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历史文物“活”起来

2016-06-18杨雪梅

当代党员 2016年11期
关键词:首都博物馆刘贺观展

杨雪梅

一个是2000多年前西汉的海昏侯刘贺,一个是3000多年前殷商时期的王后妇好;一个是自2011年起挖掘至今的考古进行时,一个是40年前的重大考古发现……今年初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这两个精品特展,一开展便引来热切关注。为了让观众有更好的体验,博物馆不得不对每天观展人数进行限制。

这样的场面,不禁让人想起去年故宫推出“石渠宝笈”大展引发的“故宫跑”现象。确实,越来越多的文博展览正成为城市最亮丽的文化风景。苏州博物馆的“吴门四家”系列展,汇聚了国内外十数家博物馆的精品,自2012年起开展,持续4年吸引了上百万海内外观众;敦煌莫高窟一直是中外游客的游览胜地,为了保护脆弱的文物,也不得不实行预约制度……文物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国之瑰宝所唤醒的旺盛的文化需求,折射出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恒久魅力。

想起今年3月16日总理中外记者招待会的一幕。有媒体注意到,“两会”前最后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有一个议题是部署加强文物保护工作。记者向总理提问,中国这么大,要解决的问题这么多,政府的工作又这么忙,这个问题有这么紧迫吗?

李克强总理的回答,相信全世界都听到了——保护文物实际上也是在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滋养道德的力量,传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而换个角度看,从“故宫跑”到“首博热”,老百姓不也是用自己的态度提供了一个注脚?

说起来,文博展览曾经被认为是远离大众的、具有一定知识门槛的、高高在上的享受,现如今,竟然变得如此风靡、如此大众,值得深思。无论是拿着放大镜对着一枚玉器细细观察的老人,还是那些被罕见金饼“亮瞎眼”的年轻人;无论是好奇于妇好这个亦王后亦将军的传奇故事,还是被在位仅27天的西汉废帝刘贺的戏剧人生吸引……一件件出土文物,一个个考古故事,足以让每个观展者沉浸在千年历史之中。

很难想象,3000多年前的工匠,是如何将一块玉石切割成型又琢磨成器,才有了高8.1厘米、厚只有0.3厘米、憨态可掬的对尾鹦鹉。那一套套大气而不失华丽的西汉编钟,虽静默无声,却仿佛让我们听到了古老的宫商角徵羽……选择与古老历史对话,那些走向博物馆的热切步伐,与其说,是经济快速发展后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不如说,这是现代人对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一种历史敬畏。文物是国家的“金色名片”,每一件文物都是中国好故事的讲述者!

常听到这样的观点,认为历史文物在今天的流行文化中“曲高和寡”甚至“乏人问津”。但故宫特展的蜿蜒长队、首博特展的观展热情,让人欣喜又不失为提醒:公众不是没有“文化追求”,而是他们能够触摸到的有质量、有品位的文化产品不多。与其简单抱怨公众对历史、对文物不感兴趣,不妨问一问,我们是否能够“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除了走进博物馆、“面对面”对视,我们是否还可以通过各种高科技手段、通过互联网平台,让更多的人接受传统文化洗礼?

“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两年前的2月,在参观首都博物馆时,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至今仍让文博人深思,也深感重责在肩。实际上,只有始终对历史文化保持一种敬畏,让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珍存走近百姓、走进当代,才可能让中国文化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首都博物馆刘贺观展
观展指南针
古陶瓷修复中有色补配材料筛选实验研究——以首都博物馆馆藏青花鱼藻纹大缸为例
参观美术馆
以博物馆受众为核心的微信运营模式探究——以首都博物馆为例
谁是对你有情的人
试论海昏侯刘贺墓编钮钟的编列
刘贺
——海昏侯的“Two Faces”(上)
3天观展人数超过50万人次首届智博会发布多项重要成果
首都博物馆藏古代书画精品
从西汉刘贺墓说到中国古代的金银钱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