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蚕桑资源循环利用的现状与思考

2016-06-15陈阜新

蚕桑通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桑枝蚕桑浙江省

陈阜新

(浙江省种植业管理局,浙江杭州310020)



浙江省蚕桑资源循环利用的现状与思考

陈阜新

(浙江省种植业管理局,浙江杭州310020)

蚕桑是浙江省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该省农业十大主导产业之一。浙江省蚕桑已有4700多年历史,素以“丝绸之府”闻名中外。新中国建立以来,该省蚕茧产量长期名列前茅,蚕桑对该省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茧丝绸工业发展与外贸出口发挥了重要作用。蚕桑生产在提供原料茧的同时,还有十分丰富的资源,具有很好的开发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自本世纪来,浙江省蚕桑资源的循环利用得到了迅猛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1 蚕桑资源循环利用现状

近年来,浙江省蚕桑资源循环利用呈不断上升趋势。据2014年统计,全省蚕桑资源循环利用产值达46234万元,比2000年增加35752万元,增幅441%。其中:桑园套种农作物16444万元,增加13255万元,增幅415%;蚕、桑树资源利用产值29790万元,增加22497万元,增幅308%(见表1)。蚕桑资源循环利用在2000年前由于蚕茧形势尚好,资源利用不够重视;2000年后随着蚕桑比较效益的日益下降,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始逐渐受到重视;到2005年后资源利用的研究和加工企业开始显现,利用的方式也从传统利用向转型性利用发展。在桑地资源利用上,出现了“桑+菌”、“桑+菜”、“桑+禽”等利用模式;在产品开发上,出现了果桑及以桑果为原料的桑果酒和桑果饮料,以桑叶粉为原料的食品和桑叶茶,以桑枝为原料的食用菌,以蚕丝蛋白为原料的丝露等护肤品;在休闲体验游上,有蚕花庙会、蚕乐谷、果桑采摘游等,并呈现了多样化的发展方向。近年来,浙江省充分利用桑叶、桑枝、蚕沙等蚕桑副产物,拓宽延伸产业链,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构建蚕桑多元化发展模式。据统计,2015年浙江全省蚕桑资源循环利用产值达5.6亿元,占蚕桑总产值的30%以上。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在该省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也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1.1形成技术模式,加强普及推广

各级蚕桑业务技术部门,围绕“桑园合理套种”、“桑园立体养殖”、“桑枝培育食用菌”,加强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制订了“桑+菜”技术模式、“桑+菌”技术模式、“桑+禽”技术模式,并作为创新农作物制度列入省重点推广技术模式。各地通过技术培训,建立示范基地,强化技术指导,加以循环利用推广应用。

1.2制定技术规程,实行标准化生产

制定严格的操作规范,实行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如桐乡市为了实行桑枝黑木耳标准化生产,制订了桐乡市地方标准DB330483《桑枝黑木耳生产技术规程》,从品种选择、原料、菌棒制作培养、出耳管理、采收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方面,都制订了详细的技术操作细则,为快速推广桑枝黑木耳提供了技术支撑。

1.3培育现代生产经营主体,提高组织化程度

以“农户+合作社+公司”为主要模式,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规模化经营。如2012年成立的海宁市菌宝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当年入社农户102户,接种食用菌96万袋,消耗干桑枝条1200余吨,净收入100万元以上;2013年接种食用菌253万袋,成为海宁市蚕桑资源循环利用的典范。

表1 浙江省蚕桑资源循环利用情况调查表 单位:万元

1.4实施品牌战略,拓展销售渠道

利用各种渠道加强宣传,提高各类蚕桑综合开发产品的知名度,并积极拓展销售渠道,为农民做好产后服务。如秀洲区在桑园养殖上,充分利用王店“三园鸡”的品牌优势,实施名牌战略,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由于宣传到位、品质优良、服务周到,“桑园鸡”供不应求,占领了嘉兴市场,且成功打入了上海、苏州等市场,并荣获了浙江省名牌农产品、浙江省著名商标、无公害农产品等称号。

2 存在主要问题

浙江省蚕桑资源循环利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循环利用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2.1循环利用的广度与深度不够

循环利用的普及面较小,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以传统的粗加工为主,初级产品价值低廉,没有真正实现蚕桑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受资源、资金、技术等方面原因的制约,生产规模小,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2.2循环利用与蚕桑产业发展的互动性不够

茧丝绸产业农、工、贸一体化程度低下,企业与蚕桑基地、蚕农缺乏互动,利益长期分割,资源循环利用的缺乏有效的辐射力度,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乏力,对整个产业发展贡献力度不大。

2.3循环利用的科技支撑不足

从事蚕桑资源循环利用的科研人员少,人员结构老化,科研经费不足,成果不多,深度开发尤为不够,蚕桑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严重偏低。蚕桑资源循环利用政策扶持亦少,农户或企业自发经营为主,缺乏统一规划,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循环利用新技术推广困难,高新技术不能得到有效应用。

2.4循环利用的总体效益不明显

蚕桑生产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规模经营比重很小。近年来蚕桑产业持续下滑,蚕桑收入在家庭中的占比日益缩小,成为兼业性的家庭副业,其附属产品在家庭收入中的比重更低,因而农户对循环利用的积极性不高。

3 蚕桑资源循环利用的对策建议

蚕桑资源十分丰富,经济增长潜力强劲,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要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以提高综合效益为抓手,促进蚕桑资源循环利用健康、有序发展。

3.1发展蚕桑资源循环利用与茧丝初加工,提高综合效益

蚕桑资源丰富,通过循环利用与蚕丝初加工,挖掘生态功能,延伸产业链,拓展效益空间,大力推广“桑+菌”、“桑+菜”、“桑+禽”三种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的同时,引导蚕农进入蚕茧收烘环节或加工丝棉、蚕丝被;推进果桑、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复合材料等初、深加工,提升产业附加值;发展蚕桑体验、采摘等为主要内容的休闲观光,挖掘桑基鱼塘、蚕俗活动等蚕桑生态与文化功能,提高蚕桑综合经济效益。

3.2壮大经营主体,发展订单农业

重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积极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养蚕大户,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带动作用,带动更多的农民从蚕茧生产及蚕桑综合经营中获得更多的收益。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鼓励企业与家庭农场、蚕桑专业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对套种蔬菜、中药材、桑叶茶、桑果等产品进行订单收购,提高桑园单位效益,保证蚕农利益。

3.3科技创新引进或开发新产品

蚕桑资源循环利用依靠科技力量的支撑,科技含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蚕桑资源循环利用产品的市场价值。近年来蚕丝蛋白开发、家蚕生物源开发、果桑提取花青素、蚕丝提取叶绿素等都有了成功的先例。鼓励科研机构积极开发蚕桑资源循环利用,研发高、精、深科研成果,推广与应用深加工产品。加快科技创新,推动优势资源的整合,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3.4加强蚕桑资源循环利用政策扶持力度

蚕桑资源的高效利用,要发挥市场导向与调节作用,更需要政府的引导、扶持与推动。要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出台鼓励发展政策,引导蚕桑资源循环利用持续、有序发展。设立蚕桑资源综合开发专项资金,整合、安排专项资金,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与农业企业在蚕桑资源循环利用从技术推广、设施设备、项目安排等多个环节予以重点扶持。

猜你喜欢

桑枝蚕桑浙江省
大型桑枝粉碎机推广应用成效显著
桑枝栽培大球盖菇试验示范取得成功
《初心》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桑枝屑香菇种植基料配方的筛选试验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