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泰康空间:从复兴门到草场地,“追溯与激励”中的当代艺术参与

2016-06-18张宗希

东方艺术·大家 2016年3期
关键词:泰康草场艺术家

张宗希

展览名称

从复兴门到草场地:泰康空间2003-

展览时间

2013.09.14-2013.11.09

展览地点

泰康空间

如果单从一个或几个展览上看,似乎很难了解泰康空间的研究方向或学术定位:比如有“51平方”青年艺术家项目,也有“华北农村1947-1948”这样的主题性研究,有老一代摄影家吴印咸的系列回顾展,也有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活跃至今的摄影艺术家张海儿的个案,甚至还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过“图像·历史·存在——泰康人寿15周年艺术品收藏展”:然而正如泰康空间的策展人苏文祥谈到,泰康空间有自己的空间理念:一个是“追溯”,一个是“激励”,而这个理念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是在从复兴门、到798再到草场地这七八年的实践中逐渐清晰的。

作为一家关注当代艺术收藏与发展研究的非营利机构,泰康空间的发展离不开泰康人寿的支持,与总监唐昕的关系同样密不可分。早在泰康空间成立之前,唐昕即以独立策展人的身份活跃在当代艺术圈,2003年泰康空间成立,场地在复兴门泰康人寿大厦顶层的多功能会议室,所以最早叫泰康顶层空间,2006年底搬到798。唐昕在一个访谈里提到,也是在搬到798之后开始真正考虑“空间”问题:机构到底该怎么做?你的定位在这个生态里有什么意义?那个时候形成了“鼓舞与激励”的空间理念,即支持当代实验性的艺术创作、支持年轻艺术家的发展;在搬到草场地之后这个理念升级为“追溯与激励”,开始一边买作品,一边研究,逐渐把收藏体系化。而学术上的关注依然放在当代上,只是把它们放到一个更大的历史断代中:1942年以来看当代(1942-1976年、及1976年至今的两段美术史的线索)。这是泰康空间这一阶段收藏和研究的工作核心。

在谈到哪些文献展或收藏展可以代表空间的定位时,苏文祥表示这些展览活动都可以作为泰康空间学术线索、学术链条上的某一个环节,而他们正在做的,就是用自己的项目、实践、研究,包括展览、出版等工作慢慢把这个链条勾连起来,让其更加清新明确。而201 3年的泰康空间10周年特别展“从复兴门到草场地:泰康空间2003-”,则是一个很好的了解的入口,它既是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文献式展览,同时也是一个追问未来、生发出新“作品”的展览。《中国非营利艺术机构》——这本辑入了国内多家非营利艺术机构负责人的谈话录即是在这个展览中诞生的。

东方艺术大家:请谈谈这次展览的情况?

苏文祥:当时想用一个展览纪念一下泰康空间的十年,但从哪方面做起呢?我们想从一些概念的方面来尝试和展示。这个展览里没有作品,但是跟作品都有关系。这十年我们大概花了多少钱,做了多少活动,收藏多少作品等等在展览里面也都有体现。

这个展览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泰康空间这十年实践中产生的概念,这十年来的运营、跟艺术圈之间的关系,交错当中泰康空间产生了什么,比如从地点上就分了三个地方,也可以分为泰康空间的三个阶段,最早泰康顶层空间是唐昕作为一个独立策展人发起并跟泰康人寿一起来创办这个机构,很基础的,就是给艺术家创造一个更自由宽松的条件或环境,多一个展示作品的空间,这期间跟一个金融公司产生了很多审美价值观上的碰撞,比如一直是用泰康人寿总公司开大会的一个多功能厅做展览,能迅速的用里面的隔板分区展览,但毕竟还不是专业的展示。搬到798时也是在一个很安静的小空间,那个时候艺术商业已经繁荣起来,很多机构开始烧钱、展览砸钱,泰康空间在一个角落好像还挺安静,别人就问,你们老板那么有钱,怎么不砸钱啊……于是唐昕就想:到底什么是一个空间?!包括泰康收藏的线索,都是这个阶段中慢慢确定的,比如确定以从1942到1976为毛泽东时代的美术,1976之后现代当艺术的发展这两段历史,泰康的收藏研究都是跟这个有关的。这个概念到现在都是我们的工作方法,就是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现在和过去发生的事务,或者说过去发生的事务我们怎么把它连接到当下。2009年泰康空间搬到草场地,通过展览项目、出版研究等等把之前的思考慢慢展开来做,当然也产生了更多新的想法。

第二个部分是“Chat Chat Chat”项目,就是聊天。我们在一层空间做了个吊顶,把展厅布置成会客室,有一个门能封闭的,在展览期间,我们在这里不定期的采访了十来个国内非营利机构的总监、负责人,后来产生了一本书《中国非营利机构》,主要是对话录的形式。做访谈的时候门关上,观众是不能参观采访现场的,但可以通过前台提供的无线的耳麦来听到里面的聊天,一边听着声音一边看另一部分展览。

展览里面也有很多泰康空间总监唐昕的“创作”,十年来一些很关键的词、关键的大事记,都是以整幅的海报的形式,她自己手写出来的,那十年里一些细碎的大事记,又在小镜框里面以手写的方式,很小的,一条一条记录下来。

柜子里面展示:当时的老的苹果笔记本、软盘、展览的请柬;还有泰康人寿入职五周年、十周年的司徽,还有泰康人寿的工作证、工作服,这些都是能表明泰康空间跟其他机构不一样的物件;墙上的视频播放的是2011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收藏展,这一年泰康真正意义上公开了自己的收藏,应该也是国内第一个比较正式的公开的机构收藏。

东方艺术大家:有哪些展览可以代表泰康空间的研究(收藏)方向或学术定位吗?

