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让双创不撞车

2016-06-23袁野

经济 2016年17期
关键词:北京邮电大学台风双创

袁野

当今是一个大数据的时代,也是创新创业的时代,如何让大数据研究与双创相结合,使其达到“1+1>2”的效果?带着这些问题,《经济》记者采访了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教育部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晓光。

《经济》:您认为目前高校的科研机构以及大数据的研究对创新创业有哪些方面的支持和推动作用?

周晓光:从高校的角度来讲,大数据的研究对创新创业是一个比较有力的支持,目前,教育部及包括北京邮电大学在内的各个大学都有关于双创的课程设置,在教学计划方面也都有体现。以北京邮电大学为例,我们计划在2017年的教学计划里,设置十个学分左右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包括理论教育、技术培训、运营管理培训等。大数据实际上是一种工具,通过它分析社会需求,并从中找寻变化规律,然后针对这些需求和规律,做出相应的行动,对创新创业能够起到指引的作用。当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大数据要足够“大”,想要将大数据落实到具体的事情中,离不开数据的积累。

《经济》:您目前主要的工作内容是什么?

周晓光:目前在做的工作之一是移动医疗,需要分析、判断不同疾病的症状是什么,依据是什么。现在市场上的一些移动医疗设备,能够观察人体的微循环、体脂肪、心率等,但这仅仅是一种参考,并不一定准确,很多疾病只有通过专业仪器的测量才能确诊。这也并不是说大数据研究没有用,比如在北京,肺癌的发生率与环境污染程度的相关性,就是靠大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的。可以说,大数据研究是目前乃至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经济》:在大数据的研究中,存在哪些难题或是阻力?

周晓光:最大的阻力就是信息共享,什么样的数据是能够给大家共享的,这是个关键问题。现在是数据时代,它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很多新的APP上线以后,推出各种优惠活动,其实都是在赔本赚吆喝,比如滴滴打车,商家靠自己补贴来让用户享受到物美价廉的服务,目的就是为了拉流量,以获得庞大的用户群及数据,进而挖掘更多的商机。

在信息共享方面,主要存在3个问题。第一,互联互通,即数据提供的问题;第二,数据安全问题;第三,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方法问题。例如,Google之前做的一项研究认为,可以通过人们在网上对感冒相关问题的搜索,预测某一区域是否爆发了流感,并且还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相关论文,但是两三年以后,其又在同样的期刊上发文表示之前的预测不准确。之所以会发生这种“乌龙事件”,主要原因就是一开始信息传播并不迅速,Google可以通过当地居民在网上的检索结果对某一区域的流感爆发程度进行预测,但在信息高速发达的今天,当某地爆发流感后,其他地区的人们也会在网上进行搜索,导致Google的数据从反映某事件的实际发展程度变成了人们对该事件的关注程度,这种情况对于数据分析而言也是一个很关键的难点问题。

《经济》:现在有很多关于大数据的研究,但是真正能够发挥作用的却并不多,在您看来,在创新创业方面,应该如何合理利用大数据资源,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

周晓光:实际上,现在很多大数据的研究都有其应用背景,比如在贵阳,出租车司机分为双班司机和单班司机,双班司机管理费要交得贵一些,而有些单班司机为了多挣钱就会找代班司机,本来只在白天运营的车辆,晚上也继续运营,这种情况就可以通过装在出租车上的GPS,来分析出租车的运营状态,以判断司机是否有违规行为。我们还做过一个预测台风的应用。以前台风临近时,气象部门会给居民发信息提醒其躲避台风,但由于发送人数过多,很多时候信息还没发完,台风就已经席卷了这个地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做了一个系统,通过分析台风过境时的通道,只给处于台风通道区域内的居民发信息,让他们能够及时采取躲避措施,这样不仅大大地减少了信息的发送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减少了生命财产损失。大数据研究一定要有一个应用背景,否则很难落地。

就双创来说,有哪些学校在推动双创工作,有多少人在从事双创工作,分别针对于哪些方面,这些都可以通过大数据来进行分析,为大家提供一个导向,避免相互“撞车”,让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

我认为高校的双创工作不应以盈利为目的,也不应以成功与否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应该以培养人才为重点,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推动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改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猜你喜欢

北京邮电大学台风双创
台风过韩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台风来了
台风爱捣乱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Mobile Phone Using Among Youngsters
信息环境下大学英语实验教学成效的综合研究——以北京邮电大学为例
网络平台漏洞侵权责任的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