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如何理解学生

2016-06-22王丽

黑河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欣赏理解微笑

王丽

[摘要]新课程提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应尊重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的感受,真正理解学生的一切。教师应该对学生多一点热情,少一点冷漠;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埋怨;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急躁;多一点鼓励,少一点责备。

[关键词]理解;微笑;欣赏;第二双眼睛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有思想有尊严,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需要教师尊重学生。教师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理解学生的一切。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怎样对待和理解学生呢?

一、学会对学生微笑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教学案例,一位教师课间经过低年级的教室,几名学生正在玩“模拟法庭”的游戏。小法官一脸严肃地对各类“犯人”进行着宣判:“小偷,屡教不改,有期徒刑两年;局长,贪污受贿,有期徒刑四年;教师……”这时,“小法官”看见这位教师,宣判戛然而止,教师猜测着“法官”将要宣判的内容。为了揭开谜底,教师蹲下身子藏起来,听“小法官”继续宣判。这时,“小法官”一脸严肃地宣判起来:“教师,从来不对学生微笑,有期徒刑六年。”听到这里,相信所有的教师都会愕然,随后便会陷入深思,是啊,每天进入学校就板起面孔,课上课下,甚至放学,就是在假期见到学生都要严肃地批评几句,见到学生就不会笑了,以至于学生在描写老师的作文中常常出现“表情严肃”“不苟言笑”等词语,其实微笑是一个最具“风景”的表情,可以提升人气,融洽关系。如果一名教师每天都春光满面,一定会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当然,微笑不应该仅仅是教师的一种表情,而且应该是教师内心感情的自然流露。那种虚情假意、为了达到某种教育效果的“包装”式微笑,只能一时迷惑学生,只有教师由衷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时,学生才能“读”懂老师脸上的微笑,这种微笑才真正有穿透力和感染力,既然我们都那么热爱自己的学生,就不应吝啬我们的微笑。

二、欣赏每一名学生

班级里有这样一名学生,他语言表达不清,非常地“懒”,不愿张嘴读,更不愿动笔写,语文作业写得很不认真,错误百出,考试时经常是空白一片。我用了很多常用方法帮助他学习,都不见成效,就在这时,我发现了他的优点,他在数学课上能够集中一段时间注意力听老师讲课,并且能积极参与课堂,回答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能够按时完成数学作业,我尝试改用欣赏的眼光审视他、引导他和教育他。首先,肯定他和其他同学一样聪明,他能学会数学,也一定能学好语文,然后允许他自愿做作业,可以全做,可以选做,实在理解不了的也可以不做。在我的欣赏下,他有了进步,语文课上能和同学一起认生字和读课文了,能够认识一些字,并学着写简单的字了,开始主动写自己会做的作业,这对于他来说是非常大的改变。

渴望被欣赏是人的一种基本精神需求,学生也一样。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量之源,欣赏都抱有愉悦的心情和仁爱的怀抱,被欣赏者必产生自尊之心、奋进的动力和向上的斗志。教育格外需要重视这种“欣赏效应”,相信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经历中都会有一些特别的学生。教师不要厌烦,也不要轻易放弃对他们的教育,要记住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教师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发现这些闪光点,鼓励学生,每名学生都是一座潜力无穷的宝藏。

三、为学生擦亮“第二双眼睛”

班级学生小A是个让所有老师都头痛的学生,数学课上,有一名同学因为感冒突然呕吐,周围的同学都捂住鼻子,嘴里还说着真恶心。小A同学却麻利地拿起工具,开始打扫脏物。我问他为什么不怕脏,并且这么快乐,他不好意思地说:“为别人做一点事情,我觉得很高兴。”后来,我经常注意他,每次做值日,别人都马马虎虎,只有他把地面擦得干干净净,把桌椅摆得整整齐齐;别的同学没带文具,他每次都愿意把自己的文具借给他们;有邻班的同学在课间玩耍时摔破了手,他急忙把其送到校医室……我把这些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不断发现他的优点。平时,教师经常在一起交谈,每当谈到学生时,总有些教师抱怨学生不听话、学习成绩不好,全班学生令教师满意的竟寥寥无几。

其实,人有两双眼睛,外在的眼睛和内在的眼睛。外在的眼睛看现象,内在的眼睛看灵魂。许多时候,一个人内在的眼睛是闭着的。我们很多教师就是这样:看见分数,却看不见孩子的可爱善良;看见外表,却看不见心灵。在不知不觉和无可奈何中,一些教师压抑着学生一颗颗纯真的心灵。教师一定要先改变自己的偏见,擦亮自己的“第二双眼睛”,才能引导学生也擦亮“第二双眼睛”,看到他人的优点和美好心灵。

四、把学生当成“孩子”

我们的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孩子的生活、学习、做人等方面总是管得过多,管得过严。我们在孩子面前都以一个长者的姿态出现,对孩子的一切活动都要过问,让孩子每天生活得很拘谨,遇事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事我要是做了,不知爸爸妈妈老师怎么说。”

孩子是学生,学生更是孩子。还是孩子的“学生”,脸庞应该是阳光灿烂的,心灵应该是活跃舒张的,不该被赋予明确而铁定的义务,不该被某种规则紧紧牵扯。教师应发自内心视学生为孩子,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

五、让学生像他自己

在我们的学校,许多教师要求学生上课不插嘴,发言必须举手;上课必须坐得端端正正,双手要放到背后;上课鼓掌必须节拍一致,次数一致;作业格式要统一,答案也要统一……有这样一个例子,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在接受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表现完全不同:我国的学生在摄像机面前大都表情严肃,一本正经,像成人似地回答着提问;而外国的学生在摄像机面前往往表现得天真活泼,有的学生甚至还会一边对着摄像机做着鬼脸,一边发表着自己幼稚而独到的见解。

我们的教育应追求的目标是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创造一个广阔、自由的个性发展空间,提供一个顺应和开发潜能的机会,并通过因材施教等方法去塑造学生的个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否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去塑造学生的个性,是衡量我们的教育是否达到理想境界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学生有缺点不可怕,可怕的是学生没有特点,没有个性。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记住: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或像他,或像你,或像我,而是让学生像他们自己。

六、保护学生的尊严

很多课堂会出现这样的一幕:单元考试过后,教师大发雷霆,让那些成绩差的、不及格的学生站起来,或是到全班学生面前站成一排,一个一个地批评。个别教师还会选择一些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言语,这些学生有的低着头,有的脸憋得通红,还有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我们常常教育学生尊敬师长,可是我们的一些老师呢?从不给学生留一点尊严,从没考虑学生的心灵很脆弱,特别容易受到伤害,最后在他们的心里留下抹不去的阴影。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温暖、爱心、辅导和鼓励,应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们,其实这些学生比其他学生更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和爱护。教师一个亲切的笑容、一个温馨的目光,都会让他们倍感温暖。每一位教师都应放下架子,让心与心交汇,手与手相牵,只有发自内心来关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换来爱的回报。

每一名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思想有灵魂的个体,他们是生机勃勃、千姿百态的幼苗。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对学生多一点热情,少一点冷漠;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埋怨;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急躁;多一点鼓励,少一点责备。只有做到真正理解学生,才能够有效地教育学生。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名篇精选(教师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严育洪.新课程教学问题讨论与案例分析[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赵鹤龄.教师职业能力[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冯 璐)

猜你喜欢

欣赏理解微笑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种微笑
德媒:中印尚难以做到彼此“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