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当代大学生厌学现象分析研究

2016-06-17常姗姗

现代交际 2016年10期
关键词:厌学大学生策略

常姗姗

[摘要]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有厌学情绪,他们排斥课堂、逃离校园,心理产生消极情绪,已经成为大学校园不可避免的问题。这个现象的产生虽由多个方面的原因造成,可若不采取措施,任其发展,就会严重影响到高校的校风、学风建设,阻碍高等教育的发展,非常不利于高等人才的培养。所以,本文通过对此现象的观察,分析产生厌学现象的原因,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帮助高校对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管理。

[关键词]大学生 厌学 原因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0-0112-02

一、当代大学生厌学现象解析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早在1983年,一篇题为“大学生的厌学情绪与思想教育制度的改革”的文章,其调查研究显示,根据83%的同学反馈自己学习劲头足,或可以保持不变,但也有一小部分学生有“60分万岁”的想法。而到目前,对于这个话题的讨论更是愈发激烈,特别是一些基础课、思政课等科目,大学生厌学的情况已然是司空见惯,甚至有些学生因厌学,不惜采取激进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对抗学校和家长。这种“流行病”在大学里流传得特别快,经总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懈怠,抱有侥幸心理(懒惰型)

这类学生一般比较懒惰,从高中紧张的学习氛围中解脱出来后,顿时觉得获得自由,从而思想上产生动摇,对学习产生了懈怠的心理。初到大学,大部分学生不能从初高中应试教育中转变,到了大学离开父母监督,也没有老师会紧追身后督促学习,就慢慢自我放松,表现为上课常常迟到、平时课程不能保证全勤。有的学生躲在宿舍,彻夜不眠地玩游戏,白天逃课睡觉;有的学生只顾着谈恋爱,觉得大学是谈情说爱的好地方,特别是女生多的院校,很多女孩儿将时间浪费在梳妆打扮上;还有的学生,抱着侥幸心理,只要老师不点名,就可以“逃过一劫”。

(二)学习缺乏动力,对未来迷茫(迷茫型)

有的学生对于上大学的意义一无所知,只是按照家长的期望和社会的要求发展。这样的学生进到大学后就会非常迷茫,没有大量的作业,也没有父母帮助制定的目标,慢慢地开始对未来缺乏信心,产生迷茫和困惑。表现良好的学生,基本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坚持上课,完成作业,把学校和老师布置的硬性规定完成;表现差的学生,索性逃课,把时间浪费在各种不必要的活动中。

(三)对专业认同感低(排斥型)

有一部分同学因某种原因,被迫选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并且他们对专业了解很少,对未来的工作方向又不清楚,因此很容易产生“厌学”心理。比如想学语言的学生选择了会计专业,学管理学的学生又喜欢中文专业等等这样的现象。兴趣与学业没有统一,难免会产生排斥心理。

二、大学生厌学原因分析

纵观当前大学生的厌学现象,虽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产生原因也五花八门,但总的来说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一)社会因素

1.就业压力

近几年,随着各高校扩招,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供大于求。长期以来我国实施高就业政策,一些单位即使存在缺编的情况,因为编制问题,也没办法招到称心如意的工作人员。另一方面,由于地区差异,很多大公司建在北上广等一线大城市,其他地区的学生和北上广的学生相比有很大的局限性,竞争力不大;反之还有一些学生更愿意在家乡谋求一份较为稳定的工作,但每年毕业生数量和需求量不相符,因此一个岗位的竞争就会很大,就业压力也会越强。

2.思维误区

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只要在大学不犯大错,不被处分,每天“混日子”,最后能顺利拿到文凭就达到了目的,至于是否能学到知识一点都不重要,更何况他们觉得就算努力学习也未必能找到和专业相关的工作,还不如轻松度过四年。其实“文凭”只代表一个人所具有的文化水平,只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工作中“文凭”甚至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于是学生误以为只要拥有文凭,就懂得上大学的意义。

3.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这主要体现在经济市场下,有些同学受到周围不良风气的影响,认为没“关系”、没“后门”,学习再好,也无人问津。更有学生认为只要能赚钱,学不学习都没关系。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赚钱上,受到 “拜金主义”的严重影响,目前,各大高校学生炒股、经商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

(二)学校因素

1.专业调剂问题

有一部分学生高考失利又不愿复读,只能选择专业调剂,但剩下的专业都不理想。一旦落档调剂,尤其是调剂专业与原专业距离较大,更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失衡。然而这种调剂情况又是很常见的,所以学校往往过分对专业课关注,却忽视对这类的学生心理辅导。因此导致学生长时间内无法适应本专业的学习,心里不断产生怀疑。

