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碉风情

2016-06-23杨全富

中国西部 2016年6期
关键词:先知碉楼卓玛

文杨全富



古碉风情

文杨全富

古碉风情 供图/丹巴县县委宣传部

春来了,峡谷底的大渡河沿岸,一棵棵垂柳整齐地排列在岸边,柔嫩的枝条上已经绽放出嫩黄色的叶子,预示着春天脚步的临近。虽然是初春时节,但在横断山脉腹地的丹巴,由于连日来风的袭扰,将蓄积的暖意都带向更远的地方,只留下刺骨的寒风在峡谷里肆虐。在峡谷中,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还没有脱下臃肿的冬衣,夜幕降临时一家人还围坐在锅庄边燃起熊熊大火,在火塘里煨上酒,一边咂酒取暖,一边诉说白天的见闻。在这时候,人们久积心中远足的想法油然而生,我也不例外,在周末,我和四川民族学院的凌立教授相约一起向梭坡乡普格顶进发,去参观心仪已久的十三角碉,领略梭坡的古碉风情。

田野古碉立

当汽车来到普格顶拥中寺庙时,蜿蜒逶迤的路到此结束。在寺庙前,有宽阔的停车坪,我们停好车,鱼贯地走出车外,一阵寒风吹过,身上陡增寒意,只好将麻木的双腿揉了揉,稍事休息后向山顶进发。一条曲折的小径在寺庙后的田野里弯弯曲曲地穿行,我们在路人的指引下向前走去。在一农户旁,几株柏树围绕着一座四角碉茁壮地成长。碉楼在藏语中称为邛笼,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等样式,一般建于沿河谷高山或半坡有耕地和水源的地方,结合地形,利用有限的平台,纯用石头筑成平顶。一般分成两层或三层,上层堆放粮食,中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高二三丈,称为邛笼;高的可有十三层,达十余丈,称为碉。碉楼由专门的砌石匠修建,原料为乱石,用泥土黏合,不吊线,不绘图,全凭经验,信手砌成。其壁面能达到光滑平整,不留缝隙,其坚固程度则可在川西这个地震多发区耸立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经历数次地震仍巍然屹立,有的已偏移却不倒,有的弯曲为弓,自成风景。眼前的这座碉楼从它残存的身躯,不难看出它所历经的风风雨雨和岁月的磨砺,然而这残碉却更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从布满射击孔的墙面上可以看出古碉曾历经沧桑。因为这座古碉紧挨着房屋而建,所以当地人都称其为家碉。家碉是古时候人们储藏粮食和祭祀的场所,有时候也有防御外敌的作用。在古碉旁,几座藏房错落有致地排列在一起,房屋之间一条小道相连。房屋的建筑特色具有浓郁的嘉绒民居特色,一楼为畜圈,二楼以上才是人居之所,大门离地面大概有两米。由于嘉绒藏族的牲畜都是散养,夜晚才关进畜圈内,为了防止牲畜进入人居之所,因此大门连接地面的是独木梯。

古碉群 摄影/付凌云

建筑杰作:十三角碉

在藏寨中穿行,仿佛走入了迷宫似的,当感觉路已经走到尽头时,突然峰回路转,眼前渐渐开阔起来。在一番穿行之后,我们终于走出了藏寨的包围,来到山脚下。一条小径深深地镶嵌在黄泥堆砌的山包里,在里面穿行,仿佛走进战争年代的交通壕似的,抬头只能看见窄窄的一条天色。走在里面,让人感觉很压抑,仿佛要喘不过气来似的。由于雨水的不停冲刷,这条小径也有逐渐加深的趋势。路途中,要翻越几座小山包,跨越几条小溪,同行的山里人步履矫捷,而我们几个城里人却已经是气喘吁吁,只好走走停停。当来到一块开阔地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竟然有一块草坪,在密林深处,它就像是一颗绿色的翡翠镶嵌其中。我们被眼前这纯洁的绿所吸引,都欢欣鼓舞,当我们几个准备跑过去在里面休息时,同行的山里人连忙制止了我们。他看着我们不解的样子,随手拿起一块石头,向草地中扔去,没料到传来哗哗的声响,并溅起无数的水珠。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绿色的下面竟然藏着这样的凶险,联想到红军过草地时沼泽地陷人的故事,不由得后怕起来,向山里人投去感激的眼神。我提议给他冠以“先知”的美名,没想到竟然一呼百应,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就以“先知”称呼他,反而不知道他的真实名字了。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从沼泽地旁绕过,继续向前攀登。就在我们的勇气要渐渐消失的时候,忽然传来先知的疾呼,原来在不知不觉间我们已征服了漫长的山路,来到了今天我们远足之行的目的地——十三角碉的所在地。

