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懂学生思维 提升教师幸福
——读《关注思维的细节——读懂孩子的建议》有感

2016-06-15裘陆勤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小数框架思维

◇裘陆勤

读懂学生思维 提升教师幸福
——读《关注思维的细节——读懂孩子的建议》有感

◇裘陆勤

入职前两年,我曾以为自己遇到了全世界最笨、最难缠的学生,无论我怎么教都教不会,我抱怨着、苦恼着、伤心着。直至2015年暑假我看到了任景业老师的 《关注思维的细节——读懂孩子的建议》一书,我才找到问题的根源:我没有真正读懂学生的思维和情感。

一 读:阅读之旅

当暑假来临之时,我迫不及待地一头扎进书中,开始了阅读之旅。任老师用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现身说法”,从一个个“不合常理的做法”引出小小的“等号”,让我看到儿童世界里理解等号竟然有如此丰富的内涵。

其实不仅等号在各个学段有着不连续的意义,生活与数学、科学与数学以及数学内部也共享了许多符号与词语,存在着“共享异义”现象。儿童由于经验的缺失,不理解在不同情境下的“一词多用”,从而产生了混淆或“误用”。

正是由于儿童思维过程中的各种“不完美”,才更需要老师读懂学生的思维过程,分析学生是把什么作为思维对象的。可是,要研究隐性的思维过程又谈何容易?任老师用浅显易懂的案例巧妙地呈现了思维过程。我们让一件事物成为思维对象是需要过程的:首先要 “进入情境”,不仅是身体入境,更重要的是思维入境;然后“纳入视野”,只有经历思考,才会成为经验;接着“成为注意对象”,把那些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事物有选择性地纳入视野;这时我们开始分析条件,使问题真正“成为思考对象”;继而寻找联系,“进入分析过程”;最后把自己的认识或看法借助语言、文字、图形、实物等形式 “呈现处理结果”。此时,一个基本的思维过程结束了。同时,任老师提供的“画图的作用及思维过程分析”的事例,让我们清晰地看到面对学生画的不同层次的图时,教师应当如何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并提出教学建议。

显然读懂学生,除了触及学生对知识的思维过程,还要读懂他们的情感。书中从身边被打的孩子、被嘲讽的孩子、被压抑的孩子、被遗弃的学生中可见教育即解放,要尊重学生个性,促使其健康、快乐地发展。

既然读懂学生那么重要,我最关心的 “用什么方式读懂学生”在这里找到了答案。读懂学生常用的方法有:思维框架校验法、作品分析法、访谈法、观察法、搁置与还原。其中,思维框架校验法是指利用个人的框架、科学的框架、学生的框架,用一个思维的框架与另一个思维的框架相叠加,通过比较这两种思维途径和框架在解决同一个问题时的不同之处,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看来要真正读懂学生并非易事,不仅要关注课前调研,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思路、课后的反馈。对于搜集来的学生资料,要多角度分析提炼,并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检测。

二 思:反思之旅

读罢此书,我欣喜万分,不仅是读完了这本书,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自己曾经痛苦悲伤的原因。在阅读中我不经意间回想起在自己课堂中学生的错误和书中的描述有着惊人的相似。任老师能步步深入,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分析问题,而我却只是在肤浅地教学,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没能深入探究、反思学生出错的原因。

记得有一次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课上我反复强调了“小数点对齐,不够减时从前一位退一当十”,很多学生列竖式计算 10.27-4.7的答案是6.57。看到他们的答案,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改变学生的想法,让他们按我的思路去想去做;而不是理解、尊重他们的想法,寻找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真正障碍。

虽然我一次次强调小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一次次训练小数退位减法竖式计算方法,但是收效甚微。现在回头想想,我被表面问题蒙蔽了,以为是学生忘记退位了,还曲解了学生的想法,而实际上学生在倒着减:“小数部分 7减0得到7,2减 7倒着减得到5,整数部分10减4得到6。 ”

看来我们读懂学生的关键是触及学生的思维深处,要正确理解学生的想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问题还原,回到学生的解题过程,找到问题的源头,明白学生这样做的真正原因。

三 行:研究之旅

为了给自己的教学生涯带来更多的职业幸福感,我决定开学后尝试关注学生的思维细节,记录学生的思维过程。现在我时常记录着教学中的点滴感悟,有时用音频记录下学生的思维轨迹,有时用照片记录下学生的草稿痕迹,有时用文字记录下学生的观点想法。

我在教学“大于、小于和等于”前,了解到学生对这些知识已经有所接触,但学生到底对大于、小于和等于知识了解多少?掌握到什么程度?我该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带着这些思考,我对全班学生进行了前测和访谈。在谈话中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已经学过大于、小于和等于,知道“大口朝大数,尖嘴朝小数”,个别学生甚至能说出符号名称,但大部分学生对大于和小于容易混淆,不会读所表示的结果。

知道了学生的情况,我把教学重点放在认识和区别大于号、小于号上。在一个班教学时,我和学生一起编了顺口溜“尖角朝右大于号,尖角朝左小于号”。但是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左右经常混淆,说出来的答案就相反了。

看来这样的口诀要求学生首先要分清左右。为了避开“左右”这个知识点,我在另一个班上课时把顺口溜改成“大口朝前大于号,大口朝后小于号”,这样学生就能顺利地表达出结果了。

的确,读懂学生的思维和情感,需要我们教师从平时教学或前测中读懂学生的基础,从表情中读懂学生的需求,从追问中读懂学生的思路,逐渐达到容错、融错、荣错的最高境界,既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又能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

(作者单位:浙江嵊州市逸夫小学)

猜你喜欢

小数框架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小数加减“四不忘”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框架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认识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