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改背景下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之思

2016-06-22郭丹丹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6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摘要】新世纪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盛行一股以后现代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潮为基础的、忽视社会规定性的抽象人性论思潮。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即将拉开帷幕之际,重新探讨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68-02

受后现代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以及内涵模糊的素质教育在国内逐渐得以政策化推进,我国目前形成了一股忽视社会规定性的抽象人性论思潮,将个体人抽象化,并从抽象的个体人出发构筑人的素质结构和“素质教育”,甚至有从教育目的上取消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指导思想的势头[1]。也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浪漫的“乌托邦”,是不可能实现的[2]。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部分人对马克思的学说没有正确把握;另一方面是对人的“全面发展”停留于字面理解,望文生义,陷于国际人性化思想潮流,未能清醒超越出来。

一、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体现着对人的终极关怀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不是看不到人,相反“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的终极关怀” [3]。

追溯源头,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批判继承了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和德国古典历史哲学的关于人的命运的关怀与思考[4]。马克思反复强调:未来社会的原则是人的个性自由全面发展。他把最终追求的第三大社会形态即共产主义社会直接称为“自由个性”的社会:“代替那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不但是马克思哲学所揭示的深刻的历史规律,也是马克思哲学的最高的价值理想。

二、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人全面发展的现实性

恩格斯说,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5]。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人”的概念,区别于空想社会主义的抽象的人的自然生物性,也不同于德国古典历史哲学的抽象的“理性”的人,而是具有社会现实性的人。他给“人”的定义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发现历史规律不是外在于人,而是人自身的活动规律即人的物质生产的运动规律。[6]现实的人的全面发展内在机制在于实践,实践成为人的本质,一方面人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到外部事物中,让外部事物按人的愿望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外部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也对象到人自身,促使人的素质和能力得到发展。[7]

正因如此,马克思讲:“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的”。[8]那种脱离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空谈抽象的人性发展和素质发展、曲解实践的教育活动,是不现实的,也是历史的倒退。

三、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人全面发展的历史性

现实性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全面”,是相对 “片面”发展而言的;对“全面”与“片面”的理解要结合到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中去。只要存在社会分工,就会存在人的片面发展。以历史过程性的眼光来看待,人的片面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人的全面发展是终极方向。另一角度讲,人的全面发展也是追求一种解放,即从人的依赖、从物的依赖中解放出来,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自由是联系在一起的。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自始至终都以追求人的发展为最高价值。离开了人的社会性、现实性、历史性来理解人,便是抽象的人,将陷入人与社会的二元对立中,个人的发展将成为无根之木,失去指向性,社会的发展也失去终极方向,将迷失在历史、现实的洪流中,这是错误的,也是危险的。对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路径,马克思也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综合技术教育是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关键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历史性地分析“教劳结合”在当代中国的新内涵,贯彻综合技术教育。

参考文献:

[1]孙振东.教育人性化思潮论略[J].教育学报,2010(8):9-20

[2][8]丰子义.如何理解和把握人的全面发展[J].北京社会科学,2002(4):85-91

[3][4][6]王锐生.论人的两种全面发展(对话)[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8

[5]刘荣军.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尺度的社会发展及其历史本原[J]. 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93-98

[7]朱宝信.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宝库——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研究(总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7):5-9

作者简介:

郭丹丹(1980.11-),女,汉族,辽宁沈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法研究。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条件
警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隐性”误区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王晓晖: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整体性研究视野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考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