在一块一万平方米的草坪中,几座样式各异的古碉傲然耸立。在古碉旁,是建筑物残留的废墟,有的墙面上布满了藓类植物,墙头上长着几株野樱桃树,那遒劲如苍龙的根须将墙紧紧地拢裹在自己的怀里,虽然经过风雨的磨砺,然而墙壁和树偎依在一起向自然的残酷发出挑战。十三角碉矗立在废墟的中央,是整个建筑的主题部分。站在十三角碉的正前方,我们看到的是一座完整的古碉,棱角分明如刀切一般。当走近古碉下,那石块与石块之间的界限就已经很清楚,所有的石块都是取自天然的,毫无雕琢的痕迹。每一排的石块堆砌都有一定的方法,首先在基座上抹上一层黄色的稀泥,然后在上面放一排薄薄的石片,因为黏土的黏结作用,石片被牢牢地黏住,在石片上又抹上一层稀泥,然后在上面放置一排形如正方体或长方体的石块,石块与石块之间的缝隙由稀泥和小石子填充。在棱角处,石块的锋角愈发地突出,角度在九十度左右,有些角度大的,经过匠人们用石块的锤击后,显现出理想的角度来,被安放在棱角处。从古碉的底抬头仰望,那棱角竟然组成一条直线,仿佛浑然天成,感觉不到它是由多个石块堆砌而成的。在离地十余米的地方,有一座木门,门框全由整根原木稍许加工而成,其实应该说它是窗户更为妥帖一些。在战争年代,门口离地面越高,门洞越小,更具有防御外敌的作用,如果将独木梯从门洞里往上抽上去,那么只有徒手攀爬的份儿了,然而墙壁上、石块与石块之间没有一点缝隙,毫无着力点,爬墙技艺再高的人也只能束手无策。

十三角碉 摄影/杨全富

此时,我的眼前浮现出几百年前的某一天,一群身披甲胄的战士拿着战刀,背负巨弓猫腰前进,然而他们的行踪被警觉的藏獒所察觉,霎时间,藏獒狂吠起来,寨子里的人们闻警之后迅速地退到碉房底,从独木梯上鱼贯而上,家中的小伙子等到人们全部退入碉房后将木梯迅速地抽了上去,碉房内每个家庭成员都拿起菜刀、棍棒、石块等原始工具,耐心等待敌人发起的攻击。当敌人来到碉楼下后,准备往上攀爬,然而光滑的墙壁竟然没有着力点,他们举着弓箭向门楼射去,被厚厚的门板所阻挡。进犯之敌将手中的刀剑向墙缝凿去,但厚厚的石墙间被黏土牢牢地黏结,锋利的刀剑在这里也没有用武之地,有些刀剑被折断。突然,碉楼的顶端上,男女老幼们举起石头向来犯之敌投去,霎时间石雨纷纷砸中敌人,在鬼哭狼嚎声中,来犯之敌抱头鼠窜。敌人不想就此罢休,他们团团围住碉房,想困死饿死碉房里的人,然而一月有余,碉房里炊烟袅袅歌声不断,他们只好悻悻然地退兵。碉房里的人们欢欣鼓舞,为胜利而欢呼。

同行的先知用庄重的神情为我们讲述了古碉的来历。相传在远古时代,在普格顶住着一户穷苦的老百姓,他们每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生活,然而由于连年的战争和天灾,常常入不敷出,过着极其贫穷的生活。有一年的冬天,一位小姑娘呱呱坠地,由于孩子生下来就眉清目秀,父母非常高兴,为她取名卓玛,希望她为家中带来好运。卓玛姑娘小时候就很聪慧,三岁时就能帮父母亲算账,五岁时就能当家做主。待到卓玛姑娘十二岁的时候,已出落得美丽动人,她不仅美丽,而且智慧过人,将家中的大小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在她的操持下,家中渐渐地富有起来,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户人家。然而人怕出名猪怕壮,几股土匪对此窥视已久。为了抵御这些贼寇,卓玛姑娘决定将家搬迁到山腰上,选址就是现在十三角碉的所在地,她聘请当地有名的石砌匠人修建一座四角碉楼。几年后,四角碉楼如期修建完毕。有一天,卓玛姑娘外出,当来到半山腰处时,看见一座八角碉楼矗立在山包上,她被八角碉楼无与伦比的美所感动,遂决定在自己的房屋旁也修建一座比八角碉还要雄伟美观的碉楼。回到家中,卓玛姑娘打开仓库,查看家中的粮食,粮食堆满了每一个角落,腊肉悬挂在屋顶,就像是一排排倒挂的桦树,猪油饼子堆积如山。看着这些,卓玛姑娘对修建的碉楼进行了简单的计算,这些吃的东西大概能修建起一座十三角的碉楼。其实修建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来可以炫富,二来与四角碉互为犄角,必要时能彼此声援。在修建十三角碉时颇费了一番周折,在普格顶已经有八角碉,因为八角碉互相对称,且有四角碉作为蓝本,所以修建时较为容易,然而十三角碉的修建是第一次,且每个角的角度很难把握,当时没有度量角的仪器,因此匠人们坐在一起,一连研究了几天几夜,还是一筹莫展,毫无头绪。几天后,匠人们找到卓玛姑娘,表示无能为力,卓玛姑娘笑了笑,飞速地在草地上插上二十几根木棍,将手中的羊毛线快速地在木棍上绕来绕去,不一会儿,碉楼模型跃然草地上,匠人们目瞪口呆,纷纷竖起大拇指齐声赞颂,被卓玛姑娘的智慧所折服。第二天匠人们根据卓玛姑娘所做的模型开始建造嘉绒藏区第一座十三角碉楼。

