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封闭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2016-06-17李亚萍

现代交际 2016年10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学生

李亚萍

[摘要]封闭寄宿制学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教学资源的配置模式,保证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但是,由于寄宿制学校一般采用全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所以现阶段强化封闭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国家相关部门、家长以及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话题。本文以封闭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为研究视角,针对现阶段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表现做出具体分析,然后深入剖析封闭式寄宿学校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峻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有利于寄宿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旨在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期待为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封闭寄宿制学校 学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0-0180-02

伴随社会的全面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开始加快,很多家长忙于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照顾学生的起居生活;同时,在农村,教育部门对中小学的布局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有大批寄宿制学校应运而生。封闭寄宿学校在日常管理中比较严格,同时由于学生缺少与外界联系的时间与机会,不利于学生社会性发展,进而导致学生诸多类型心理问题的产生。如果不能对学生心理问题及时发现并进行有效疏导,极容易使得学生产生厌学、弃学等心理问题。所以如何有效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且针对问题做出合理化的心理疏导,这已经成为封闭寄宿学校办学过程中广泛关注的话题,更是对封闭寄宿制学校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全新要求。因此,笔者针对“封闭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一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透视封闭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压抑心理问题

封闭寄宿制学校在日常管理过程中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通常采取全封闭的管理模式,要求学生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不可以离开学校,在日常管理实践中要求非常得严格,甚至很多学校利用军事化管理的方式。[1]这种管理方式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效阻止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受到不利因素的影响,保证学生的安全;另一方面使得学生就像牢笼的鸟儿,无法感受到蓝天的魅力。久而久之,虽然学生表面上都循规蹈矩,但是内心中充满了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压抑心理随之产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更不利于学生社会性发展。

(二)逆反心理问题

寄宿制学校学生一般为义务教育阶段,由于身心处于发展阶段,价值观体系并不健全,对于学校的严格管理认知不够充分。虽然严格的管理本身并没有错误,但是当这一年龄段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受到制约的时候,逆反心理随之而来。学生全天候地生活在老师的监督与管理之下,学习、生活的每一步骤都是固定的,使得学生心理长期压抑,心理松弛的机会甚少,在表面上看或许学生都规规矩矩地做着事先安排好的事情,但是内心的逆反已经开始影响其价值观的构建。[2]

(三)疲惫心理问题

寄宿制学生之所以选择寄宿,一方面是因为家庭住址距离学校比较远,另一方面是家长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的起居生活。所以现阶段封闭寄宿制学校普遍采取的学习周期比较长,基本都是两周的周期,甚至很多学校采取四周的周期。由于学习周期比较长,学生每天的生活为“三点一线”,即“宿舍——食堂——课堂”。此种周而复始的生活容易使活泼好动的学生产生心理疲惫,心理疲惫最终将导致心理倦怠,容易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

(四)孤独心理问题

寄宿制学生来到学校学习之时就是与家庭分离之日。每一名学生都是渴望家庭温暖的,虽然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可以加深体验师生之情、同窗之情,但是这些情感与亲情相比捉襟见肘。[3]所以很多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尤其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家的温暖、父母怀抱的思念是非常迫切的,此种思念在学习生活中将转为痛苦,所以寄宿制学校学生常常内心是孤独、寂寞的。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消除学生的孤独心理,长此以往,学生将会养成孤僻的性格,对其身心发展十分不利。

(五)畏惧心理问题

计划生育实施以后,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已经普遍。学生在来到学校寄宿之前,在家中都是温室中的花朵,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对于洗衣、叠被、整理物品等生活事务一窍不通。但是来到学校开始寄宿之后,根据学校的相关规定,穿衣、洗餐具、叠被子等都需要自己动手,除此以外,零花钱也要自己规划。很多学生一时间并不能适应这种生活,对于寄宿产生一定的畏惧,在生活中常常表现得十分焦虑,最终导致归属感不足。[4]

(六)负重心理问题

寄宿学生生活起居、学习都是在学校中完成,势必增加家庭在教育成本上的投入,尤其对于农村家庭而言,一个月上千元的教育成本对于收入不高的家庭来说是一笔比较大的开销。这样的开销不仅是家长的负担,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也形成了一定负担。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本应该开心地学习、生活,但是来自于经济上的负担使得学生幼小的心灵负重,长此以往,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大,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甚至人生观。[5]

二、解读导致封闭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学校因素

第一,寄宿制学校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安全问题,对于学生的心理动态并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导致学生长时间处于紧张的学习中,造成压力心理、疲惫心理的产生;第二,在封闭寄宿制学校中,无论是领导者还是一线教育工作者,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都采取非常严格看管方式,对于学生的心理缺少一定的引导和干预,容易使学生产生畏惧、恐惧、倦怠等心理问题;第三,诸多寄宿学校依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对于文化课高度重视,课余活动并不丰富,使得学生超负荷接受学习的现象严重,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二)家庭因素

