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物的自保

2016-06-20王瑞赵序茅

森林与人类 2016年5期
关键词:保护色体色捕食者

王瑞++赵序茅

在动物王国中,隐藏、逃脱、恐吓、逼退等都是重要的生存法则。动物们日复一日地生活在“吃与被吃”的境况里,生存下来并非易事。猎物和猎手之间不光存在力量、速度上的对抗,在形态、体色、气味等“软件系统”上,它们也一直在进行着微妙的斗争。

花条蛇——

用灰色身形与褐色花纹

骗过棕尾伯劳

花条蛇是一种有趣而又神秘的蛇类。它们体长可达80厘米,生活在新疆各地广阔的戈壁滩或者沙漠当中,与人类邂逅的机会并不多。它们多在晴天外出活动,性情机警胆小,多隐藏在洞穴或者草丛中,时不时会吐出那条短短的红色舌头,很是可爱,稍有风吹草动,它们便会逃之夭夭。花条蛇属于后沟牙毒蛇,但毒性微弱,毒液只对冷血动物有反应,对人类和牲畜不会造成危险。

花条蛇有一个俗称叫做“花长虫”。它们的身体以灰色或者浅棕色为主要颜色,跟戈壁滩的土壤颜色极为相近,头部到尾部之间长有4道由黑褐色斑点组成的纵向线条,非常美丽,“花长虫”便因此得名。这样的外形成了它们的天然保护色。荒漠戈壁地区干旱炎热、植被稀疏,没有茂密的草丛,广阔的大地上只有一些零零散散的低矮灌木,看似荒芜,然而花条蛇却在这里如鱼得水。它们来回穿梭在灌丛之间,时隐时现,身上的花纹能让它悄无声息地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能使棕尾伯劳之类的捕食者眼花缭乱。

花条蛇还有一个俗称叫做“子弹蛇”,这是因它们的行动速度而得名。花条蛇身体修长,并且极为纤细,一条80厘米长的花条蛇,身体最粗的部位还没有人类的小拇指粗。这样轻盈的身材使得花条蛇能够飞速移动,不少花条蛇能将身体前部分高高立起,有些甚至还能在草丛顶部快速移动。如此敏捷的移动速度能够帮助花条蛇很好地躲避敌害和追捕猎物。花条蛇以蜥蜴为主要食物,捕猎时它会先静静守候在原地,利用自身的保护色将自己隐藏,有蜥蜴靠近时,它们会出其不意将其擒获。它们会用嘴横向咬住蜥蜴的身体,任凭它垂死挣扎,而开始注射毒液。等到蜥蜴中毒而死、停止挣扎后,花条蛇便会从头部开始吞咽,美餐一顿。

在花条蛇生活的环境中,还有另外一种拥有完美保护色的爬行动物,它的名字叫做灰中趾虎。这是一种小型壁虎,体长可达9厘米,其中一大半都是尾巴的长度。灰中趾虎以各种小型节肢动物为食,多在地面活动,行动迅速,有些也会爬在石壁或者土坡上,遇到危险会快速躲入就近的洞穴或者缝隙当中。多数壁虎会在夜晚出来活动,但是灰中趾虎时常会在白天外出,哪怕是夏季温度极高的午间,也能在野外看到它们的身影。它们那双硕大的眼睛炯炯有神。灰中趾虎没有眼睑,为了保持眼部的舒适和湿润,它们时常会用舌头来舔舐自己的眼睛。它们的瞳孔非常有趣,是类似一串佛珠的形状,动物学家们称之为“念珠状”。它们的瞳孔也会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光线强烈时瞳孔会缩小,相反,光线变得微弱时瞳孔会放大,非常神奇。

灰中趾虎有着方形的大脑袋、扁平的身体,休息的时候会将身体紧贴于地面或土壁。它们还拥有简直天衣无缝的保护色。从它们的名字中我们就可得知,灰中趾虎的身体是黯淡的灰色,这使得它们在荒漠环境中可以很好的隐蔽。此外,灰中趾虎的背部以及尾部上方,长有很多类似蟾蜍(癞蛤蟆)的突起物,并且有规律地排列着,活像一条迷你鳄鱼。它们背上的凸起也类似土地表面粗糙不平,这样的外表使得它们能完全“隐身”,仿佛变成地面或者土壁的一部分。

云芝虹螳——

黑色圆斑拟

“大眼睛”恐吓捕食者

每年9月,气候转凉,新疆北部的很多地方会迎来云芝虹螳一年一度的发生期。这段时间来到郊外,会发现它们的数量非常巨大,草丛间、树干上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