苏文祥:我们现在做的这些展览,都是一个个的点,都是我们学术线索、链条上的某一个环节。我们想用泰康空间的实践与研究慢慢把这个链条勾起来。

像“51平方”是能代表泰康的价值观的一个,即跟艺术现场发生紧密联系。泰康空间有自己的理念,一个是追溯,一个是激励。用历史的眼光看当代艺术,把艺术史的线索分段去搞清楚,看过去的东西;鼓励现在正在发生的探索,现在的年轻艺术家可以说就是未来的中坚力量,对现在的现场进行资助、鼓励,就是和未来保持一种联系。当然选择什么样的艺术家,泰康空间也会有自己的判断。

追溯方面的比如去年的“白求恩:英雄与摄影的成长”,不是说我们仅仅对红色摄影有多大的兴趣,而是考察那个时候的摄影,直接关系到怎样理解现在的摄影美学或者风格的形成,去考察它的源头。我们每做一节,都和现在有关。白求恩大家都知道,但他是怎么成名的,怎么从一个加拿大的医生,来到其产党的队伍,再到后来成为革命英雄与符号,它的塑造,以及与解放区摄影史是怎么拧在一起的。去年的大阅兵上还有自求恩医疗方队,他是怎么成为一个红色十字的代名词,以及五六十年代到今天关于他的图像的传播,我们的展览想讨论的是这些。其实跟艺术现场还是有联系的,只是看起来不是那么直接,都是某种准备,像某个线索里的一个点。

“史前史”1999-2002部分则是唐昕以个人名义的策展和展览活动,她在德国科隆策划的展览有姜杰、尹秀珍、林天苗参加,应该是国内最早把女艺术家带出去的展览,她也以艺术家的身份参加过日本的某行为艺术节。虽然跟泰康空间十年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她这些个人阅历,直接促使到后来跟泰康人寿的合作,并且成立了这个空间。

东方艺术大家:是否方便透露下日常研究或收藏的经费情况如何?

苏文祥:大的运营、收藏的经费方面可以从我们一些公开的数字上去了解,每年的预算都不一样吧。具体到展览,比如以前的“51平方”,以及“日光亭”项目这样的,甚至主题展,我们都会提供一些经费,但也是有限制的,也会有一些区别。东方艺术大家:可否推荐一两个您觉得不错的文献展(或收藏展)案列?

苏文祥:什么是文献展?其实我也不知道怎样界定文献展,应该指以文献为主的作为展示特征的展览吧,或者说在这样的展览里不以作品为中心,以文献材料来勾勒出展览所重。像我们空间的十周年展应该算,做这样的事情需要一个展览思维,不是把什么东西都抛给你看。

几年前我参与过一个展览叫“工作坊:艺术家是如何工作的?”,利用了很多文献的方式。比如一幅作品,你不知道在成为这幅作品之前艺术家的思考过程、创造过程是怎样的,或者一个艺术家表现出某种特征倾向,但他的知识背景是别人不知道的。那个展览里面就是展出了这些。有关于作品的,或艺术家状态的,艺术家觉得能展出他的想法和思考的,都可以。最后呈现是有些人有作品,还有思考过程,有些人没有作品只有思考过程。

东方艺术大家:接下来的研究或展览计划?

苏文祥:三月中会有一个“生命文献:沈阳地下音乐19952002”的展览,同时开展的实验项目“日光亭”也会推出“郝敬班:过浪漫主义”,是一个跟舞蹈话题有关的展览。“生命文献”是以90年代中后期沈阳几个核心乐队的成立、兴衰,以及他们链接的当时沈阳的艺术生态,包括做艺术的、搞行为的、独立电影、戏剧表演,围绕着几个酒吧、圈子,通过文献记录、音频与视频展示,来试图呈现沈阳那个时期独特的文化景观。这个展览从名字就能看出来,也的确是一个很文献的展览,非常有意思。

“51平方”项目从刚搬到草场地开始,2009到2010年底,一共做了16个艺术家,2011年上半年又合在一起做了个群展。展期只有两周,节奏太频繁。而且好东西,并不是可以无限制的被复制,因为那个时候,2009年,艺术市场很不好,很多机构展览压缩,只有泰康空间是这么高频率的在做展览,也有一个对比效应,但关键还是因为密集呈现了一批高质量的年轻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

猜你喜欢

泰康草场艺术家
祁连草场
武汉大学泰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
生命惊奇
——泰康艺术精品展
松辽盆地泰康地区四方台组铀成矿条件分析
万亩草场雪凌奇观
武汉泰康之家·楚园的室内外照明设计
新草场有多远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雪峰下的草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