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瓦罕走廊地理环境与地缘政治格局

2016-06-06张长军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走廊阿富汗

张长军

瓦罕走廊是位于阿富汗东北部巴达赫尚省至中国新疆境内呈东西走向的狭长地带。它西起阿姆河上游的喷赤河大拐弯处,东到中国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公主堡附近,总长约400公里,其中在我国境内近100公里,其余300公里在阿富汗境内。瓦罕走廊作为沟通东西文明的重要通道,历史上曾经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亦称“葱岭古道”。本文研究的内容为瓦罕走廊阿富汗段,国际上也称“阿富汗走廊”。

一、瓦罕走廊地理环境

瓦罕走廊地势险峻。瓦罕走廊被牢牢夹在帕米尔高原与高耸险峻的兴都库什山之间,地势南高北低,东陡西缓。发源于小帕米尔系列冰山的瓦罕河,以及发源于萨雷库里湖的帕米尔河,分别从南北两侧至东向西流,在瓦罕走廊中部卡拉潘贾附近交汇成喷赤河,继续向西流出瓦罕走廊。传统意义上的瓦罕走廊通道,就是指沿瓦罕河谷和喷赤河谷而行的一条川谷通道。从走廊最西端的伊什卡希姆上溯到中部的卡拉潘贾,大约100公里的距离内,海拔从2500米逐渐上升到2800米左右,总体变化不大。从卡拉潘贾向东,地势陡然变的高而陡峻,到兰加尔附近,海拔升高到4000米以上,两侧的山峰则多在6000至7000米之间。中阿边界线上的瓦罕吉尔山口,海拔4923米,一年之中有数月大雪封关,不可通行。瓦罕走廊东西狭长,南北最宽处约75公里,最窄处仅15公里。内部只有一段通车的道路。这条路从伊什卡希姆向东一直延伸到萨哈德,长度约180公里,其中有些路段需涉水,或需通过狭窄的木桥或石桥,路况较差。其它路段则是由人、马踩踏而成的山间小道,多沿悬崖峭壁而行,极为凶险。博扎伊贡巴兹至中阿边界之间,走廊地势稍为开阔,夏季水草亦相当丰盛,常常有吉尔吉斯牧民来此放牧。

瓦罕走廊人烟稀少。瓦罕走廊的所有居民大约有10000人,其中90%为塔吉克人,他们生活在瓦罕走廊的中、西部,这里海拔相对较低,有一些适合耕种的河谷平原,伊什卡希姆、汗杜德、卡拉潘贾、萨哈德是该地区较大的几个居民地。其中伊什卡希姆是进入瓦罕走廊的西部门户,有公路通往阿塔边界,边界附近有当地闻名的国际贸易市场。卡拉潘贾历史上曾是一处重要的驿站,古丝路时代的远行客在这里下马,改骑牦牛穿越帕米尔高原去中国。瓦罕走廊的塔吉克人全部都是伊斯兰教什叶派信徒。他们的民居像一个四方盒子,用石头和泥砌成,天花板是木质的,太阳光从屋顶的天窗照进来,如同一道圣光。男人穿着手织的长袍和羊皮外衣,承担所有的田间工作。妇女们穿的是白色棉布的上衣,头上用一条平叠的棉布围着,主要在家从事室内活动。他们遵从父权制,部族观念很强,一切违法事件都由村里的长老宣判处分。人数较少的吉尔吉斯人居住在瓦罕走廊东部海拔4000~5000米的帕米尔高原上,他们的相貌具有蒙古人的特征,在中国他们被称为柯尔克孜人,主要聚在兰加尔、博扎伊贡巴兹等地,过着半游牧的生活,一年中迁徙4次,追寻着日头和水源在帕米尔的各处草场间游走,住所是圆顶帐篷,但冬日里会住进木屋。吉尔吉斯族的女人们无一例外地穿着大红衣衫,少女戴红头巾,妇女戴白头巾。高寒气候下这里的女性生存率很低,身价也水涨船高,大部分女性13岁就已经许配给人家。吉尔吉斯人属于伊斯兰教逊尼派信徒,与塔吉克人没有太多融合,几乎从不通婚,但相处比较融洽。