第一,很多家长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之后,老师就会对孩子进行教育,所以亲子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使得学生孤独心理严重;第二,诸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过高,并不理解学生的真实兴趣所在,一味要求学习成绩,导致学生心理压力等问题的产生;第三,诸多家长在孩子面前经常提及生活如何艰辛,为了学习付出了多少劳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形成吃苦耐劳的意志,但是也容易导致学生负重心理问题的产生。

(三)学生因素

第一,中小学阶段学生,在自我认知上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对于自身的生活处境不能进行辩证地分析,在学生、生活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往往利用逃避的态度进行处理,容易引发疲惫的心理;第二,这一阶段的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不强,在高压的情况下往往产生焦虑的情绪,并且不能利用有效的情绪管理方式对负面情绪进行释放和处理,使得负重、孤独等心理问题层出不穷。[6]

三、提高封闭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

(一)消除负重心理

封闭寄宿制学校建成之后,要进行大力投入,使得学生生活、学习环境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学校要在管理中配备足够的人力资源,使得后勤保障工作能够尽量满足学生的生活需求,尤其在学生生活指导的教师配备上,要尽量完善,有效地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一定的自理能力,消除学生由于自理能力不足而导致得负重心理。

(二)调节压力心理

心理压力大是寄宿学校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是学生其他类型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针对这一问题,学校要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以及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保证学生能够与家长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如在学校内部安装足够的电话,提供家长探视寄宿生的便利条件等;同时应该不断强化家长与老师之间的联系,指导家长如何通过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转移和释放压力,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构建家访制度、开设家长课堂等方式,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时代的便利,如构建家长交流平台等。[7]

(三)削弱疲惫心理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化与落实,要求实践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实现劳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寄宿学生由于学习周期比较长,在学习生活中容易产生疲惫的心理,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疏导这种心理问题,将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所以,寄宿制学校更应该注重课余文化活动的开展,如适时举办歌咏比赛、舞蹈比赛、足球比赛、绘画比赛等活动,营造积极向上、劳逸结合的学习生活氛围,让学生紧张的心情得到有效的缓解,让学生在休闲娱乐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保证学生不在枯燥的学习中产生倦怠的心理,帮助学生利用其他方式释放学习压力,最终提升学习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8]

(四)化解负担心理

对于寄宿学生心理负担过重的现象,一方面,班主任老师应该发挥心理引导的作用,不断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观察能力,对于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及时发现,根据自身的知识与经验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剖析,找出引发问题的原因,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学生重拾快乐,使得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加大思想品德教育的力度,将心理疏导相关内容与德育有机整合,引导学生将内心的苦闷及时诉说,进而使得孩子负担过重的心理得到调节。

(五)释放压抑心理

寄宿学生长时间生活在学校中,与社会严重脱节,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定的压抑心理。针对学生此种类型的心理问题,学校应该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的力度,如与当地的社区、村组等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学校、社会联动的教育机制,使学生能够对外面的世界进行充分的认知,排解学生的压抑心理,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

(六)弥补孤独心理

学生的孤独心理主要是由于生活中缺少亲情的关爱。针对这一类型的心理问题,学校应该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保证师生之情能够有效建立,弥补寄宿制学校亲子关系的不足,使得学生能够在集体生活中感受乐趣、感受亲情、感受温暖。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封闭寄宿制学校由于在办学模式上存在先天性的特殊之处,容易导致系列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有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是培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要,是进一步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需要。希望通过文章的阐述,能够使得教育部相关部门、寄宿制学校管理者、教育工作者以及广大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给以足够的重视,在实践办学和培养的过程中及时有效地发现学生心理动态,洞察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解决措施,在为学生输送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和输送大批全方位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兆山,高鹏.农村寄宿制学校低龄学生的适应问题与对策——基于中西部三省区的调查[J].现代教育管理,2012,04(07):37-41.

[2]张玉霞.寄宿制初级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与对策[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6(S3):123-125.

[3]周楠楠.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管理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0,07(02):104-105.

[4]张雨蒙.农村寄宿制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以江西省贵溪市象山学校小学部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4,02(03):187-188.

[5]张明国.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问题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4,08(14):54-55.

[6]王粉东.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村教育,2011,10(12):42-43.

[7]刘克麒.农村全寄宿制学生心理问题对策研究浅探[J].学周刊,2015,11(34):89.

[8]曹宇.内蒙古乡镇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干预措施[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2(03):21-26.

责任编辑:杨柳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赶不走的学生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学生写话
特意和故意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