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文本特点 定位语用核心内容

2016-06-22郑娇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6年5期
关键词:晏子老汉语言文字

郑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57-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文本特质和学情,立足语文课程性质,致力于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文本,确定教学核心价值。教师考量的每个教学环节,既是围绕着文本核心价值的教学点,更是引导学生在多元表达中锻炼思维,提升语言能力、语用能力的教学过程。

那么教师该如何关注文本特点、定位语用核心内容,又该怎样安排教学,以体现文本解读与语用学习的融会贯通呢?本文试以一些范文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和实践:

一、关注文本表达特征,找寻语用教学切入点

语文学科的基础地位决定了其内容的庞杂性和繁复性。任何一篇课文都包含了很多内容,涵盖了很多的信息。语文教师处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一独特的目的,就必须侧重关注课文的言语形式。但每篇课文中涉及“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点很多,甚至可以延伸出无数条线。教师应如何沿着一条合适的线,培养“此时此地”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当堂教学的任务目标、文本自身特征和学生实际情况,选取教学切入点,将教师、学生、文本有机地整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思维的火花。

例如人教版五下的《桥》是一篇经典课文,大部分老师的做法是从题目“桥”入手,抓住“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桥”这一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感悟老汉的伟大之处。可是,这篇课文对于语文教学来说,除了“语意”层面的功能,还应该有更重要的“语用”使命。教学中不但要关注故事,还要关注它的独特结构——课文先写老汉把小伙子从人群中揪出来,让他排到队伍最后;再写小伙子让老汉先走,而老汉却把小伙子推上了桥,两人最终因桥塌了被洪水淹没;最后写一位老太太来河边祭奠她的丈夫和儿子。故事到此戛然而止,才让读者恍然大悟,知道了老汉与小伙子之间的关系。这虽然让人感到“意料之外”,但联系前文又觉得在“情理之中”。这样安排结构,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此外,还要发现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许多句子都单独成段,语言极为洗练,却增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不禁为之动容。文中还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使描写生动形象,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尤其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更是因为拟人手法的运用而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老师的巧妙引导下,孩子们能够轻易发现:原来作者把老汉的高大形象藏在字里行间,凝结成文中的一句话:“他像一座山。”这就是此文言语表达的独特之处。基于此,教师可以抓住“他像一座山”这句话,作为教眼,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读、思、议等活动中领会老汉的人物形象。这样的文本解读与教学实施,能让学生看到了《桥》在语文教学中的文本价值。

二、找寻文本生活音符,开掘语用元素

有的老师一听到语言文字运用,很快想到讲练结合和语言文字训练,这是狭隘的。其实语言文字的运用不只是在课堂上,更应该在生活中自然运用。在教学《索溪峪的野》一文时,可把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习得写景文章的写法”,让学生联系已学的《颐和园》《桂林山水》等进行对比,从中发现写景文章有多种结构方式,可以从时间(季节)、游览顺序、事物的特点等方面布局。这篇文章抓住了索溪峪“野”的特点,从山“野”、水“野”、野物“野”、人“野”的角度来写,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恰当的句式,描绘出特点鲜明的景象。课堂教学中可重点引导学生,如果写其他的景物,能不能模仿这样的写法?如果可以的话,应该紧扣哪些景物,突出什么特点?正因为发挥了文本的范例作用,学生进行习作描写家乡的美景时,就运用了文中的写法,抓住当地的特色景物——竹林、雨雾、山花等“美”的特点,结合日常生活中积累下来的特有体验来写,写得生动有趣、兴味盎然。

三、丰富文本教学情景,内化语用元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教学中,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教学时除了要考虑将阅读、理解、运用和具体的文章特质联系起来,更需要教师设置多角度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的理解、表达、运用等语言实践活动在课堂上有向心力,让文本的“语用特征”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形成牢固的语言图式。

如教学《晏子使楚》一文时,对于晏子与楚王的不同表现,教师可先通过视频、音频、图画分步有序呈现,图文对照,引导学生观察、朗读、想象,既让其迅速进入课文情境,又初步感悟故事以“文”绘“图”的表达。接着,再联系词句在理解基础上想象,或比较中揣摩词句的表达效果。如让学生角色朗读晏子与楚王的对话,想象他们言辞交锋时的表情、心理、动作等;让学生关注晏子应对语言的“特写”段,通过研读对话的内容,抓住晏子与楚王几个回合的斗智,体悟晏子的语言机智,把学生带入思考、探究的学习情境,并相机让学生学习运用,辅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在理解基础上迁移运用表达。最后再让学生进入角色,演一演课本剧,通过表演,把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为了演得更加逼真,学生就要进而联系前文、展开思考,根据文本留白,想象补充画面,探寻文本的价值取向。

这样,教师便能以课文为例,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中,读、思、议、写,在有层次的学习活动中习得表达,变“一例”为“一规律”,化“个性”为“共性”。

关注文本特点,落实语用教学核心价值,实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路径,是语文课堂上教师由“教什么”向学生“表达什么”“怎么表达”的思维转换。教师在备课中应重在体现围绕文本核心价值,在教学中对学生表达上的层层引导,从而实现提炼语用教学生长点,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晏子老汉语言文字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晏子的车夫
刘老汉的烦恼-收蜂(连载二)
老汉粘蝉
刘老汉的烦恼
小燕子
芜湖市芜湖县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晏子使楚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
2015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