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揭开课堂“流行语”迷人的面纱

2016-06-12蒋丹萍

关键词:多角度流行语

蒋丹萍

“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啊!于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最开始的教学大多数是学习和模仿得来,到处听课学习,一些出自名师之口的“课堂流行语”也当作是必修语言,什么“美美地读”“字正腔圆”“把感情送进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等等,刚开始觉得“哦,原来语文课要这样上啊”。后来听的次数多了,就感到很纳闷,这些课堂语言正确吗?

一、流行背后的盲目

为什么这些课堂语言这么流行?为什么连原本一些不规范、不正确、不恰当的课堂语言也流行起来?

首先,从客观方面来看,人们往往习惯用耳朵听,不习惯用自己的大脑思考。人家都用、都说,人云亦云,不管它正确、恰当与否。而创造这样的课堂语言的人,可能想体现个人的语言风格,只是想有点标新立异。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青年教师学习的误区。向名师学习,甚至崇拜名师,这无可厚非,但是我们应该反思到底要向名师学习什么,不要画虎不成反类犬,上演“东施效颦”的笑话。盲目崇拜名师是不可靠的,甚至会失去了自我。我们在学习名师课堂是,要多进行分析、思考,哪些是可学的,有意义的,哪些是她的纯个人的语言“风格”,如果把她纯个人的语言“风格”学过来,就有点“四不像”,不伦不类了。

二、热闹背后的问题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常见问题

在教学《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时,让孩子读完“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我们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这个我们办得到,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比维持我们自己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只有为别人花费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一心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这一段话,教师常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段话你读懂了吗?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教师话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生1:我读懂了我们要为社会做贡献。

生2:我们要帮助别人。

生3:一心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

……

同学们纷纷积极举手,场面也是比较热烈的。教师或肯定,或蜻蜓点水式评价,不深究,听之任之。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仅仅就这段话里讲的挑出来读读罢了,或者更进一步的,是把里面的一些词换掉而已。孩子们是否真的理解了呢?

课堂反思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常常让学生谈感受、谈理解、谈启发,而效果常常不尽如人意。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引导及在情感体验上体现“拨云见日”的功力,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内容空洞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学生也往往只会脱离课文、脱离实际大谈空道理,下一环节的教学几乎又是从“零起点”开始,最后导致学生既没有入情,也没有入境,更谈不上入理。

三、架起感悟的桥梁

课堂教学是极具个性化的艺术,别人用得好的,不一定就是自己也能用的。教学不崇尚流行,教学也没有时尚,教学反对浅薄,摒弃浮躁。教学追求的是适合,特别的你适合特别的学生,教学崇尚的是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崇尚的是真实和真诚,崇尚的是深厚的积淀。在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在学生的头脑中架起语言文字和切身感受之间的桥梁,使学生进入情境,真正有所感悟。一般来说,先让学生抓住重点、关键词句来理解,然后联系生活、联系实际提升认识,这样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理解,相信学生会体悟深刻。

解疑策略

以《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教学为例,教师在让学生读完后,提出问题:“这段话你读懂了吗?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教师话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生1:我读懂了我们要为社会做贡献。

生2:我们要帮助别人。

师:读了这段话,你想到了谁?

生1:我想到了海伦·凯勒,虽然她是残疾人,但是她还很关心残疾人事业,为很多残疾人提供了帮助,做出了许多贡献。

生2:我想到了钱学森爷爷,他为了我们国家科学的发展,不顾远涉重洋的辛苦,不顾高薪的诱惑,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生3:我想到了邓小平爷爷……

师:乐于助人、甘于奉献,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他人,他们真伟大啊!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吗?

生4:我想到了我们身边的普通人,环卫工人们每天起早贪黑,为了让环境更加美好,不怕苦、不怕累,有时还冒着生命危险。

生5:我想到了老师、医生……

……

师:是啊,巴金用了一生的时间、一生的经历只为了给别人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他写下的每句话,都是在告诉我们只有奉献,才是生命的真蒂。

学生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联系了学过的一些人物事件、联系了自己的生活实际,不仅真正理解了文字,理解了文字背后包含的深刻道理,而且学到了理解文章的好方法。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答案是“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学习生活。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的确,“你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诸如此类的教学引导曾经是多少课堂的流行语,如果我们只关注“流行语”,就会忽视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忽视对课文的整体感悟,忽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语文教学的智慧在于揭开“流行语”的面沙,看清语文教学最单纯的部分,让感知回归课堂,让生活回归课堂,从而更好地更深地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猜你喜欢

多角度流行语
多角度描写,让人物“活”起来
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这些年我们听过的流行语
对一道习题的多角度思考与拓展
排行榜
让流行“流形”,让经典“永恒”
那些“刷屏”的2016流行语,你会用古文说吗
高级黑
一道圆锥曲线问题的多角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