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行业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研究

2016-06-18黄晓婷

考试周刊 2016年42期
关键词:行业产教融合人才

黄晓婷

摘 要: 当前大部分高校致力于应用型院校建设与发展,尤其是本科教育更注重与学科行业背景、学生就业相结合,提高教育的应用化、成果化。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投资学专业更应立足行业,建立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为行业输送所需的专业投资人才:第一,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建设高水平教师团队;第二,强化实验教学支撑,以行业为依托改革改进课内实验;第三,加强校企联合,创新实践教学环节。

关键词: 行业 产教融合 投资学 人才

一、引言

无论是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大学生就业问题都是关乎国家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但由于大学生的职业期望与毕业后的就业状况表现出来的差距,使得高校大学生这一求职主体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一直以来,社会对财经类各专业的人才需求处于一种上升趋势,但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财经类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同样面临着问题。一方面财经类急需人才供不应求,另一方面财经类毕业生又供过于求,形成一种相对过剩。财经类大学生应该持有怎样的职业规划意识,他们的职业期望如何?国内外部分专家学者对此进行过许多研究,但目前来说,关于大学生的职业期望的研究,主要关注于毕业生层面,对其他年级的本科生、研究生的研究不多,而财经类大学生的职业期望方面的研究则更稀少。

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与职业期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就业状况,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人生价值的实现,而且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部分,更是人力资源投入社会发挥作用的重要表现,牵动着个人、家庭、学校、用人单位、政府等多个方面。大学生希望通过期望的职业实现自身的价值,家庭期望通过职业规划与学生就业实现对子女教育投资的回报,高等院校希望通过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其顺利就业实行其可持续发展,用人单位期待着大学生这一可贵的人力资源补充经济发展的血液,政府也期待促进大学生就业以增添经济活力,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做好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教程、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大学生建立合理的职业期望,充分、顺利就业有助于国家对人才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要求。因此,在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分析财经类高校大学生的职业期望、影响其职业期望的因素,以江西财经大学这一独具区域性、财经特色的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并结合横纵向的对比分析,探索财经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新途径和新思路,为其创建良好的就业指导与就业环境,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调查过程

为了解财经类高校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与职业期望,我们以江西财经大学麦庐和蛟桥两个校区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并且包括研究生在内的学生作为问卷调查对象,根据小组编制的《高校大学生职业期望的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涵盖毕业后的去向规划、就业态度、期望单位类型、就业行业、期望地域、期望月薪及对于学校及政府的指导与帮扶期望等。对于南昌大学、天津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及西南财经大学(对比院校)的资料收集,我们则是通过查找网络资料及访谈(实地访谈与电话访谈)的方式。

本次调查以问卷为主要手段,采用抽样调查法,共计发放问卷400份,实际回收问卷386份,有效问卷372份,回收有效率为97.13%,调查对象基本上涵盖全校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

本次调查样本的性别构成中,男生占48.4%,女生占51.6%;学历构成中,本科生占80.9%,研究生占19.1%;专业构成中,样本共覆盖42个专业,会计学占22.5%,金融学占15.7%,法学占7.4%,统计学占7.1%,财政学、税收学、国际金融、国际会计各占比4.9%、4.7%、4.7%、3.6%,其余专业共占29.3%;籍贯的地区分类中,中部地区约占66.7%,东部地区约占25%,西部地区约占8.3%。

三、结果分析

(一)未来规划与就业态度方面

1.在未来规划上,48%的学生选择自主择业,36.4%的学生选择考研或考博,9.4%的学生选择考公务员,4.3%的学生选择出国深造,1.9%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大部分学生希望毕业后直接就业,以更早地适应社会,同时,大量同学的升学期望使得考研或考博成为学生在继就业之后的第二选择。性别因素在未来方向规划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继续深造,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创业,整体差异不大。

2.在就业态度上,85%的学生选择自主择业就业,6%的学生希望由他人帮助就业,6%的学生觉得可就业可不就业,3%的学生不想就业,可见面对就业这一严峻问题时,绝大部分学生都抱有积极态度。结合交叉表我们发现,性别因素对就业态度具有影响,女学生在自主择业就业方面比男学生更积极,而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男学生更倾向于在他人帮助下就业。

