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秋后算账

2016-06-06江岸

小说界 2016年3期
关键词:三婶晒场学海

江岸

长大以后,姜学海依然清楚记得童年时代生产队傍晚分粮分油的情景。

晒场是铺垫了厚厚的黄泥巴碾压出来的。小麦、水稻、黄豆等庄稼收割以后,挑到晒场,堆放在角落里,顶上苫盖厚厚一层稻草,防止雨淋。头天夜晚瞅准了第二天是响晴天,生产队长就派人去晒场将庄稼捆解开,铺排开来,经过中午骄阳的暴晒,下午打场。打麦子、黄豆用连枷,一排排连枷被高高抡起,向铺在晒场上的麦穗和黄豆棵拍去,煞是壮观。打稻则套上牛,拉上石磙,一圈圈碾压。什么时候感觉粮食都从庄稼秆上脱落了,就翻叉、扬场,把粮食分离出来,归拢成堆。挖红薯也必须是响晴天。前面有人挖,后面有人捡,都归拢到地头。

油菜要像割麦子、割稻子一样割下来,挑到晒场,晒焦以后用连枷打,黑黝黝的细小的菜籽就滚落出来。花生、芝麻是要拔的,拔了放好,晒干以后,花生摘到箩筐里,芝麻要用棒槌敲到笸箩里——叫倒芝麻。山上还有油茶果,摘了以后,堆在屋角,过一段时间,自己就裂开了,露出黑褐色的茶籽来。菜籽、花生、芝麻、茶籽都要挑到油坊,榨成油。

粮食和油料打下以后,要分到各家各户。夏天粮油打下来,先粗分一下;待秋天分粮分油的时候,再一起决算。通常队长、会计和保管要熬半个通宵,给每家每户算账,第二天红着眼珠分配。小麦、稻子、黄豆一般在晒场分,红薯在地头直接就分了,油料则在生产队保管室门口分。分到了粮油的人家,就喜眉笑眼地挑回家。

大人越忙乱,姜学海这些小孩子就越是在人缝里穿来插去,一刻也不闲着。大人心里都美着呢,也懒得管他们。

每次分粮分油分到半截,总会风云突变。姜学海的远房三叔和三婶分到了自己的一份,把箩筐挪到一边,拄着扁担谩骂。三叔的脸憋得通红,愤愤骂几声,不等三叔骂声落地,三婶尖细的骂声就响了起来。另有三五个妇女附和着三婶,也纷纷骂起来。这时候的黄泥湾往往热闹得像一台戏,晚霞一片艳红,为演员们搭起了壮丽的舞台。

虽然三婶她们只是指桑骂槐,但是,早有人从人缝里扯出自己的孩娃,挑着箩筐慌慌走掉。在这些落荒而逃的人里面,每一次都少不了姜学海的爹娘。姜学海实在不明白爹娘为啥那么害怕三婶,三婶也沒有三头六臂,也不是青面獠牙,她有一张刀子般的嘴,娘的嘴难道是吃干饭的吗?姜学海被娘扯得踉踉跄跄的,跟娘一起逃离,回家以后,膀子疼得不得了。

姜学海后来慢慢明白了当年的情由。三叔、三婶没有生养,他们俩都是棒劳力,在整个生产队,是平均工分最高的家庭;爹和娘虽然工分和三叔、三婶不相上下,但有七个儿女,大的读中学,小的还趴在娘怀里吃奶。生产队分粮、分油,主要凭工分,但也兼顾人头。严重的缺粮户,还可以向会计打个借条,支取来年的粮食,寅吃卯粮。这样一来,三叔、三婶分到的粮油远远没有姜学海爹娘分的多,没当场气死就算不错,还能不让人家骂几句?

再后来,分田到户了,这样的矛盾迎刃而解。人欢马叫的分粮分油的场景再也没有重现过。

姜学海辍学以后,随打工大军流进了城市。他机灵,脑子活,在苏州做了包工头,立住了脚。

爹已经下世了,娘还健在。春节前夕,姜学海开着轿车回到黄泥湾,陪娘过年。他发现,村里有几户人家依然非常贫寒,特别是三叔、三婶,因为年迈体弱,没有经济来源,过年的东西要啥没啥。姜学海想给他们几家办些年货,再给他们留点钱,和娘一说,娘极力反对。

姜学海陪娘拉呱,娘说,当年我被你三婶生的骂成熟的了。

娘,您说,是谁把我们兄弟姐妹抚养成人的?

这孩子,这还用问吗?娘嗔怪地瞪他一眼。

是您和爹亲手抚养的不假,但是您想过没有,凭您俩挣的工分,能养活我们全家?是不是我舅、我姨贴补我们家了?

没有的事儿,他们比咱家还穷。

那肯定是我姑姑、伯伯和叔叔贴补我们家了。

哪儿啊?那时候都是各人顾各人。

那您说,到底是谁养活了我们?

娘眨巴了半天眼睛,最终说,应该还是生产队吧,那时候没少照顾咱家。

生产队的粮食从哪里来的?说穿了,还不是因为三叔、三婶他们的劳动?生产队打了粮食,才养活了我们。

经姜学海这么拐弯一说,娘总算想通了。

猜你喜欢

三婶晒场学海
三婶的牙齿
新疆安集海镇辣椒晒场
赞农民书画家张学海夫妇
朱建中
你是婴儿吗
父亲的晒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