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江油田侏罗系油层低阻成因及识别技术研究

2016-06-15宁定华罗天相

地下水 2016年1期

王 丹,宁定华,李 伟,罗天相

(1.西安石油大学,陕西 西安 710054;2.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七采油厂地质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200)



环江油田侏罗系油层低阻成因及识别技术研究

王丹1,2,宁定华1,2,李伟2,罗天相2

(1.西安石油大学,陕西 西安 710054;2.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七采油厂地质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200)

[摘要]为解决环江油田侏罗系低阻油层测井解释难度大,油水层判别困难等问题,通过对地质、测井、钻井资料以及岩石微观等方面研究分析了油层低阻成因,研究认为该地区油层低阻主要是受空隙结构差异大、地层水矿化度偏高、束缚水含量高、储层岩石亲水和泥浆侵入五方面原因影响结果,并总结出电阻率-声波时差交汇图版法和视地层水电阻率-自然伽马交层图版法两种油水油识别方法。总结出了两种油水层识别技术:(1)电阻率-声波时差交汇图版法;(2)视地层水电阻率-自然伽马交会图版法。

[关键词]环江油田;侏罗系油藏;低阻成因;油水层识别

1油田概况

1.1地质概况

环江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西南部,横跨西缘逆冲带及天环坳陷两个构造单元,天环向斜轴部以东的东斜坡为一西倾单斜,由西向东构造抬高,前侏罗系古地貌位于姬塬高地西部,南临甘陕古河,区内发育两条分支古河道,形成了高地、河间丘、分支古河的古地貌景观,成为油气的有利指向,发育延6、延7、延8、延9、延10等五套含油层系。

石油勘探始于70年代初期,主要以长81为目的层进行勘探、评价,2004年以来,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入,在三叠系取得突破的同时,也发现多个侏罗系油藏,展示了环江油田侏罗系良好开发前景。截止目前开发侏罗系油藏16个,累计动用含油面积49.6 km2,地质储量2 478×104t。

1.2储层特征

1.2.1沉积特征

晚三叠世末期,延长组顶部遭受侵蚀,形成沟谷纵横的古地貌特征,在此背景上,发育了一套河流~湖沼相煤系地层。本区侏罗系延安组延6~延9层属于三角洲平原相沉积,延10及富县层属于辨状河流相沉积。

1.2.2岩性特征

根据已有矿物鉴定资料,研究区侏罗系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石英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储层砂岩填隙物以高岭石、水云母为主;化学沉积物主要有铁白云石、硅质等。孔隙类型主要有粒间孔、溶蚀孔和自生矿物晶间孔隙等。延10储集层孔隙半径变化较大,一般在20~200 μm,平均92.07 μm ;延9孔径一般在20~100 μm,平均81.6 μm。整体看来研究区延安组以中孔中喉为主。

1.2.3物性特征

环江地区延安组岩性较纯、物性较好,属低-中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平均渗透率为16.3×10-3μm2,平均孔隙度为12.98%,随埋藏深度增加,孔隙度呈现降低趋势。

1.2.4储层渗流物理特征

润湿性实验结果表明,侏罗系油层为亲水油层(表2)。

表1 环江油田侏罗系储层物性数据表

表2 环江油田侏罗系储层润湿性试验结果表

从相对渗透率曲线(图1)上看,侏罗系油藏束缚水饱和度32.8%,等渗点的含水饱和度53.10%、相对渗透率0.17,残余油时含水饱和度71.5%、水相相对渗透率0.43。随着水相饱和度的升高,油相渗透率的下降幅度很快,交叉点后,水相渗透率的上升速度越来越快,油相渗透率下降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图1 环江油田侏罗系油藏相渗曲线图

1.2.5流体性质

延安组储层原油性质较好,具有三低特征,即:低密度、低粘度、低凝固点,地面原油密度为0.82 g/cm3、粘度3.6 Mpa·s、凝固点14.0℃、均不含硫。

地层水性质平均总矿化度为61.47 g/L,均为CaCl2水型(表3)。

1.3油层特征

油层电阻率较低,平均电阻率值9.6 Ω·m,试油出油电阻率最低仅3.5 Ω·m,属典型低阻油藏(表4);油层电阻率测井曲线平直,表现为增阻侵入的特点;底水不发育,含油饱和度低(38%~55%),试油油水同出,油水分异差。

表3 环江油田侏罗系储层地层水分析数据表

表4 侏罗系油层分层系电阻率统计表

2低阻成因分析

2.1孔隙结构差异

随着填隙物含量的增加,胶结指数m值降低,使储层内微小毛细管非常发育,形成发达的束缚水网络,储层导电性增强,电阻率下降,形成低阻油层。

根据区内砂岩填隙物分析表明,侏罗系储层填隙物含量最大可达到15.5%(表5),胶结指数相对较低,易形成低阻油层。

2.2地层水矿化度相对偏高

在高矿化度条件下,地层水溶液中离子的导电性很强,导致了地层水的电阻率偏低,油层电阻率也相对偏低。同时地层水矿化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地层电阻率随着矿化度的增大而减小。

区内地层水分析资料表明,侏罗系油藏地层水水型为CaCl2,矿化度61.47 g/L,属于高矿化度型地层水,导致地层电阻率偏低。并且随着油藏埋深增加,地层水含盐上升,油层电阻率下降。