(二)在职业期望与选择方面

1.在期望单位类型上,38%的学生选择民营及外资企业,22.3%的学生选择事业单位,17.9%的学生选择国有企业,14.6%的学生选择党政机关,7.2%的学生选择其他单位。随着国家逐步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支持力度,民企外企发展迅速,吸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比发现,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在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有趋同现象,高薪酬的国企、民企和三资企业依然是学生的首选;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来说,更偏向去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部分原因在于他们接受了更高层次的教育,更愿意进国家单位从事行政工作;部分原因在于研究生更偏向于稳定的工作,在国家鼓励创业的大背景下,仍很少研究生选择创业。

2.在期望行业上,51.9%的学生期望从事金融、会计、保险业,13.6%的学生想从事行政工作,11.7%的学生选择科教文卫业,6.5%的学生选择高新技术产业,各有2.4%的学生选择新闻出版业和个体销售贸易业。通过卡方检验,表明本专业与期望行业呈高度相关,这一现象在会计学和金融学中尤为突出。对比发现,财经类院校毕业生从事的行业首推金融业,这其中银行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会计行业,然后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与南昌大学的比较中,就业行业表现出明显差异,这种现象主要源于学校自身的定位和专业设置情况。

3.在期望区域上,68.6%的学生期望去沿海开放城市,24.6%的学生希望在中部城市就业,6.5%的学生倾向于西部地区。结合交叉列联表可以发现,籍贯与期望就业的区域呈高度相关,籍贯属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学生大部分期望回到自己家乡或者去其他沿海城市工作,来自西部地区的学生相比看期望回到西部。而差异最大的则来自中部地区的学生,他们中有大部分人期望去东部沿海发展。对比发现,财经类院校毕业生除了部分选择东部发达地区的趋同现象外,还出现就业流向区域化的特征,如天津财经大学的毕业生集中在京津冀区域就业,西南财经大学的毕业生更多地选择在西部发达城市就业,上海财经大学毕业生则大部分集中在上海,江西财经大学有近30%的毕业生选择去广东发展,这与同处于江西省的南昌大学有着明显的趋同倾向,较多地选择广东、浙江、上海等地。同时,应该注意到,江西财经大学、南昌大学作为江西省这一中部省份的院校,最终毕业生期望流向偏重东部地区,可见江西省面临一定程度的人才净流出现象。

4.在期望月薪上,20.8%的学生期望月薪在5500元以上,24.9%的学生在4500元~5500元之间,31.6%的学生在3500元~4500元之间,21.4%的学生在2500元~3500元之间,1.4%的学生在2500元以下,整体均值为4560元,其中,本科生的期望月薪整体呈钟形分布,平均月薪在3500~4500元之间,研究生则明显地左偏,均值在4500~5500元之间,由于研究生接受教育时间更长,投入资源更多,故而期望薪金就更高。在排除学历变量后,大部分学生的期望值较为理性。此外,存在一个有趣现象是,与经管类专业相比,江西财经大学2015届理工类专业(如信息管理、软件与信息工程)毕业生工作起薪水平高于经管类专业(如金融专业)。分析可知,理工类专业毕业生在大学期间进入企业实习,尤其是3至6个月的毕业实习让他们较早地熟悉职场实际,积累了扎实的工作经验,入职后能更快地参与项目工作。而非理工类专业毕业生在实习期间很难真正参与到实际工作项目和重要业务中,金融学院毕业生的薪酬水平尤其体现这一特征。

(三)学校与政府的帮扶期望

1.在学校方面,学生对校内指导的满意度一般,认为校方指导仍存在薄弱环节,如校方提供的就业实习机会不足、缺乏个性化的指导、指导课程流于形式、缺乏专业的师资等。因此,学生希望学校加强就业指导,其中28.1%的毕业生希望学校提供社会人才的需求信息,24.7%的毕业生希望学校讲解求职礼仪和面试技巧,17.4%的毕业生希望得到职业生涯规划及简历制作的科学指导,14.1%的毕业生希望得到往年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分析,13.8%的毕业生希望学校加强有关毕业生就业政策的解读,2%的毕业生还希望得到其他方面的指导,以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做好就业准备。