云芝虹螳是一种体型中等的螳螂,体长4.5厘米左右,广泛分布在中国西北地区,生活在荒漠、半荒漠的环境中。和多数螳螂一样,云芝虹螳也有着三角形的脑袋、大大的眼睛以及镰刀状的捕食前足。非常有趣的是,云芝虹螳两性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雄性的云芝虹螳体型较小,并且长有长长的翅膀,擅于飞行。而雌性的云芝虹螳体型丰硕,翅膀短小,不具有飞行能力。看来长有翅膀让雄性在繁殖季节寻找配偶的时候增大了机动性。

为了能在弱肉强食的自然界很好生存下去,云芝虹螳也拥有很好的保护色。常见的云芝虹螳主要有草绿色和棕黄色两种类型,每种色型平时便会生活在与之相适应的环境中。比如草绿色型的云芝虹螳通常会呆在草丛间、绿叶之间。而棕黄色型的个体则会待在树枝和枯草之间,这样它们的身体能和环境完美地融为一体。这样,它们可以很好地躲避捕食者的眼睛,同时也能静静地等候猎物。

众所周知,所有的螳螂都是肉食性昆虫,并且在捕猎时都会做一个悄无声息的伏击者。云芝虹螳当然也不例外,它们会利用保护色的掩护静静守候,一动不动。虽然处于静止状态,但云芝虹螳时刻注视着身边的一举一动。若是有昆虫经过,它们会瞄准时机快速行动,用锋利的捕捉足将猎物紧紧抓住,强有力的咀嚼式口器开始生吞活剥到手的美味。小小的云芝虹螳能爆发的力量令人惊叹。

完美的保护色有时也会被云芝虹螳的天敌发现,但如果你觉得云芝虹螳就会这样被捕食者吃掉,那就大错特错了。聪明的云芝虹螳除了拥有表面的一层用来伪装的保护色之外,还内藏玄机,可以说是把保护色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云芝虹螳的保护色一旦被捕食者识破,它们不会着急逃跑,而是紧紧盯着对方的一举一动。如果捕食者试图有所行动,云芝虹螳就要使出下一个杀手锏了,它们会在瞬间抬起头部和胸部,左右张开前足,摆出一副张牙舞爪的样子来恐吓捕食者。与此同时,云芝虹螳还会张开翅膀,那双一直隐藏在下方的内翅有着无比艳丽的色彩,内翅两侧以较为柔和的红、黄、橙3种颜色为主,正中央则是一个巨大的黑色圆斑,就像一只大眼睛。这样,看到云芝虹螳恐吓的姿态,再被一双巨大的“眼睛”死死盯着,捕食者就望而却步了,云芝虹螳便可以存活下来。

除了云芝虹螳,新疆北部无垠的荒野中还生活了另一种有趣的螳螂,叫做短翅搏螳,它也拥有同样本领的保护色。这是一种翅膀短小的捕食者,它们体长可达5厘米,在植被稀疏的干旱荒漠地带,它们已经很好地适应了地面生活, 是地栖型的螳螂。相比起云芝虹螳,短翅搏螳的身体和足部显得更为修长和高挑,适合快速奔走。endprint

短翅搏螳的身体以灰色为主,正好与荒漠中贫瘠的土壤颜色相吻合,荒漠为短翅搏螳提供了完美的生活场所,在这里它们可以很好地和环境融为一体,在躲避捕食者的同时,也能捕捉猎物。若是被捕食者发现,短翅搏螳同样可以靠着张牙舞爪的防御姿态,以及后翅上那双艳丽的“大眼睛”来吓退捕食者。

快步麻蜥——

吸引天敌咬断自己尾巴

保全性命

快步麻蜥是一种体型中等的蜥蜴,体长可达21厘米,生活在中国西北地区的荒漠草原中,数量庞大,俗称四脚蛇、麻蛇子等。快步麻蜥是天生的飞毛腿,因为行动速度飞快而得名,流线型的身体让它们能够快速在荒漠的灌木丛中来回穿行,快到人类拿肉眼完全不能看清它们的样子。快步麻蜥在晴天外出活动,天气越炎热,阳光越毒辣,它们就越活跃。

生活在荒漠的快步麻蜥同样具有很好的保护色。非常有趣的是,它们的身体花纹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可以分为幼年时期、亚成体时期以及成年时期。无论是哪个时期的花纹,都能为快步麻蜥提供很有效的保护。

幼年时期的快步麻蜥体型娇小,外表是褐色或者深褐色,颈部到身体末端有3道-4道醒目的白色纵向条纹,类似于斑马的外表,这样隐藏在杂草堆里时,它们就很难被捕食者察觉。另外,幼年时期的快步麻蜥还有一个特别之处,那就是它们的尾巴是极其耀眼的鲜红色,非常醒目。被捕食者发现的时候,它们那条红色尾巴会第一时间吸引住捕食者的眼球,捕食者往往会毫不犹豫地一口咬住它们的尾巴。这时它们的尾巴会自动断裂,断裂之后的尾巴在肌肉神经的刺激下会来回剧烈地扭动,这样则更加吸引捕食者的注意,快步麻蜥幼体则趁机逃之夭夭。虽然失去了尾巴。但是它们的性命总算是保住了。当然,快步麻蜥断掉的尾巴不久后还会再生出来,无论幼体还是成体。

