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始儒家劝学思想的初创与发展

2016-06-06仝筱菲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人性论荀子论语

摘要:本文以《论语》、《荀子》为例研究原始儒家劝学思想的发展。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简述儒家劝学思想的产生;第二部分分别从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教师的重要性等方面论述《论语》和《荀子》的劝学观;第三部分主要探讨劝学观背后的人性论,并得出孔子和荀子的劝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关键词:《论语》;《荀子》;原始儒家;劝学思想;人性论

1.原始儒家劝学思想的产生

原始儒家的劝学思想孕育于西周礼崩乐坏的时代,春秋战国风起云涌,表现在思想文化领域即为从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转变。“根据《周礼》记载,学校的教师是国家官吏,前来学习受教育的对象仅限于贵族子弟。……它造就了一批符合统治需要的文武兼备的人才,对捍卫西周的宗法等级制度以及巩固政权结构都有重要意义,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了历史的发展。”①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权利下移,周天子日益式微而诸侯国日渐强大,这促进了思想文化的解禁与传播,使得新兴的士人阶层和平民百姓有机会接受教育。

2.原始儒家的劝学思想

学习的目的在于明德成圣。“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②是学习的宗旨,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下学而上达的圣人境界。孔子提倡学以致用,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良好对接。《荀子》中有关学习目的的叙述散布在《劝学》、《荣辱》、《性恶》、《大略》、《宥坐》中,其中“尧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为,待尽而后备者也”③最能体现明德成圣的思想。

学习内容注重广泛与专精并重。有关学习的内容,《论语》有明确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④提倡博学广识,“文”位列四教之首。《荀子》中有关学习内容的论述以《劝学》中叙述的最为详尽,如“《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⑤

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度。关于好学的态度,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勤奋有恒。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⑥《劝学》以类比强调专一的重要性,“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⑦二是好学乐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⑧理解真理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以它为快乐,乐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三是见贤思齐。做学问不但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⑨还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⑩《修身》中同样劝导人们要见贤思齐,“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B11

《论语》和《荀子》所涉及的学习方法如下:一是学思兼顾。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B12《劝学》劝导人们要知行合一,“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B13二是温故知新。学习需巩固、记忆分阶段,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B14《解蔽》也有相关论述并突出了正迁移的促进作用和负迁移的抑制作用,“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B15三是学无常师。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B16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懂得道理有先后,各自有专业和擅长。其四是博约结合。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B17博和约是学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广博是专精的基础,专精是广博的升华。

教学之道的关键在于唤醒学生的灵魂。“广义上,先秦儒家主张在人际交往中,同行相处的人都可以为师,…… 狭义上,师就是以其言行来给人们做表率并且自己也安心这样做的人”B18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都是孔子提出并亲身实践的教学方法。荀子同样重视教师的作用,在《修身》、《荣辱》、《致士》、《性恶》、《大略》等篇目中均有提及。

3.从《论语》到《荀子》——劝学观的差异

《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性朴论,《荀子》反映了荀子的性恶论。“孔子的话‘性相近,习相远早就显示了性朴论的倾向。”B19孔子认为人性本是一张白纸,“朴”并无好坏之分,但它含有是非善恶的倾向,于是就需要通过后天教育来循循善诱,教导人们通过求知修身进而成为风度翩翩的君子。“比较起孔子的学习思想而言,荀子的学习思想对于人的学习活动过程,进行了更加丰富而生动的描述,这是荀子发展孔子思想的表现之一。”B20荀子基于性恶论的劝学观始终强调人们后天学习的必要性,并且强调后天环境与教师教导的重要性。人性本恶,必须通过后天教化引导才能实现遵礼守法,天下才会安定太平。孔子毕生追求“仁”和“礼”,而荀子正是在“礼”的方面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的。

结 语

先秦儒家的劝学思想发端于孔子,而集大成于荀子,无论在《论语》还是《荀子》中都着重强调了学习的各个方面,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儒家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明德成圣,通过后天不断修炼达到翩翩君子的高度;在学习内容方面,除了广泛涉猎之外一定要有所专精,因为每个人的精力有限,唯有术业专攻才可能实现在某一领域的突破;在学习态度方面要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并以积极乐学来实现学以致用;在学习方法方面,可以尝试多样且高效的学习方法,如学思结合、温故知新、以师为尊、博约结合等;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是有了教师的传授,学生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得更多知识技能。孔子毕生追求“仁”和“礼”,而荀子正是在“礼”的方面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的。

注解:

①王云云.先秦儒家学习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8,第6页.

②④⑥⑧⑨⑩B12B14B16B17张燕婴译注.论语[M].北京:中華书局,2007,第2,96,70,79,95,49,18,17,299,82页.

③⑤⑦B11B13B15荀况原著,周先进编注.荀子全本注释[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第57,26,24,31,26,330,37,57,359页.

B18李丽丽,王凌皓.论先秦儒家的师生友朋思想[J].教育评论,2011,(8),第98页.

B19周炽成.儒家性朴论:以孔子、荀子、董仲舒为中心[J].社会科学,2006,(10),第122页.

B20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文化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152页.

作者简介:仝筱菲,女,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人性论荀子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自然之性”与“性命之常”——王弼人性论的二重向度
如何读懂《论语》?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和谐
奥古斯丁和尼布尔的人性论比较
半部《论语》治天下
先秦诸子的人性论与德教的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