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降糖通脉胶囊联合优降糖治疗II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2016-06-06王思涵赵金强周昌炎

陕西中医 2016年5期
关键词:通脉降糖微血管

王思涵 赵金强 周昌炎

湖北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武汉 430061)



降糖通脉胶囊联合优降糖治疗II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王思涵赵金强△周昌炎▲

湖北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武汉 430061)

摘要目的:分析降糖通脉胶囊联合优降糖治疗对2型糖尿病(T2DM)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并探讨其在预防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20例T2DM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以单纯接受优降糖治疗者为对照组,以接受降糖通脉胶囊联合优降糖治疗者为治疗组,每组60例。对比两组降糖治疗效果,并分析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变指标及微血管病变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间入组时及接受治疗12周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B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入组时全血高切值、全血低切值、血浆粘度、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胱抑素(Cysc)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接受治疗12周后,治疗组全血高切值、全血低切值、血浆粘度、Hcy及Cys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组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降糖通脉胶囊联合优降糖治疗可在不降低降糖血糖及不增加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同时,有效的改善T2DM的血液流变学及糖尿病微血管损失情况。

主题词 糖尿病,2型/中西医结合疗法 格列本脲/治疗应用 @降糖通脉胶囊

T2DM是以血糖异常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内分泌系统疾病,且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在临床的发病率也呈显著的上升趋势[1]。糖代谢异常不仅为T2DM的主要病理基础,同时也可刺激多种细胞因子释放入血,可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严重损伤,诱发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2-4]。近年来临床观察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不仅可有效的控制T2DM患者的血糖水平,同时也可有效的预防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5]。因此,我院近年来在T2DM的临床治疗中,在优降糖治疗的同时,将降糖通脉胶囊应用于其中,以期可更为有效的治疗T2DM,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将120例于2014年1月~2015年8月间就诊于我院的T2DM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入选者均需符合本研究的入选及排除标准。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接受单纯接受优降糖治疗,治疗组接受降糖通脉胶囊联合优降糖治疗。对照组男33例,女17例;年龄46~66岁,平均56.06±8.36岁;糖尿病病程6~25个月,平均15.15±3.28个月。对照组男35例,女15例;年龄45~67岁,平均56.11±8.25岁;糖尿病病程6~23个月,平均15.03±3.16个月。两组间性别、年龄及病程资料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均于门诊接受口服药物治疗,患者入组后均给予常规饮食及运动等生活方式指导。对照组单纯接受优降糖(格列本脲片,国药准字号H37021769)治疗,起始剂量为1.25mg,三餐前口服,于接受治疗7d后,根据患者血糖情况调整药物用量,如血糖控制不理想,可以每日2.5mg的剂量递增,以使患者血糖控制理想的药物用量最为维持剂量口服治疗,每日最大应用计量为15mg。治疗组接受降糖通脉胶囊联合优降糖治疗。优降糖治疗治疗方案同对照组,同时给予降糖通脉胶囊(国药准字号Z20025125)口服治疗,1次1.4g,1d3次口服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2周。

疗效标准分别于患者入组时及接受治疗12周时,对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微血管损伤指标进行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微血管损伤指标变化情况。血糖指标包括FPG、2hBG及HbA1c三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高切值、全血低切值及血浆粘度;微血管损伤指标包括Hcy及Cysc。除2hBG血液标本采集自餐后2h,其余血液标本均于清晨空腹时采集。应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对FPG及2hBG进行检测;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HbA1c指标进行检测;应用R-20锥板式粘度计对全血高切值、全血低切值及血浆粘度进行检测;应用酶联免疫法对Hcy及Cysc进行检测。同时,统计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所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治疗结果 两组降糖效果分析见表1。

表1 两组降糖效果分析

注:12周后与入组时比较,△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无存在统计学意义

两组血流变指标变化分析见表2。

表2 两组血流变指标变化分析±s)

注:12周后与入组时比较,△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无存在统计学意义

两组微血管损伤指标变化分析见表3。

表3 两组微血管损伤指标变化分析±s)

注:12周后与入组时比较,△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见表4。

表4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n(%)]

注: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讨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为T2DM最为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是以糖代谢异常、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壁结构及功能受损为主要特征[6]。目前,虽然临床对于T2DM微血管病变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是临床观察显示,其可导致血液流变学指标、Hcy及Cysc等多种细胞因子发生改变,故有学者认为,血液流变学指标、Hcy及Cysc可作为评价T2DM患者微血管病变病情的主要指标[7-8]。