瓦罕走廊经济落后。瓦罕走廊大部分地区都是光秃秃的山地,耕地主要集中在河流两岸。虽然田地靠着河,但没有电,没有现代化设施,一切农作物都靠人工灌溉。当地最重要的谷物是裸麦、小麦、大豆和豌豆,有些地方种植苜蓿和棉花。瓦罕走廊最主要木材是白杨。杏树是最重要的果木,一到8月这些树上就结满了果子,它们一部分摘下后就被吃掉,一部分被晒干后作为冬季的干粮。此外还有一些白桑树,桑果晒干后可以磨成粉,用来代替糖。南部的山麓地带零星分布着一些高山牧场,雪化之后,相当茂盛的草和花同时怒放,一直维持到7月。当地人就利用这一段时间把牛羊赶上山去。山羊是主要的家畜,奶制品在食物中占有重要地位。瓦罕走廊是阿富汗最為贫穷的地区,大部分居民有着吸食鸦片的习惯,他们生活贫困,面临着缺乏粮食、医疗和教育等一系列问题。

二、瓦罕走廊地缘政治格局

大国围绕阿富汗的争夺,不断塑造着瓦罕走廊这一特殊地域的政治格局。瓦罕走廊曾经归清政府管辖。19世纪末,英俄两大帝国在阿富汗展开“大博弈”,并最终抛开清政府划定了两国在帕米尔的势力界线,将瓦罕走廊作为 “战略缓冲区”,归属阿富汗王国。“大博弈”同时还在瓦罕走廊周边制造了“杜兰线”这样的矛盾症结,衍生出“普什图尼斯坦”、“恐怖主义安全天堂”等直接危及地区和世界和平的重大政治难题。1979年,苏联塔吉克士兵侵入瓦罕走廊,当地的柯尔克孜人惨遭杀戮和驱逐。苏军在瓦罕走廊铺设路面,安装通讯系统,建造停机场,修建军火库,使瓦罕走廊从人口分布到基础设施都打下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烙印。如今,瓦罕走廊地缘政治已经重新洗牌,作为阿富汗领土的一部分,瓦罕走廊北依塔吉克斯坦,南傍巴基斯坦及巴控克什米尔地区,东面与中国接壤,成为南北较窄、东西狭长的“鸡鸣四国”之地。

阿富汗是一个“破碎”的国家,对瓦罕走廊无力管控。现今的阿富汗部族割据,军阀林立,政府腐败严重,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贫困,再加上毒品泛滥,枪支失控,塔利班大有卷土重来之势,致使整个阿富汗动荡不安,社会呈碎片化状态。新政府的控制力无法达到偏远的瓦罕走廊地区,瓦罕走廊一直在当地部族武装的控制下,基本处于无驻军、无政府、无法律、社会与国家两相分离的状态。

巴基斯坦是一个“内外交困”的国家,对瓦罕走廊无心涉足。因为与印度交恶,巴基斯坦渴望一个对巴友好的阿富汗政权,以确保自己的“战略纵深”,但巴阿之间却因为“杜兰线”及普什图人问题始终矛盾重重。同时,国际社会对巴基斯坦的反恐态度和效率存在质疑,而巴塔又在国内越来越频繁地制造恐怖活动。在此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尽管兴都库什山脉的山口可能成为恐怖分子由瓦罕走廊潜入潜出的通道,巴基斯坦政府却始终无心顾及。

塔吉克斯坦是一个贫穷的国家,对瓦罕走廊影响力有限。塔吉克斯坦居高临下,与瓦罕走廊隔河相望,沿边界线一侧有公路,界河上有桥梁,占据了对瓦罕走廊的地理优势。当年苏军的坦克很轻易地就涌进瓦罕走廊。塔吉克斯坦内战期间,反对派亦选择跨过界河在阿富汗建立流亡政府。但也正因为历史上边界两侧多处于对立状态,导致阿塔边界向来管控严格,两地人民交流困难。更主要的,塔吉克斯坦自独立后就政局不稳,社会动荡,经济陷入全面危机,如今仍是中亚五国中最贫穷的国家,对瓦罕走廊的影响力注定有限。

瓦罕走廊贫瘠荒凉,许多年来遗世独立,宛若一处人间密境。但也正因为周边国家对瓦罕走廊缺乏影响力,各种势力才得以乘机渗透,致使瓦罕走廊暗流涌动,已经成为当代地缘政治敏感区。

首先是恐怖组织加紧渗透,瓦罕走廊地缘安全环境逐渐恶化。瓦罕走廊地理位置特殊、生存条件艰苦、管控防范薄弱,已成为阿富汗塔利班等武装势力盘踞做窝的理想营地和内潜外逃的最佳通道。恐怖主义不断渗透,恐怖活动越加频繁,阿政府军在与塔利班交战中不占优势,瓦罕走廊已经变的越来越危险。

