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德国历史的发展进程简析德国的现代化

2016-06-06倪凝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普鲁士德意志德国

倪凝

一、德国的起源

德意志民族国家起源于公元919年萨克森王朝的建立,正式建于公元962年——奥托一世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当谈到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也将会无可避免地谈到普鲁士。普鲁士在12世纪时遭到条顿骑士团的入侵,在16世纪时已基本完成了德意志化。从那时起,普鲁士人就已等同于德意志人。1525年,普鲁士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新教国家——普鲁士公国。一个世纪后,也就是1618年,并入勃兰登堡公国,组成勃兰登堡—普鲁士。1701年,成立普鲁士王国,于1815年加入德意志邦联成员国,1867年加入北德意志邦联成员国,直至1871年领导并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成为德意志帝国中的一员。

二、德国的“军国主义”传统

军国主义的大致含义是,军队参与行政管理。普鲁士一向具有军队参与行政管理的传统,它的崛起也正是依靠战争。在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在位期间,普鲁士于1717年开始普及义务教育,是历史上第一个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同时,它也是欧洲第一个建立常备军制的国家。

随着普鲁士历史的发展,长久以来便形成了普鲁士精神——尊重权威,执著于责任和艰苦的工作以及根深蒂固的良好秩序感。①“普鲁士人传授给年轻的德国人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德国人首先意味着一个勇敢和忠诚的战士”。②法国革命家米拉波曾说,“其他国家是一个国家拥有一支军队,而普鲁士却是一支军队拥有一个国家。”③

三、德国的现代化之路

1871年,由普鲁士领导各邦国完成统一。众所周知,现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然而,它又不仅仅是工业化,它涉及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导致相应的后果。

德国在统一之后迅速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化的发展速度相对迅速。同样,也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当时的德国为解决这种困境,建立起了社会保障制度。它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国家。这是它现代化发展历程中光辉的一面。然而,就现代化所涵盖的各个方面来看,当时的德国仅仅只是完成了部分现代化。事实上,在政治以及思想层面,德国的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取得太大的突破。在政治方面,当时的德国依然是保守的君主制,国王的权力很大,民众的思想也大都是保守的,谁也没有意愿去改变当时的政治环境。

德国在统一后跻身于欧洲大国之列,但是,它并没有像当时的英国、法国、荷兰那样,开启所谓的政治现代化道路,它自身的保守观念阻碍这一理念的发展,同样,也阻碍了它的民主进程。正如伊格尔斯所说,“它长久以来的历史理论未能使自己适应多变的社会思想状况,从民众的思想来看,君主制依然是最稳固的”。④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君主制的特点即,“人民的意志,君主的意志,国家的公共力量和政府的个别力量,就全都响应着同一个动力,机器的全部力量就都握在同一只手里,一切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人们不可能想象有任何一种别的体制能够以更少的努力而产生更大的作用。”⑤

德国现代化的到来为其带去了经济强盛,然而,它在政治、文化、生活领域内并没有与经济腾飞取得同步。从现代化的宏观角度来看,德国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进入20世纪后,欧洲整体的不均衡与非理性的状态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正是整个19世纪欧洲现代化畸形发展的反馈。战争的结束直接导致了德意志帝国的崩溃。

君主制随着帝国的崩溃也悄然瓦解了。留下的是德意志后来所经历的一系列的危机。魏玛共和民主制正是在这种危机之下诞生的。政治现代化的脚步终于到来了,遗憾的是,当时的民众从心理上无法接受这一剧变。德国传统的威权结构以及讲究服从的军事观与其现代化的政治民主显得格格不入。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的国际制裁,经济现代化的脚步被迫停滞。这引起了德国社会相当严重的危机,更进一步激化了当时的魏玛政府始终无法解决的矛盾。可以看出,从德意志帝国建立以来,经济现代化与政治现代化的道路始终无法获得同步发展。随着国内经济的崩溃和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德国开始向极权主义呼救,正如伯特兰·罗素在《权力论》中所说,“在君主世袭制已被废除的地方,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时期,通常会接着出现某种其他形式的个人统治,如希腊的僭主政治,罗马的帝国,英国的克伦威尔,法国的拿破仑,俄国的斯大林以及德国的希特勒。”⑥

纳粹党的上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德国又一次为战争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纳粹时代的德国,经济实力在威权主义之下恢复强盛,但是政治的脚步却又回到了帝国时代。经济现代化与政治现代化再一次失衡发展。战争的结束再次导致了德国的失败。至此,俾斯麦式的国家彻彻底底地终结了。德国的部分传统文化被摧毁,普鲁士消失了,德国被一分为二,随后开始经历十分深刻的社会转型。在当时,新的国际形势使德国不能再扮演一个大国的形象。联邦德国在战后的头二十年里,民主和保守倾向的历史学家出于新的现实状况而不得不将德国的政治利益与西方国家的利益等同起来。因此,德国与西方在意识形态上的一分为二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政治基础。同样,联邦德国内产生的对过去的幻灭,战后的繁荣 ,消费导向社会的出现以及议会制的巩固,所有的一切都促进了一种与现代化社会的现实精神的同步。从这时起,经济现代化与政治现代化终于取得了同步发展,随之而来的文化现代化与生活現代化又巩固了德国在战后取得经济腾飞的成果。

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使德国再次实现统一。德国在大约一个半世纪内经历了现代化失衡发展带去的消极影响后终于步入正轨。现代化不仅为德国带去了深刻的社会转型,也最终带去了各个方面的平衡发展,使得今天的德国依然处于欧洲之巅。

注解:

① 克劳斯·费舍尔:《纳粹德国:一部新的历史》,余江涛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

② 克劳斯·费舍尔:《纳粹德国:一部新的历史》,余江涛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

③ 江建国:《希特勒不要普鲁士——普鲁士三百周年随感之四》,《人民日报》,2003年1月24日第十五版。

④ 格奥尔格·伊格尔斯:《德国的历史观》,彭刚,顾杭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

⑤ 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⑥ 伯特兰·罗素:《权力论》,吴友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猜你喜欢

普鲁士德意志德国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普鲁士18世纪对华贸易银币初探
开始敲门
普鲁士军事改革家沙恩霍斯特
19世纪中期普鲁士的军事改革
19世纪初普鲁士的军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