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洋地名”泛滥与文化不自信

2016-06-08杜浩

华人时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文化

杜浩

“你说哪条路我都知道,但‘挪威森林小区我可没听说过。”乘客张璇说完目的地,出租车司机就一通抱怨:“你说好好的小区,干吗非得起个洋名?怪里怪气,找起来也麻烦,根本不知道在哪儿!”来回绕了两圈,张璇看附近楼房比较眼熟,就赶紧下了车,却发现是其他小区,“建筑风格差不多,又是洋名字,傻傻分不清。”她好不容易找到正在执勤的小区保安,在保安的指引下,总算找到了目的地。

这是张璇所在的西南某省会城市,不管是商业小区还是购物中心,“洋名”占的比例可不低。部分公交车站也以附近小区或者商场命名,从而出现“洋地名”的现象。

这并不是这座城市的独特现象。创意英国、香榭丽舍、金色维也纳、阿拉丁花园、玛雅生活馆、波西米亚花园、地中海、名古屋、戛纳风情街、泰晤士小镇……当前,在中国的许多城市许多地方,充斥着这样的“洋地名”;在新建的城市建筑、城市街道以及居民小区、公共空间等的命名上,存在着“大、洋、怪、重”的现象。

有网友在媒体上留言说,“我上午开车出去逛了一圈,路过了美洲花园、维多利亚小镇、戛纳湾、温哥华广场、罗马假日、诺丁山、普罗旺斯、巴黎春天,你猜我在哪个城市?”

这不禁让人想起冯小刚在文化宣传片《院子里的中国》开机仪式上的发言。他如此“炮轰开发商没文化”:“中国许多城市的许多小区、建筑,都取了个外国名字,叫什么加州水岸、纳帕、普罗旺斯、格拉斯,简直匪夷所思。反映出来的是文化上的不自信,我们无法想象美国、英国、法国有一个叫苏州或通州的项目。”

总之,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设中,以“洋名”为美,唯“西方文化”是从,这种文化仿造、复制正在成为一种风气,正在变成一种集体无意识。

早在1996年实施的《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就曾提出明确规范,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中国的地名、居民区、楼群、建筑物等;前不久,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暨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会议,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在会上表示:要重点清理整治居民区、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并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地名是基本的社会公共信息,也是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在国家治理、文化传承、国防建设和国际交往等方面广泛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的城市存在大量‘曼哈顿、‘威尼斯等洋地名,这些不规范地名的存在,不仅给群众出行带来不便,也丢掉了乡愁记忆。”

“洋地名”的流行泛滥,实质是照葫芦画瓢式地仿制西方文化。这既未看到文化地理的差异,也未顾及我们自己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更没有考虑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忽略了起关键作用的民族建筑个性和风格的要求。这种毫无创造性地仿造复制,不仅是文化意识上的“崇洋媚外”,也是文化创造上的“山寨思维”,其必然造成与传统的“断裂”,文化乡愁的缺失。

“洋地名”的流行泛滥,也反映了命名者的文化贫困和文化不自信。其实,中华大地有深远的历史渊源,有博大深厚的文化资源和传统积淀,一些名城、名镇、名街、名楼承载着我们的历史情感、生命认同、共同记忆、精神归属……这些地方因其地其名而声名远播、闻名中外,又岂是什么“洋名”可比?如果在城市建设中尤其是城市文化建设中,缘木求鱼、本末倒置,一味追求“洋名”,最终会使城市文化堕入粗浅、轻薄、空洞、可笑、庸俗的泥淖。

因此,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我们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心智、创意和努力,通过地名这一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去诠释中华文化精神、中国美学、中国风、中式风格,去表达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和精神认同,去树立我们的国家形象和民族风貌,去影响世界。(责编 张圣荣)

猜你喜欢

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