2.在对用人单位的招聘认知方面,34.9%的学生认为综合素质是用人单位的首要要求,29.7%的学生认为单位更看重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20.5%的学生倾向于交际沟通能力,6.7%的学生倾向于求职能力,5.1%的学生倾向于良好的人际关系,3.1%的学生持有其他看法。基于对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认知,学生自然会倾向于侧重的方面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从结果看,学生对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交际沟通能力赋予的权重较大,特别对于综合素质的重视,是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的一个体现。

3.在政府政策方面,34.3%的学生希望扩大就业机会,28.2%的学生希望政府完善就业服务,18.5%的学生希望政府加大创业支持力度,16.8%的学生期待政府增加教育投资,2.2%的学生倾向于其他方面。可以看出,毕业生最希望政府在扩大就业机会、增加就业渠道方面有所侧重,但结合当前就业形势看,人才供求仍存在一定矛盾,如政府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的政策与学生倾向于沿海开放城市的职业期望之间便形成差距,因此,不仅需要政府的扶持,而且需要学生加强自我认识与市场定位。

四、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结论,为理性看待大学生的职业期望,促进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我们针对学生职业期望建立过程中大学生、家庭、高校、用人单位、政府各主体责任角色的确定,构建包含五个主体的责任分担机制。

(一)大学生角度

大学生作为其职业期望的拥有主体,首先,要树立生涯规划意识,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明确奋斗目标,构建科学高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其次,要构建明智的职业期望,在校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通过社团活动、假期实习、社会实践等塑造个人品质,培养创新性思维,巩固专业能力,提高沟通交流、团队协作等可迁移能力;最后,要懂得适时调整期望值,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切忌眼高手低,也不赞成过低的期望值,而应学会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多关注国家政策与市场需求,结合自身定位及能力理性抉择。

(二)家庭角度

家庭对大学生职业期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父母价值观念为主导的家庭文化对子女的职业选择影响,往往以一种特定的期望深刻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和价值判断。因此,家庭要从小培养子女正确的就业观,并且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形象和榜样。在子女成长过程中及时追踪、纠正其价值观方面出现的偏颇。同时,家庭方面不要过度束缚孩子的发展,尽量为其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选择余地,在大学生对职业的选择上加以引导,但不要主导。

(三)学校角度

各高校以其特色的培育方式为学生提供指导,作为人才孵化基地,其承担的责任尤为突显。结合学生对财经类学校就业指导的期望看,各高校还应有所加强。加强个性化指导,促进学生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倡导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集体教学、现场教学、品牌活动等多角度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主要是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现场教学、实践教学通过“企业家再进课堂,学生进企业”进行,让企业家进入学校为学生讲解就业、创业的知识,让学生进入企业感受企业文化;组织简历制作大赛、职场模拟大赛、新生训练营等品牌活动等方式,有助于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期望,并在学习中提高符合度。

(四)用人单位角度

用人单位需要大学生促进经济发展,在大学生建立职业期望与求职过程中,也应提供支持。企业可提供更多实习岗位,以使大学生更早更快地融入职场,在实习过程中调整职业期望,继而为可行性目标而努力奋斗;为大学生创造更好的求职环境、更为可接近性的工作平台,将其需求岗位的信息更公开化、更具真实性,减少信息不对称,在筛选人才的过程中减少冗杂程序,做到更加公平公正。

(五)政府角度

帮助大学生建立合理的职业期望,做好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教程、就业指导工作,促进大学生充分、顺利就业有助于国家对人才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政府需要提高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建设国家一流大学;创造就业机会,推进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等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学生创业提供更可近的平台;进一步规范求职渠道,促进多渠道就业,为大学生开辟更规范、透明化的求职平台。

参考文献:

[1]颜海珍.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经济学院,2010.

[2]车恩利.大学生职业期望研究—以大连理工大学2006届毕业生为例[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7.

[3]杨侠.企业用人需求变化与财经类院校就业对策新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3).

[4]刘取芝.研究生的职业期望及其与家庭经济压力、自尊的关系[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8).

[5]李欣晏.江西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成人教育,2014(4).

[6]李明,郑香.毕业生职业期望研究的相关文献述评[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12).

[7]邓丽萍,周丽琴.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转变求职渠道多样——江西省抚州市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J].中国统计,2011(10).

[8]关培兰,张爱武.职业生涯设计与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课题项目:江西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财经类大学生职业期望的调查研究——以江西财经大学为例(项目编号:201510421131)

猜你喜欢

行业产教融合人才
人才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专车行业改革必要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