营凹陷北部斜坡带沙三、四段砂砾岩体与油气聚集[J].沉积学报,2003,21(2):278-282.

[21]赵志超,罗运先,田景春.中国东部陆相盆地砂砾岩成因类型及地震地质特征[J].石油物探,1996,35(4):76-86.

[22]何自新,付金华,席胜利,等.苏里格大气田成藏地质特征[J].石油学报,2003,24(2):6-12.

编辑:李金华

文章编号:1673-8217(2016)01-0041-03

收稿日期:2015-08-06

作者简介:郑德顺,副教授,1977年生,2001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查专业,2006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现主要从事油气地质及构造-沉积响应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TE112.23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