亚成体时期的快步麻蜥体型增大,原本深褐色或者黑色的外表会逐渐变淡,变成浅褐色或者深灰色,而原本鲜艳无比的红色尾巴也会变成身体的颜色,不再突出。快步麻蜥幼年时期至亚成体时期最特殊的变化是它们背部的条纹,身体两侧的条纹此刻已经变成白色并带有黑色边框的斑点,而身体正中央的条纹还隐约存在,这依旧是极好的保护色。

成年之后的快步麻蜥体型继续增大,身体颜色从亚成体时期的浅褐色或者深灰色变成了浅灰色。而背部的条纹也已经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杂乱无章的白色中带有黑框的斑点。而它身体两侧,现在各有一排蓝绿色中带有黑框的斑点,非常美丽。这样布满斑点的外表好似豹纹,能够使它们很好地隐匿在杂草丛中,躲过捕食者的眼睛。

快步麻蜥生性机警胆小,稍有风吹草动便会快速躲入临近的洞穴、草丛或者石头下方隐藏起来,等到危险过去后再出来活动。它们的脾气相当暴躁,被人抓住后,一旦有机会便会死死咬住人的手,而且不会轻易松开。觅食的时候,快步麻蜥会四处奔走,是典型的游猎者,一旦碰到猎物,它们会迅速冲上前去将其咬住吞下。它们的食物主要以小型节肢动物为主,包括蜘蛛、蝗虫、蟋蟀、螽斯、螳螂、蚂蚁、步甲和各种昆虫幼虫。

它们还有一个非常聪明的本领。当腿部或者其他部位受伤的时候,它们会用嘴衔来泥巴,将受伤部位包裹并且固定,就像人给自己的受伤部位打石膏一样。这种行为也在沙蜥里存在,还有一些鸟类,例如环颈雉(野鸡),也具备这样的本领。

沙蜥——

雄性模拟雌性体色

避免同性相残

蜥蜴是沙漠中为数不多的爬行类动物之一。同植物们一样,沙蜥得以在沙漠中生存,是因为自己有很多独到之处。沙蜥的生存策略还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隐”。一身沙漠迷彩,将自己伪装起来,和沙漠一个色调。只要它不动,即使就在你的面前,你也很难发现它们的存在。这对于捕猎和逃避天敌均大有裨益。

动物体表的色素可分为类胡萝卜素群、胆汁色素群、α-萘醌色素群、黑色素、蝶啶系色素群和其他色素,而决定动物体色的物质基础主要是黑色素及其衍生物,这些色素的空间分布和时空表达能够影响动物体色的深浅和花纹组成。而蜥蜴体色的变化是一种非随意的生理行为变化,它与栖息地环境、光照强弱、温度改变等外部环境有关,其变色机理主要是在植物性神经或内分泌腺激素的控制下使色素细胞扩张或收缩,从而迅速改变体色。此外,蜥蜴体色的变化还与蜥蜴本身的兴奋程度、年龄、个体大小和健康状况(包括寄生虫和营养)等内部因素有关。

不过沙蜥的雌性可不一样。雄性沙蜥具有鲜艳色斑是两性异形中一种最普遍的现象,有利于繁殖季节中两性间的相互识别或吸引异性的注意,标志雄性的社会地位,减少雄性个体的求偶争斗,在一些密度较大、有领域行为且白昼活动的种群中表现得更为明显。雄性沙蜥为了避免对同性入侵的消耗、增加战斗的优势,采用在视觉上模仿雌性的行为策略,自觉地改变自身腹部的颜色,以免被其他雄性攻击,从而获得更多的与雌性在一起的时间和繁殖机会。这使得具有两性异形的雄性体色出现一定程度的分化,而不同的颜色代表的不同行为策略在性选择过程中被保留下来。和雄性相比,雌性沙蜥的体色较暗,这是一种与环境相似的保护色,且身体的暴露部位比隐蔽部位具有更好的伪装性,这些暴露部位的体色变异在种群社交和性别通讯中具有重要意义。

