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父亲母亲

2016-06-20

中国服饰 2016年5期
关键词:企业界重温读后感

任正非的一篇《我的父亲母亲》和柳传志的读后感在网络上传播甚广,读过的人无不唏嘘不已。

两位中国企业界德高望重的前辈合力回顾了我们的“来路”与我们的“出处”。

我们是谁?

从哪里来?

要到哪里去?

从公元前就开始的古老哲学命题,在近三千年的历史流转中,被无数次提及,也被艺术家们描绘过无数次,至今仍是见仁见智。

网上有一则流传了很久的帖子,大意是说:一位企业家在创业多年之后,公司已越来越大,数字和规模也越发好看起来。然而,在其顶峰时期,却遭遇瓶颈,徘徊原地,反复纠结之后,这位企业家终于感悟。

“回头看看走过的道路,自己所在的企业一直在为生存而战,尽管业绩不错,但企业气质却发生了一些令人担忧的变化。我们身上渐渐多了一些实际和俗气,不知不觉中少了许多浪漫情怀和理想主义色彩。我明白这种改变将使得我们离优秀渐行渐远,得努力从眼前的泥沼中挣脱出来!”

这算是回头去寻觅“我们从哪里来”的典型意义吧。

有一个“出处”的最大好处,是可以让我们明确自身来历,了解故事开始的缘由。能让我们更深刻地评价自身,进而去评价是非,选择道路,明晰方向。

无可否认,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在企业励精图治的进程之中,常常为了生存不得不背离初衷,去发展一些更为赚钱的生意,尤其是在摆脱命若游丝,起码博得苟延残喘的时间后。

更无可否认的是,现实往往是充满诱惑的,尤其是在更大的利益和更广阔空间面前,何况那一切可以来的如此轻松,甚至唾手可得。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我们最无暇顾及的,恐怕就是“我们从哪里来”这样在此时此刻显得可有可无的东西。

虽然它仍旧真实存在于我们背后,不曾离开过分毫。

在实际的运转中,时时不忘“我们从哪里来”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作用,就是我们往往可以以其去判定是非,确定选择。

当我们争论不休、踌躇不定、取舍纠结之时,回望一下“我们从哪里来”,也许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

因为“我们从哪里来”就在身后,无法改变,也从未改变,这是所有人无法否认的事实和共识。

这一点甚至适用于所有需要决策的事物,无论是人才取舍,还是经营思路和项目推进,这一思考可以称之为解决问题的良药。

从某种意义上讲,重温“我们从哪里来”的话题,其实是为了再次探究乃至重申“我们要到哪里去”。

“从哪里来”是明确的即成事实,“到哪里去”却往往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既充满了残酷的想象,又满含着现实的诱惑。

从“我们从哪里来”推导“我们要到哪里去”,是一个推导已知而了解未知的过程。

方法简单而直接,甚至人人都会,只不过我们常常以忙碌为借口,容易在有意无意间忘却而已。

在此,我们要感谢企业界的两位“老人”再次提起这样一个话题,有些事情无疑是最珍贵的,尤其在已经遗失的时候。

有些事情的确需要我们去重温和思考。

事物是需要内涵和精神的,人如此,企业亦然。

不忘初衷,魂兮归来。

猜你喜欢

企业界重温读后感
如何写读后感
扭亏为盈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后感
“读后感”等十七则
《大闹天宫》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