2.3束缚水含量偏高

电阻率测井响应是反映探测半径内地层束缚水饱和度的高低,束缚水含量高,增强导电能力,导致电阻率偏低,从而地层表现为低电阻率。

根据环江侏罗系油藏相渗曲线计算出束缚水含水饱和度平均为32.8%,含量相对较高,是导致地层电阻率偏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表5 环江地区延安组砂岩填隙物成分及含量分析表

2.4储层岩石具有较强亲水性

当岩石表现为亲水时,表面会残余一层水膜,其导电作用增强,导致电阻率变低。根据储层润湿性分析的结果,侏罗系油层无因次吸水9.96%,无因次吸油为0.0%,具有较强的亲水性,易形成低阻。

2.5泥浆侵入

由于泥浆的电阻率小于原油的电阻率,同时油层的物性越好,造成泥浆径向侵入越深,差异越明显,泥浆的侵入使测深较浅的电测井值较高,同时也远比测深较深的电阻率值高的多。

3识别技术研究

3.1声波时差与电阻率交会图版

油水层判别标准的确定是以试油结果作依据,与地质参数统计而得到。在具体应用中需要结合录井、取心等多种资料以及试油资料加以完善。

1)延6油水层识别标准。以试油结果为依据,结合测井参数得到延6储层油层电阻率值大于10 Ω·m,声波时差值大于228 us/m (图2)。

图2 延6层声波时差与电阻率交会图

2)延7、延8油水层识别标准。以试油结果为依据,结合测井参数得到延7和延8储层油层电阻率值大于7 Ω·m,声波时差值大于227 us/m(图3)。

3)延9、延10油水层识别标准

以试油结果为依据,结合测井参数得到延9和延10储层北部油层电阻率值大于4 Ω·m,声波时差值大于230 us/m;南部油层电阻率值大于6 Ω·m,声波时差值大于227 us/m (图4、图5)。

图3 延7、延8层声波时差与电阻率交会图

图4 北部声波时差与电阻率交会图

图5 南部声波时差与电阻率交会图

实例分析:对罗257东部两口骨架井(虎8-40、虎11-34井)延9层二次改造试油分别获19.2 t、13.2 t纯油,扩大了罗257区东部油藏建产规模,新增钻井15口。

虎8-40井解释依据:电阻率曲线呈山字型,结合AC-Rt图版,声波时差233 μs/m,电阻率6.0 Ω.m,解释为油层。

虎11-34井解释依据:电阻率曲线呈台阶型,结合AC-Rt图版,声波时差230 μs/m,电阻率8.1 Ω.m,解释为油层。

3.2视地层水电阻率与自然伽马交会图版

环江地区为淡水泥浆钻井,地层水性质变化小,使用自然伽马相对值△GR与视地层水电阻率作交会图版来识别油水层,视地层水电阻率Rwa(Rt)体现储层含油性的变化;自然伽马相对值△GR标志着储层岩性的变化,具体见公式(1)和公式(2)。

(1)

Rwa(Rt)=Rt·Φm

(2)

式中:GR-目的层自然伽马测量值,API;GR min-目的层所在沉积旋回内“纯砂岩”的自然伽马测量值,API;GR max-目的层所在沉积旋回内“纯泥岩”的自然伽马测量值,API;Rt-地层电阻率(取值为深电阻率测量值),Ω·m;φ-储层孔隙度(采用声波或者中子-密度交会计算),f;m-孔隙结构胶结指数,取值为2;Rwa(Rt)-通过电阻率和孔隙度计算的视地层水电阻率,Ω·m;

延6油水层识别标准:以试油结果为依据,结合测井参数得到延6储层油层自然伽马相对值小于0.5,视地层电阻率大于0.21 Ω.m(图6a)。

a 延6层

b 延7、延8层

c 延9、延10层

延7、延8油水层识别标准:以试油结果为依据,结合测井参数得到延7、延8层油层自然伽马相对值小于0.48,视地层电阻率大于0.125 Ω.m(图6b)。

延9、延10油水层识别标准:以试油结果为依据,结合测井参数得到延9、延10储层油层自然伽马相对值小于0.4,视地层电阻率大于0.12 Ω·m(图6c)。

实例分析:对评价井罗215井延9层重新认识,计算出ΔGR=0.36,Rwa(Rt)=0.13,二次精细解释为油层,在2 180~2 183 m实施1 m弹爆燃求初产,试油获18.6 t纯油。

4结语

(1)环江油田侏罗系油层特征表现为低阻、低含油饱和度(平均42%),电阻率曲线表现为增阻侵入。

(2)油层低阻成因主要表现在:孔隙结构差异、地层水矿化度相对偏高、束缚水含量偏高、储层岩石亲水、泥浆侵入等方面。与白豹油田侏罗系相比,白豹侏罗系含油饱和度相对较高(平均55%),矿化度低,油层电阻率相对较高。

(3)岩性直接控制着储层的物性和含油性变化,而储层的电性则是岩性、物性和含油性的综合反映。

(4)总结两种油层识别方法:电阻率-声波时差交会图版、视地层水电阻率-自然伽马交会图版。

参考文献

[1]赵俊兴,陈洪德,时志强.古地貌恢复技术方法及其研究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沉积前古地貌研究为例[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1,03:260-266.

[2]郭少斌,孙绍寒.周家湾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恢复及油气富集规律[J].地球科学.2006,03:372-377.

[3]曾文冲.油气藏储集层测井评价技术,石油工业出版社.1991.

[4]杨双定.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低阻油层测井技术,石油地图出版社.2003.

[收稿日期]2015-12-28

[作者简介]王丹(1989-),男,湖北荆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攻方向:低渗透油藏开发地质研究。

[中图分类号]TE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184(2015)01-01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