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文明

2016-06-19

大众考古 2016年11期
关键词:中原地区格陵兰考古学

知文明

中原历史文化演进的考古学观察

中原之“中”一是古代国家为了便于对东西南北统治,择中立都于中原,古代中原也就与天下、中国成为同义语;二是“中”相对东西南北“四方”及其“四夷”而言体现了公允、中正、中和观念。考古发现揭示中原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区位特点,使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时期的多元文化汇聚于此,而当地的仰韶文化与河南龙山文化又有着强大的聚合力、向心力,使华夏文明形成于此、早期国家出现并发展于此,进而使王国时代的夏商王朝诞生于此、定都于此,并一直延续至中古时代。而都城又是国家的政治统治、文化礼仪、经济管理之中心,从而使中原历史文化成为“三代”至唐宋时代的“社会主导文化”与“国家主体文化”。北宋是历史上最后定都中原地区的王朝,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文化基因,随着辽金元明清王朝的相继建立、政治中心的北移,这些中原地区形成的文化基因得以传承,使中原历史文化继续成为辽金元明清王朝所承袭的中华民族文化,形成世界上唯一五千年延续不断的文明,它们充分反映了中国历史上不同地区、不同族属所建立的不同王朝,对“古代中国”社会主导文化、国家文化的认同。(刘庆柱、韩国河,《考古学报》2016年第3期)

先秦两汉农作物的分布组合

先秦两汉时期,粟、黍、稻、麦、大豆、麻、高粱等主要作物遗存的时空分布揭示出以下明显的规律:第一,几种主要作物随时代发展种植地域不断扩大;第二,各作物形成具体的中心分布区域,传播与演变情况明晰;第三,作物在原种区被发现的机会明显多于后种地区;第四,作物的分布与人口的分布形势高度一致。关中和中原的组合是从夏商春秋战国的粟、麦、黍、稻、豆到汉代的粟、黍、麦、麻、稻、豆、高粱。黄河下游夏商到西周小麦稍少,到春秋战国与中原相同。淮河流域一直以种稻为主,至迟到春秋战国形成稻、麦、粟组合。成都平原则始终以粟作为主,兼营水稻,并有少量的黍和大麦。云南以稻为主,兼种粟、麦。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种稻为主业,兼种旱作。(刘兴林,《考古学报》2016年第4期)

史前格陵兰人把鲸鱼端上餐桌

由于缺少更早的有关适合捕鲸武器的考古证据,之前一直认为格陵兰先民大规模利用和捕猎鲸鱼是在1200~1400年的图勒文化时期。日前通过分析从古代沉积物中提取出的DNA,哥本哈根大学的Frederik Seersholm及同事发现,在约4000年前,弓头鲸和驯鹿、海象等对格陵兰人的生存非常重要。(据科学网)

猜你喜欢

中原地区格陵兰考古学
考古学未来的威胁与挑战
汉代岭南考古学特征拾零
《熬波图》煮盐盘铁的考古学探索
中国考古学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一席话”的来历
最慢的鲨鱼
格陵兰也曾“脱欧”
特朗普为何执意买格陵兰
打造中原地区航空人才培养高端平台
紫外法快速测定中原地区12种蔬菜VC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