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管理类课程考核改革研究

2016-06-22张敏周勇马金平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6年5期
关键词:考试创新能力

张敏++周勇++马金平

【摘要】目前,创新性人才需求总趋势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考核方式。本文在明确管理类课程目标的基础上,阐释了全面性、过程性和多元性的课程考核原则,设计了较为科学的管理类课程考核方法,即从出勤率、自主性、个人学习、团队学习、自我总结、综合考试等六个维度实施考核。

【关键词】创新能力 管理类课程 个人学习 团队学习 “一页开卷”考试

【基金项目】武汉科技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组织行为学》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研究(编号2013Z03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11-02

一、创新能力培养对课程考核改革的客观要求

当代社会,在以学生发展为本,服务学生成长的新课程教育理念下,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必须实现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三大教学目标。而课程考核是高校管理类本科教学中关键的一环,对实现课程教学和培养创新性人才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原有的教学理念下,大部分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目标单一,只重视理论水平的提升,严重忽略了课程的实践和能力目标,造就了大量的“高分低能”学生,既无法满足新课标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更无法满足新经济时代的用人需求。

以笔者所讲授的管理类基础课程《组织行为学》为例。《组织行为学》是学校校级精品课程,面向管理学院全体本科学生开设,其课程教学目标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管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具备基本的管理技能,提升学生对于人的认知和激励的能力。从该课程的学科特点、教学目标和传授内容来看,《组织行为学》的课堂教学能够胜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性思维,形成创新能力的任务。[1]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应当围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把理论教学过程和锻炼创新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二、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考核三大原则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指标内涵说明,教学方法改革的中心是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则是指个体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凭借自身所拥有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包括创新性意识、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品质等个体要素。[2]因此,管理类课程考核的中心,也应该向评价基础理论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转变,体现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全面性原则、平时和期末并重的过程性原则以及个人和团队表现结合的多元性的三大原则。

1.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全面性原则

传统大学课程考核的最主要的弊病就是在考核内容上重知识、轻能力,考试主要以检查学生基础知识的记忆为重点,而忽视了对于理论的应用过程。在应对这样的考试时,学生必然把精力放在全盘照抄和死记硬背上,根本不需要关注对课程知识的深入探究以及创造性地加以应用。在知识与信息呈几何递增的新知识经济时代,如此的教育模式就显得相当死板和僵化。传统的考核形式不仅不能全面评价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实践、勇于创新,更加不利于学生提升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要坚持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全面性原则,在考核内容上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考察与能力考察同步,全方位考察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平时和期末并重的过程性原则

传统高校考核的弊端还表现在以结果为导向,忽视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在管理类课堂教学中,由于期末考试在最后成绩中所占比例过大,导致有些学生平时上课不多、表现不积极,但是只要临阵磨枪,在期末考试来临前好好复习一下,就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成绩,导致学生降低课堂学习参与的积极性。而且用一次性的考试分数来决定学生课程的学习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也养成了学生追求结果的习惯,进一步加剧了“高分低能“的现象。尽管很多高校也有规定,平时成绩要在最终成绩中占有一定比例,但是通常不超过30%,且衡量平时成绩的标准相当模糊。 [3]因此,在课程考核时要加强对于平时成绩的考核和管理,做到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并重。

3.个人和团队表现结合的多元性原则

团队学习是由不同的学习者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为了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承担学习任务的学习模式。在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中,应用团队的形式进行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促进人际沟通技能的提高,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主动学习精神及实践能力。管理类课程通常以团队形式进行报告、案例分析、游戏等。但是如何将个人考核和团队考核有机结合起来,既防止搭便车现象出现,又能客观考核每个成员在团队中的表现是一直存在且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因此,考核中既要体现个人表现,又要将团队表现及个人对团队表现的贡献考虑进来。

三、 管理类课程考核实施方案

依据上述原则,笔者在《组织行为学》实际授课过程中制定了如下的初步考核方案。

总成绩=平时成绩?鄢50%+期末成绩?鄢50%

平时成绩=出勤率?鄢10%+自主性?鄢5%+个人学习?鄢20%+团队学习?鄢20%+自我总结?鄢5%

1.出勤率

出勤率考察的是学生的到课行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强,为了防止学生过于自我而忽视课堂的学习过程,同时维护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引导学生遵守学校教学管理制度,采用学生上课“出勤率”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维度指标,以学生上课缺勤、请假和迟到的次数来进行衡量。在实际操作中,出勤率的评价标准以百分制计:旷课一次扣20分,三次以上不到出勤率为零;请假一次扣10分,扣完为止;迟到一次扣10分,扣完为止。