本研究首先对接受不同治疗方案的两组间的降糖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两组间入组时及接受治疗12周后FPG、2hBG及HbA1c水平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且两组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由此可见两种治疗方案均可有效的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且并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而本研究同时对接受不同治疗方案的两组间的微血管病变指标变化进行观察,结果显示:两组入组时全血高切值、全血低切值、血浆粘度、Hcy及Cysc水平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而在接受治疗12周后,治疗组全血高切值、全血低切值、血浆粘度、Hcy及Cys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糖通脉胶囊联合优降糖治疗方案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微血管病变指标。

根据T2DM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其可归为中医学“消渴病”的临床范畴。目前中医文献中,关于“消渴病”的最早记录出现于《黄帝内经》,且在多篇中均有论述,其认为本病的发生为“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五脏虚损”及“房劳过度”所致。在此之后的后世医家均是以《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对“消渴病”进行深入探讨,并总结出了多种治疗方法,临床应用效果显著。而T2DM微血管病变在传统中医学中并无单独论述,但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可将其归入“痹证”及“痿证”的范畴。中医学认为,T2DM微血管病变的发生,为“消渴”日久,气阴两虚、运血无力、血瘀脉阻所致,其是以气阴两虚为本,血瘀脉阻为标。因此治疗中当以“滋阴益气,化瘀通络”为治疗原则[9-10]。

而本研究治疗组中所应用的降糖通脉胶囊,其同样是基于“滋阴益气,化瘀通络”治疗原则所组方而成的中成药[11],其是由黄芪、牛膝、天花粉、丹参、黄连、水蛭、虫而组成。因“气为血之帅”,故方中以黄芪为君,通过补气,以达行血之功;天花粉、黄连及丹参合用以为臣,以天花粉滋阴润燥,以黄连燥湿清热,以丹参祛瘀生新;同时以牛膝、水蛭、虫合为佐使,牛膝可破血通络,水蛭及虫可通经活络,走窜经络。诸药合用可达走窜之性极强,能深入经络,通络散瘀;牛膝活血破血,通经活络,引药下行,直达病所。诸药合用,可达“滋阴益气,化瘀通络”之效。目前临床应用显示,降糖通脉胶囊可有效的改善患者T2DM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可达到一定的预防微血管病变作用,与本研究结果结果相一致。

参考文献

[1]谢君辉,刘倩,杨雁,等.湖北某地区农村人群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横断面调查[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13(2):162-167.

[2]杨维娜,王璇,蓝茜,等.2型糖尿病并发周围血管病变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4(1):73-76.

[3]闫双群,肖乐,薛双亮,等.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陕西医学杂志,2014,43(12):1685-1686.

[4]周孝德,周静,刘静,等.降糖通脉胶囊治疗血瘀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疗效观察[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6):126-128.

[5]李品川,张朝晖,马静,等.湿痰瘀分型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J].陕西中医,2013,34(2):203-204.

[6]李强,于萍.老年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4,30(11):1027-1030.

[7]王卫,龙艳,苏珂,等.超敏C反应蛋白和胱抑素C与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早期诊断的关系[J].广东医学,2013,34(13):2061-2063.

[8]贾凤玖,杨立艳,姚卫华,等.丹红注射液对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血流变、血脂水平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13,19(4):185-186.

[9]刘阳,于世家.中药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观察[J].陕西中医,2015,36(2):194-195.

[10]朱胤龙,郭佩利.化瘀通络片治疗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350例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5,23(1):167.

[11]崔燕.外洗方治疗糖尿病及下肢血管病变60例[J].陕西中医,2014,35(9):1180-1181.

(收稿2016-01-10;修回2016-02-15)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0-7369.2016.05.017

∆ 湖北省松滋市人民医院内科(松滋434200)

▲湖北省松滋市中医院内科(松滋434200)

猜你喜欢

通脉降糖微血管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
快乐降糖“穴”起来
大叶榄仁叶化学成分及其降糖活性
HPLC法同时测定降糖甲片中9种成分
降糖“益友”知多少
通脉降糖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观察
IMP3在不同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miR-126、EGFL7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的检测
通脉化浊汤改善高脂血症痰瘀阻滞证候情况的研究
通脉复律汤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频发室性早搏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