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贷款创历史新高背后存隐忧

2016-06-13余丰慧

大众理财顾问 2016年3期
关键词:发放贷款长期贷款财政性

余丰慧

超负荷发放贷款的结构期限错配风险隐患已经显现。必须关注1月贷款创新高背后的隐忧,这种集中突击性放贷的做法不可取。

央行公布数据显示,1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96.46万亿元,同比增长15.3%,增速分别比2015年12月末和2015年同期高1.0个和1.4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51万亿元,同比多增1.04万亿元。

今年1月贷款增加额是2015年同期的171%,创历史新高。2009年金融危机救市时,单月信贷最高投放量是当年3月的1.89万亿元,而当年1月为1.62万亿元,远低于今年1月的2.51万亿元。同时,1月M2增速上升到14%,创18个月新高;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42万亿元,分别比2015年12月月和2015年同期多1.61万亿元和1.37万亿元。从这三大数据已可窥出1月货币信贷大放水之迅猛。

1月贷款创出历史新高,首要因素是货币政策指导思想。适时、适度、灵活的货币政策基调,决定了大放水的操作行为,而信贷又是货币政策实施的主渠道,M2、贷款和社会融资创出新高就顺理成章、预料之中了。

春节因素也不排除。历年春节期间,为了保支付,保证现金供应,保流动性充足,都是央行货币投放的密集期,也是贷款发放的集中期。

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年初是商业银行贷款投放力度最大的时候,早投放早收益是银行的主导思想。除此之外,就是2015年年底挤压的项目贷款在1月集中投放。

不过,原因再多,1月创出历史罕见新高都是不正常的,况且大部分因素都是历年共性的。从1月投放的2.51万亿元的结构看,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1.94万亿元,说明77%的贷款都投向了企业。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522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06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占总贷款投放比例42%,说明大型企业仍是贷款的主要投向,而大型商业银行又是投放的主要银行,也折射出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从贷款结构分析,大型企业的中长期贷款是1月贷款创出新高的最大受益者。但目前这些企业并不缺乏资金,对贷款需求也不强烈,银行一厢情愿大放贷款,能否真正成为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值得怀疑。这些资金如果被挪用到股市、高息借贷或返回到金融体系里倒腾牟利,结果必将是吹大金融泡沫,后患无穷。

另外,1月贷款创新高背后隐现的期限结构错配风险也不容忽视。1月存款增加2.04万亿元,贷款增加超过存款,资金运用超过资金来源(向央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借款除外)。1月中长期贷款高达1.06万亿元,占总贷款投放比例42%。而1月居民储蓄存款增加8894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7059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5119亿元。可用于贷款的稳定资金的居民储蓄与贷款总量以及中长期贷款严重不对称。严格地说,企业存款、财政性存款及拆借和央行借款都适用于流动性运用,而不适宜发放贷款。

猜你喜欢

发放贷款长期贷款财政性
商业银行资金清算账户成为人民银行财政性资金监管盲区需引起关注
基于ArcGIS9.0-GeoDa059i的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空间差异性分析——以2008-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为例
基于ArcGIS9.0-GeoDa059i的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空间差异性分析
——以2008-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为例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信贷投向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