2.自主性

自主性考察的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程度。组织行为学课堂授课方式灵活,教师提问较多,用课堂主动发言的方式来鼓励学生跟随教师思路,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活跃课堂气氛。实际操作中,自主性以平均分50分起评。主动发言一次加10分,加满为止;点名发言无法回答一次扣10分,扣完为止。

3.个人学习

通常采用论文作业或者案例分析的形式考察个人学习情况。以论文作业为例,根据当前组织行为学研究领域的实际和热点问题,给出相关研究主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点,在搜集相关信息和资料的基础上,完成符合要求的课程小论文。这一考察指标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延伸课堂学习,在课后进行资料的阅读和整理,将课程学习的理论知识点和实际联系起来,不断提高学生概括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中个人学习以论文和案例分析等个人作业体现,计算方式:以满分20分评定各次作业分数,个人学习最后得分为各次作业平均分,未完成作业按零分计。

4.团队学习

通常以案例报告或主题报告等形式考察团队学习情况。团队学习由团队得分和个人贡献度得分构成。教师提前布置大型案例或课程相关主题,要求团队在课后完成案例分析报告或主题报告,在课堂上向全班汇报和交流。根据授课班级人数多少,可灵活处理。当授课人数小于40人时,每个团队都可以获得上台汇报机会。其他团队可对汇报团队提问,并根据相应标准评分。团队得分由教师评分和小组交叉评分综合而成。当授课人数大于40人,客观上无法满足所有小组在课堂上汇报的要求时,将所以作业上传到课程公共邮箱,每个小组可下载其他小组作业评分。

为了防止搭便车现象,笔者还在小组学习中提出了个人贡献度得分。不仅要求小组报告中要注明小组成员分工,还要求每次小组报告完后,由小组长提交由小组长和团队其他人评分的个人贡献度评分,如下列计算方式获得:

团队学习得分=个人贡献度得分?鄢40%+团队得分?鄢60%。

个人贡献度得分=组长评分?鄢60%+团队成员互评平均分?鄢40%

团队得分=教师评分或(教师评分+团队互评加权平均分)/2

5.自我总结

学生按照出勤率(30%)、学习态度(30%)、学习收获(40%)三个方面评价自己课程表现,以百分之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笔者让学生考试时将自我评分以及总结写在答题册最后,而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分数与最终的课程考核结果也是基本相符的。

6.期末成绩

期末成绩来自于期末考试,可采用“一页开卷”的考试方法。这种方法是指允许学生在期末考试时除了可以携带一张事先写下课程要点的A4 大小的白纸以外,不能携带其他任何书本和参考资料。对这张A4 纸的限制是:只能手写。至于写了多少内容,具体写的什么内容都不用加以限制。 [4]

前文分析到,以组织行为学为代表的管理类课程应强调实践性和自主学习性的课程目标,所以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闭卷考试,可能会使学生局限于知识要点的死记硬背,束缚其创新思维;而很多课堂上惯于采用的开卷考试,又容易走向让学生完全不复习巩固知识要点,在考场上才翻书作答,考完即忘的另一个极端。

因此应用“一页开卷”的考试方法,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该考试允许学生将概念和理论事先整理好,写在纸上带进考场,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点,可以运用更多的时间去探索如何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同时,“一页开卷”考试方法可以敦促学生将功夫用在平时,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考前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才能在一张A4 纸上提炼出课程的考察重点和记忆难点。所以客观上来看,“一页开卷”可以促进学生认真学习、深入思考,而不再是一学期只有考场上的两个小时在看书。 在笔者的实际执行过程中,“一页开卷”的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还帮助学生形成了积极健康的应试心理,减少了作弊现象分发生,应该说这也是对传统考试方法的一种合理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孙铁邦.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0(7):114

[2]肖天明.基于“六性”考核趋势的高校管理类课程考核方式创新[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76-77.

[3]赵步同.大学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考核方法的探讨[J].科教导刊,2010(10):62-64

[4]董凤丽,周静.“一页开卷”考试方法在经济管理类课程中的应用[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5): 756- 758.

作者简介:

张敏,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在读博士;周勇,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马金平,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考试创新能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研协同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三本书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