残楼无语,诉说一段远去的历史

站在十三角碉的下面,那凛冽的风从碉楼的墙角处刮过,发出尖利的啸叫声。因为有石墙的遮挡,风只能在高处回旋,最后带着怒气向山脚呼啸而去。在十三角碉的旁边,一片废墟中,几株白杨树挺着瘦削、倔强的枝条挺立着,虽然时值初春,但是在它的枝头还看不见一点春色。在十三角碉的旁边,有一座十余米、形如碉楼的房屋,其实应该说它是楼房最为贴切。从外边看,房屋的样式保存得比较完整。我从门洞里钻进去,在里面才发现其实它已经是风雨飘零、摇摇欲坠了。站在里面,抬头可以看见四方形的天空,几株杂草摇曳着枯黄的茎叶,更增添了萧瑟的气氛。斑驳的墙壁上还残存着一些黄色的黏土,楼层与楼层之间还能依稀辨别出当时所用木料的粗细,有几处的墙壁还保存得较为完整,上边还残留有烟熏火燎所产生的烟渍,从烟渍的厚度可以想象出当时的安居乐业和富足的生活状态,我想这或许就是厨房。在楼房的面前,分布着一些断墙,从残存的墙基还能看出房屋的大小,并能揣摩出这些房屋的作用。西边的那座废墟大概就是管养牲畜的地方,因为它的面积较大,而且外面没有隔墙,只是在里面才有一道石墙将整个坝子一分为二。在嘉绒地区一般都叫这种畜圈为敞圈,一大半裸露在外面,这样便于牛羊吸收更多的阳光,避免发生传染性疾病。而还有一小半在楼房的下面,嘉绒藏区俗称其为黑圈,里面的光线很暗,是畜养肥猪的地方。因为空间狭小,光线暗,所以难辨白昼,减少了猪的活动量,贪吃贪睡,才会长得膘肥体壮。畜圈的旁边,有一些被隔开得很小的房间,就在我们纷纷猜测的时候,同行的先知一语点破梦中人。他说,这是古时候的人们饲养马的地方,因为嘉绒藏区山高路远,购买生活必需品要到很远的地方去,靠人工背运速度很慢,而且劳民伤财,所以许多家庭都饲养有马,少则一两匹,多则几十匹。先知为我们粗略地估算了一下,从房屋的间数中不难看出,当时十三角碉的主人拥有六十余匹马,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在东面因为正对着阳光升起来的地方,所以房屋的建筑比西面雄伟,应该是人居之所。房屋都以十三角碉为中心而建,每个墙角的修葺方法与十三角碉的修葺方法如出一辙,从残存的房基可以看出当时建筑的雄伟。此时我突然有种想法,那就是如果能将这些建筑都恢复到原样,那么它的身姿将会是何其的雄伟,再辅以十三角碉、四角碉的衬托,将会成为罗浮宫的缩影,可与世界宏伟的建筑媲美。

傍晚时分,余晖在远处的山顶上缠绕,如黄色的哈达随着山峦的起伏逶迤起伏不定。看着天色渐暗,我们几个只好收拾起闲云野鹤之心,向归途走去。路途中,先知告诉我们,原来这里的古碉有很多,相传每户人家有儿子降生,都要修砌碉楼以示庆祝,每年修一米左右,待到孩子长成小伙,那碉楼也已建成。这些小伙结婚生子之后,又开始为自己的孩子修砌碉楼,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乐此不疲。从中可以看出嘉绒藏族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对碉楼图腾崇拜的生活方式。先知顿了顿,用略带婉惜的语气告诉我们,在普格顶,解放后还残存有碉楼100余座,但后来损坏了不少,现在想起来觉得很可惜。当我们分手时,我们几个要给他一点辛苦费,他坚决不接受。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我分明感觉到了一种热爱家乡、保护自然的情怀在普格顶上空久久萦绕。

(责任编辑/吕文锦 设计/毛豆)

①十三角碉 摄影/杨全富

②半山腰的母碉 摄影/杨全富

③丹巴梭坡古碉群 供图/中共丹巴县委宣传部

④丹巴梭坡藏族碉楼 摄影/王达军

猜你喜欢

先知碉楼卓玛
卓玛,卓玛
仓央卓玛
琼英卓玛的诗
中江有碉楼精巧神奇名邓氏
春江水暖鸭先知
美丽的卓玛
GHOSTS OF GUANLAN
震不倒的羌族碉楼
最好的财富
我不是什么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