沙蜥不饮水,直接从昆虫等食物中获得生理代谢所需水分,排泄尿酸后,直肠能再吸收排除的粪便中的水。它们的皮肤具感受器,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在防风沙方面,沙蜥上下眼睑鳞外缘突出、延长,鼻孔内具有活动的皮瓣,与上下睑鳞在闭眼时紧密合拢,可防止刮风时沙粒灌入鼻和眼。此外,沙蜥爪锐利,趾适于挖沙,趾具栉缘,适于在沙地上行走;背部颜色随栖息基底的颜色而变化,一般是黄灰褐色。它们头大而平,顶眼发达,利于早晨在洞口吸收太阳能,快速升高体温。

虎斑颈槽蛇——

排泄恶臭气体

逼退捕手

虎斑颈槽蛇也叫虎斑游蛇,俗称“野鸡脖子”,是一种常见的半水栖蛇类,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数量较多。它们体长可达140厘米,多活动在池塘、湿地、农田等水域附近,捕食鱼类、蛙类、蟾蜍等。虎斑颈槽蛇性情机警胆小,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快速逃入水中,或者躲进茂密的草丛中。endprint

虎斑颈槽蛇的外表非常美艳,身体以草绿色为主,颈部至身体前1/3段则是鲜艳的橘红色,还长有很多横向的黑色条纹,头部也具有黑色斑纹,这正是它名字里带有“虎斑”的原因。这样美丽的外表,让虎斑颈槽蛇可以很好地隐藏在草丛中,它们绿色身体上杂乱无章的花纹和茂密的草丛融为一体,令试图攻击捕食它的动物眼花缭乱。没有了来自捕食者的后顾之忧,虎斑颈槽蛇就可以安心寻找猎物了。作为半水栖的蛇类,虎斑颈槽蛇最钟爱的食物就是青蛙和蟾蜍。发现猎物时它们会悄悄靠近,来到猎物身旁突然攻击,将青蛙或者蟾蜍死死咬住,这个时候,猎物会作出最后的反击,那就是将自己的身体充气鼓起,让自己变得庞大,难以吞咽,试图让虎斑颈槽蛇松口。但虎斑颈槽蛇有自己的办法,它们的口中长有尖利的后毒牙,可以将青蛙或者蟾蜍的气囊皮肤刺破,让它们的“蛤蟆功”失效,从而对它们进行吞食。虎斑颈槽蛇是一种非常凶残的捕食者,捕猎成功后不会像多数蛇类一样勒死或者毒死猎物,而往往会将其生吞,任凭其挣扎或者惨叫。有时候青蛙被虎斑颈槽蛇完全吞进食道之后,还在绝望地叫着呢。

如果虎斑颈槽蛇吃下的是一只蟾蜍,那这只蟾蜍提供的就不只是一顿食物这么简单了。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虎斑颈槽蛇比起其他毒蛇,拥有两套毒腺系统。第一套就是它口腔里的达氏腺,能够自己分泌毒液。第二套毒腺位于它们的颈部,如果虎斑颈槽蛇进食了蟾蜍,就会将蟾蜍身上的毒液吸收,寄存在颈部的腺槽内,若是遇到危险,虎斑颈槽蛇的颈部也能分泌出红色或者黄白色的毒液。

如果虎斑颈槽蛇离开草丛来到土地上,没有了杂草的掩护,它们身体的保护色就会瞬间变成夺目的警戒色,红、黑、绿对比鲜明的3种颜色互相组合,明显是在警告捕食者:“我有毒!离我远点!”如果警戒色不起作用,虎斑颈槽蛇会将自己的肋骨张起,使自己的身体看起来更加粗壮庞大。除了这样虚张声势之外,它们还会从排泄腔释放出一股极其刺鼻的恶臭气体,将“战场”的环境营造得更加恶劣,捕食者往往会忍受不了而撤退。

当然,如果还有更加执着的捕食者来纠缠,虎斑颈槽蛇并不会束手就擒。它们还有最后一个杀手锏,那就是拟态。如果遇到迟迟不肯离去的捕食者,虎斑颈槽蛇会将扁平的身体前部分突然直立起来,并且发出“嘶嘶”的恐吓声,还会时不时地进行扑咬,完全是在拟态眼镜蛇,简直惟妙惟肖。捕食者面对这样突如其来的防御方式,往往会落荒而逃,虎斑颈槽蛇因此得以幸存下来。

不得不说,聪明的虎斑颈槽蛇同时具备了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3种防御方式,并且能够很好地来回转换,这让它们在弱肉强食、危机四伏的自然界中能顽强地繁衍生存。endprint

猜你喜欢

保护色体色捕食者
不同体色虎龙杂交斑的生理特性比较
猫科动物的保护色
猫科动物的保护色
交错扩散对具有Ivlev型功能反应的捕食模型共存解存在性的作用
具有Allee效应随机追捕模型的灭绝性
一类随机食饵-捕食者模型的参数估计
侦探
疯狂的捕食者
蚜虫的生存适应性研究进展
几种不同品系暹罗斗鱼体色遗传规律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