其次是域外势力乘机介入,瓦罕走廊地缘政治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美军选择“不完全”退出阿富汗,并试图在瓦罕走廊地区加强军事存在。一些“非政府组织”也纷纷向瓦罕走廊提供医疗、教育、野生动物保护等援助,虽然一时看不出其政治倾向,但不排除在影响力不断扩大的情势下或受他国势力利用。

三、瓦罕走廊对我国的地缘价值

瓦罕走廊是中国周边地缘环境的重要一环,其对我国的地缘价值,也随着瓦罕走廊地缘态势的历史演变而悄然发生着变化。

(一)瓦罕走廊作为经济、文化通道的作用已经弱化。瓦罕走廊是连接塔里木盆地和阿姆河盆地之间的最短路径,中国和西亚之间交往的天然廊道,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然选择。进入海权时代以后,“丝绸之路”逐渐没落,瓦罕走廊慢慢沉寂。如今,中国向西开放的路线已经有了更多的选择。新疆已经开通了15个陆上口岸,2个航空口岸,“新亚欧大陆桥”铁路线从中国的东海岸一直连接到欧洲大陆的最西端,共同构成了陆空一体的国际交通运输网络。紧靠瓦罕走廊的红其拉甫口岸和卡拉苏口岸,分别可通过巴基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连接阿富汗,已经完全取代了瓦罕走廊经济、文化通道的职能。瓦罕走廊凶险的地理条件和地缘环境注定了其不是中国21世纪“丝绸之路经济带”互联互通线路的必选项。

(二)瓦罕走廊作为国际联合反恐通道的作用日趋突出。阿富汗战争期间,以“基地”组织为代表的国际恐怖势力被迫向东转移,并最终滞留于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交界地带。当前,国际社会对“伊斯兰国”的打击也让越来越多的恐怖分子向阿巴地区聚集,形成了以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为中心的“大呼罗珊”恐怖主义辐射区。其中,游走于中亚和中国新疆的“东突”势力,对我国西北边陲和国家安全威胁最大,多年来就藏匿在巴阿境内。塔吉克斯坦也是“三股势力”比较活跃的地区。美军撤离阿富汗以后,恐怖组织彼此联动,活动加强,并逐渐向瓦罕走廊渗透。恐怖分子一旦掌控了瓦罕走廊,“三股势力”将在地理上连成一片,对我国西北的安全威胁会进一步增大。而如果国际反恐力量控制了瓦罕走廊,则可以四面出击,在瓦罕走廊周边形成非常有利的反恐态势。因此,瓦罕走廊对中国而言依旧非常重要,掌控了瓦罕走廊,也就掌控了我国西北方向联会反恐阵地的主动权。随着中阿巴塔四国在安全事务合作上越来越深入,瓦罕走廊将在国际联合反恐战线上展示重要地位。

四、意见建议

出于安全考虑,我在1963年中阿边界划定之后就封闭了瓦罕走廊。近些年,关于是否开放瓦罕走廊的讨论常见于网络报端。但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开放瓦罕走廊时机尚不成熟,投资建设瓦罕走廊实现中阿互联互通的想法也不太现实。我应立足现实需要,多渠道、全方位做好瓦罕走廊及周边地区的稳定工作,为“一带一路”戰略实施保驾护航。一是要加强走廊我侧的边防建设,立足于防做好边境管控。只有不断提高边防管控的质量和效率,才能不断适应边界另一侧的形势变化。二要加强与阿、巴、塔三国的反恐合作,共同治理周边安全。联合反恐符合瓦罕走廊周边四国的利益,四国应建立双边和多边联合反恐机制,确保瓦罕走廊周边稳定。三要发挥中巴经济走廊的示范效应,促进瓦罕走廊及周边地区和平发展。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将使中巴落后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状况逐步得到改善,对周边地区未来发展具有很好的“样板”和“示范”作用,必将促进瓦罕走廊地区的和平发展。四要积极参与阿富汗重建,防止瓦罕走廊被敌对势力借力。中国应在阿富汗重建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阿政府逐步恢复对瓦罕走廊的管理和控制,尽可能防止瓦罕走廊转向对我不利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张文木:丝绸之路与中国西域安全,《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第3期。

[2]富育红:对中国进一步介入阿富汗问题的思考,《现代国际关系》2014年第5期。

[3]刘青建:恐怖主义的新发展及对中国的影响,《国际问题研究》2015年第4期。

[4]柯宗等著,吴泽霖译,《穿越帕米尔高原》,民族出版社,2004-4-1。

猜你喜欢

走廊阿富汗
美国正在窃取阿富汗的钱
走廊上
阿自杀袭击频发
阿富汗让美国走开
奥巴马增兵阿富汗饱受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