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护是最好的挽留

2016-06-18杨福泉

当代党员 2016年11期
关键词:国家图书馆古建筑共识

杨福泉

2013年4月4日,某著名演员发微博表示,打算将自己20年前购买的10栋安徽古建筑中的4栋,捐赠给新加坡的一所高校,引起了广泛讨论。

和很多网友一样,笔者也希望将这4栋古建筑留在国内并好好保护起来。但这事也引发很多思考,如何在制度和行动上有更为有效的规定和措施,形成举国上下自觉呵护民间文化遗产的氛围和共识,否则,我们的民间文物,也许还会流失海外。即使不流失海外,也会不断地因为缺乏保护意识、措施而不断消逝在岁月的风风雨雨之中。

20多年前,在德国国家图书馆,笔者曾经面对在1949年前被西方人士带回的数千卷珍贵的东巴经而感到痛心疾首,悲叹故乡文物飘零国外。

而同时,看到德国国家图书馆能将这些象形文古籍视如珍宝,呵护备至,心里又有一种辛酸的欣慰——毕竟,这笔中国文化遗产还存活世间,我们还可以通过适当的途径把它复制回来进行整理研究,就如流散国外的敦煌古卷那样。

笔者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初目睹昆明老街武城路、长春路被拆除,不少年代久远、雕刻精致的民居被拆得一片狼藉,被随意踩踏;目睹了不少建造精致、雕梁画栋的乡村老建筑,被轻易地拆除而代之以满墙明晃晃瓷砖的建筑。

很多事实表明,在目前一些地方的拆迁和重建中,很多有文物价值的古建筑被野蛮拆除的事件还在不断发生。如果我们不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上形成各级政府的共识和国民意识,不出台更多切实可行的保护条例和实施细则,很多历史文化遗产还会不断地消失。

所以,当我们在痛心疾首地谴责外捐国家文物或有价值的文化遗产之时,更应该深思我们怎样来珍惜和呵护还在不断消失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那些因达不到规定“级别”而未被列入《国家文物保护法》保护对象的民间文化遗产。

只有用违法必究的问责制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才能保护我国还在不断消失的历史文化遗产,才能让手头握有珍贵文物或民俗文化器物的人士,能够对祖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有足够的信任,让他们愿意将自己的收藏留在国内或捐赠给相关文化机构。

猜你喜欢

国家图书馆古建筑共识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论思想共识凝聚的文化向度
国家图书馆藏四种古籍编目志疑
古建筑取名有什么讲究
商量出共识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夏文《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考论
山西古建筑修葺与保护
国家图书馆藏吴奕杂剧二种略考
普陀山古建筑之美
别让“PX共识”在爆炸中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