2.对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大学,学生都要学习基础课程,如毛概、思政、英语和体育等等,而这些老师大多都来自思政部或者基础部,学生和老师间了解较少,因此放松了对基础课的学习。其次,因为学院的领导和老师对基础课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正确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基础课,以致部分学生错误地以为在大学里只需要学好专业课就可以了。可是事实证明,进入高年级后,基础知识不牢固将直接影响到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

3.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息息相关

教学质量直接决定学生是否能好好学习,而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就是教师的素质。素质高的教师学识渊博、资历深厚,在课堂上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素质低的教师不仅学识浅薄,在教学中也是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面对学生,根本不能切合学生的特点,一般情况下,学生面对这样的老师,上课就会提不起精神,作业也是照着别人的抄抄。因此,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与学生的上课情绪息息相关,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三)学生个体因素

根据分析,厌学的原因主要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心理学的智力包括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直接参与对学习和认识事物的具体操作。一般大学生智力不会有太大偏差,文理科差距不同会导致不同。有的智商较高的学生,在对待学习产生了偏差心理,即受到非智力因素干扰时,也会导致他们产生厌学情绪。比如:有的学生高考失利,对未进入理想大学有一种失落感;有的同学因受家长影响,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这样使学生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不愿好好学习,采取逃避的方式来反抗这种安排。具体表现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自卑,心理状态不佳

部分大学生因为理想太过美好,与现实情况形成鲜明反差,所以对未来感到迷茫,对自身产生自卑感,心理状态不佳,造成逃避或者惧怕的心理。加之个别学生起点低,素质差,对理解人生价值和市场需求的统一有偏差,因而形成了不端正的学习态度。

2.认识水平、思维能力导致认识错误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的目的是将知识用于实践。在校大学生在受到社会拜金主义、急功近利的思想影响时,就会有轻视理论知识的想法,进而产生一些学而无用的错误观点。

3.心理脆弱、情感波动大直接影响学风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半成熟状态,他们兴趣广泛,但由于他们思想尚未完全成熟,情感波动大,容易受理想和现实矛盾的影响。他们也缺乏承受痛苦和挫折的能力,一旦经历挫折就丧失信心,久而久之出现消极忍让、一蹶不振等现象,在学习上表现为动力不足。

4.恋爱及由此引发的问题

早期调查显示:恋爱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但是大学生谈恋爱很容易影响到学业,特别是当人生观有偏差的时候,恋爱就会成为产生厌学、对未来道路的选择、态度等问题的起因。而针对当代大学生心理成熟提前、社会成熟滞后、厌学情绪上升、纪律问题不断的情况。我们的学校教育做了些什么呢?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在这一问题大范围波及之时,我们的高校却仍无解决该问题的良策。

除了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外,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如家庭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如特困生与厌学的问题)等,这些也是我们要关注的。

三、解决办法简析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厌学”这个现象在现在的大学中时司空见惯,越来越多的学生从课堂上“逃走”,其实是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表达的一种失望和无奈。虽然这些行为不代表所有学生的行为,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值得我们反思——为什么那么多学生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呢?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不是照本宣科,就是填鸭式教学,语言缺乏幽默性,教学内容又与实践严重脱节,那些老套的教学方式已经落伍,不能满足新需求。我们必须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更新教师教学方式和内容,才能让学生心甘情愿地停留在课堂上。

(二)注重学生心理建设,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如今的大学生没有过多的社会经历,进入大学这个“小社会”后,遇到的问题增多。在他们遇到心理问题时,不能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教师就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针对他们的问题进行疏导、鼓励和安慰,帮助学生学会独立勇敢地面对、解决问题。而这种受到老师爱护、重视的感觉,会激发学生们努力学习,报答教师们的爱护和希望。当老师必须指出学生的不足并给予批评帮助时,要做到几个避免:即避免在不利的时机教育学生;避开不利的逆反心理,缓解学生心理压力;避免伤害学生自尊心。

(三)完善学生生活条件,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学校政治思想工作、创设良好教育环境的重要方式,同时,这种校园主流文化的向心力也会影响学生同辈团体之间的舆论导向。这需要良好的校园文化和丰富的文体活动来共同建设,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通过各种社团活动,发挥学生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重要的是,我们要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出发,来达到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如可以开办学生论坛,学生不分年级、系别,畅所欲言,交流思想,互相激励,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使之真正成为大学生自己的“讲台”。

以上三个方面是防止学生厌学、弃学的一部分方法,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和改进管理制度,建立一个有制约力的环境,通过制度约束、考勤管理等方法降低学生违反校规的几率。同样,教师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建立积极向上的师生氛围,加强学生的感情归属感。

【参考文献】

[1]刘建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2]赵纯海.厌学现象探究[J].渤海大学学报,2006.

[3]叶祝颖.大学生厌学外部原因不可忽视[N].今晚报,2008-04-01.

责任编辑:张丽

猜你喜欢

厌学大学生策略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新形势下探究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厌学心理的矫治探究
一例学生厌学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