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级诊疗有病先看全科医生

2016-06-16杨秉辉

食品与生活 2016年6期
关键词:小病大病全科

杨秉辉

人的病究竟有多少种?据说有人查遍医书,统计出有1.08万种。不过肯定不止此数,因为若是人只生书上有的病,这医生就好做多了。人的病有许多是不典型的、混杂的、前所未见的,但是大致上也还有个谱:病有轻重之分,轻的如伤风感冒、肠炎腹泻、咳嗽吐痰之类,重的如心肌梗塞、脑溢血、癌症等。疾病既有如此差异,医疗岂能统一模式。

古代的医生走街串巷、“送医上门”,或者虽有定所,也多应邀至病人家中,在病人床前为病人诊治,所谓“临床医师”一词即出于此。后来认识到传染病的病人应隔离,将病人集中一处进行医疗,集中之处便称为“医院”。再后来随着医学的发展,疾病的诊断、治疗多赖设备的支持,而这些设备多无法携入病人家中,故疑难危重之症皆需前往医院医疗。

X光确实能“照出”听诊器听不出的小片的肺炎、“片子”也确实能拍出手摸不出的骨折,于是医生上门的“临床”诊疗逐步演变为病人到医院的“临机”诊疗了。医院越大、设备越多,病人也就越多,于是形成了病人向大医院集中的倾向。

在我国,又要求医生挂牌应诊,以任病人挑选。于是病人发现大医院里还有些对某种病有专长的专家,治病的事性命攸关,看病当然要找专家,于是又形成病人向大医院里的专家集中的倾向。

终于医院越来越大,专家越来越忙。检查越多、花费自然越多,都要看专家可谓一号难求,于是“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出现,而且“改来改去”难以解决。

人们终于发现:似乎并不是所有的病都是严重的,并不是所有的不舒服都要做检查、“拍片子”的,也不是所有的病都必定要专家看的。于是,我国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小病在社区(诊疗)、大病到医院(诊疗)。

但是,小病会变大病,在社区诊疗会不会被耽误了?首先,小病治好了也就不变大病了;再者,社区医疗是连续性的医疗,医生就在“家门口”,病情转化容易被发现。而一旦病情转化,全科医生便有责任将病人转给有能力处理这病情的医院和专家,可避免病人“病急乱投医”,病人省心、省时,能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适时转诊、将病人转向有能力处理病情的机构和医师”也是全科医生的基本技能之一。

特别是如今大量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病人在经过专科治疗病情稳定后,还需要长期的,可以说是终生的医学照顾,比如药物调整、饮食指导、心理疏导等,由于这些疾病常常合并存在,故擅长治某一疾病的专家也难以完全胜任,而在社区工作的全科医生又恰以“慢性病管理”为专长,此类病情稳定的慢性病病人在社区由全科医生诊治,自然最是相宜。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时还会有头痛、腹胀、疲乏、低热等症状,这些不适可能是因为过于劳累、心情不佳、环境变化等引起,并不一定有明确的病理基础,而且多为一时性的问题。这些“不适”在专科医院检查多数会不得要领,若在社区由全科医生作初步判断后给予相应的处理,多能轻松解决。

所以急症除外,无论大病、小病,甚至不一定是病的不舒服,先在社区由全科医生诊治,必要时由全科医生转诊,仍是方便民众、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的上上之策。如今我国推进“分级诊疗”便是此意,其实在世界各发达国家亦皆是如此做法。

有病先在社区诊所看全科医生,乃是智者之举。

猜你喜欢

小病大病全科
别把胃病当小病!
爱眼有道系列之九 麦粒肿不是小病
大病预防先调湿热
咳嗽感冒,很多小病都吃错药!收藏这张对照表,终生受益!
全科医生培养还需添柴加油
突显独特之美 发挥全科价值
煮饭时加了点它 就能防治5大病
大病医保 重细节保落实
全科专业招生“遇冷”
满足全科化和规范化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