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职高专学生文学素养培育研究

2016-06-06陈丽玉李敏君李敏南

北极光 2016年4期
关键词:文学素养高职生

陈丽玉 李敏君 李敏南

摘 要:作为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应该重视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以文学为载体的人文素养更能够提高高职院校教育的质量。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文学素养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挖掘出培养高职学生文学素养的途径,从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生;文学素养;培育研究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复杂的职业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的复合型职业人才,作为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应该重视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以文学为载体的人文素养更能够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全面教育的质量,文学素养的培养在整个高职教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高职高专文学素养现状

(一)高职高专学生文学阅读量少,文学素养差

2015年10月初,对高职院校2000多名高职高专学生对文学不同类别的阅读程度及获取渠道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为:

以上调查情况看,高职高专学生文学的阅读量少,对文学的阅读范围狭窄,掌握文学基本知识的程度还比较浅显,文学阅读量甚少,基本处于“了解”、“略知”甚至“不知”的状态,学生文学素养差,缺乏一定的深度。

(二)学生文字功底差,缺乏基本的语言理解、表达及写作能力

从科学基础、文化基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比普通高校学生弱,尤其是文学素养上更加缺乏,虽然高职院校学生有乐观向上的冲劲,敢想敢为,善于表现自己,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承认等优点,但文学艺术修养,文字功底,语言的表达及写作能力都普遍偏低。

(三)现代传媒技术的广泛运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传播方式

85%的学生对推荐的国内外阅读的文学经典篇目缺乏兴趣,他们无法去深入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层次含义,认为过时;而武打、言情、恐怖小说和一些由网络游戏改编的读物成为了高职学生的新宠,90%的高职学生都将阅读的重点放在其上。不管是在阅读内容还是在阅读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上阅读占了高职学生阅读的较大比例。

二、高职高专学生文学素养匮乏的原因分析

高职高专学生文学素养产生以上现状不仅与其在高中阶段所受的教育相关,而且更多的与其高职院校的现状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高考的指挥棒致使大部分学生“唯分数论”,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进入高职教育,出现的“唯专业论”也使高职高专学生文学素养存在严重的偏差。

(一)高职教育的传统观念及功利教育的趋势

社会日益竞争激烈,高职教育的最终宗旨及精髓—“两条腿”走路(即既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又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已变味,慢慢被“实用主义”“功用主义”所代替,重“技能”,轻“人文”这种传统观念在高职院校中一直蔓延,高职院校领导追求的是专业品牌效应、专业特色效应,对文学素养培养并不看重,因为它无法立竿见影。高职院校教师也只顾着专业的发展,认为文学素养的培养在高职院教学中无足轻重,仅仅是增色而已。高职学生也认为三年的高职生涯就是一个“职业的跳板”,并非注重自身文学素养的提高。

(二)缺乏适合专业特色的文学课程体系

1.课程设置不合理,课时数较少

在高职院校中缺乏文学课程的合理设置,有的院校开设一门《大学语文》或者《应用写作》代替文学课;有的甚至文学类课程一门也不开设,只是作为一门选修课程代替文学课;不但课程设置不合理,还尽量减少文学课程的课时数,一般三年文学课程只占了两个学分;更有甚者为了给专业课让路,一个学期16周,而减少到两个学分只开设8周课,大打折扣。

2.缺乏符合专业特色的文学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文学课程的开设都无法保证,也就谈不上文学课程体系了,更无法触及到专业特色的文学课程体系。如旅游类专业,它是与历史文学息息相关;营销类及商务管理类专业与文案写作也是密不可分的。这些都需要给学生建立一套完整的文学课程体系。

(三)高职院校根基浅,文学底蕴不深厚,文学氛围缺乏

建校时间不长,缺乏历史的沉淀。高职院校,尤其是一些名办高职院校,建校时间短,缺乏历史底蕴,具有特色的文化传承不深厚,在学生文学的熏陶上自然就捉襟见肘。

三、高职院校学生文学素养培育对策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重视文学教育

高职院校文学素养存在目前的状况,归根到底就是观念的滞后,上至领导下至教师,都没有充分认识到人文素养在人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的重要性,更没有意识到文学素养在人文素养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因此在高职院校从领导开始,就要根除“一技在手,终身不愁”的陈旧观念,必须树立“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尤其是文学教育)同等重要,并举发展”的观念,使高职院校学生先学会怎样“做人”,再学会怎样“做事”,文学素养的培养在教会怎样做人即人文素质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二)深化课程改革,设置符合高职特色的文学课程体系

1.满足文学课程开课的学时数,不挪用、不占用

高职院校领导要充分正视文学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价值,正确认识文学课程对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的特有优势,从而保证文学课程在高职院校中作为基础学科的地位,确保真正成为“必修”的基础课地位,既不能占用,也不能挪用,更不能为了让位于专业课,“打折”开课。

2.建立以高职高专学生职业活动导向的文学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既具有复杂的职业能力,又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应用复合型人才,提高文学素养就成为高职院校刻不容缓的课题,高职学生在校三年能有一套与其职业活动接轨的文学课程体系是提高文学素养的有效手段,文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围绕“如何做人”进行,基本思路是以《大学语文》《高职应用写作》为切人点,以文学鉴赏课程为主体,以传统文化经典课程为主导,以现当代及外国文学课程为辅助,重新整合高职院校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职业特点在不同时期开设。大一阶段侧重于从培养学生基础的写作能力及挖掘经典文学作品中优秀的人文教育素材,陶冶学生情操,提升高职学生文学素养。如大一阶段的第一学期开设《应用写作》,第二学期开设《大学语文》等课程;大二阶段着重从文学史的角度,让学生对中国文化有一个整体概念,对其前一阶段所学的文学内容进行有益的补充,从站在历史的高度剖析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培育高职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如开设《先秦文学》等课程;大三阶段偏重于站在赏析和鉴赏的角度,提高高职学生对文学的赏析能力,进一步提升了文学课程的内容。如开设《文学欣赏》、《中国现代文学名家精品鉴赏》等课程,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强化师资建设,提高教师文学素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高职教师必须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足够的文学魅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式,重视文学素养的渗透,作为高职学生有其独特的特殊性,注意力不集中,基础差,学习习惯懒散,再加之,文学课程本身的枯燥性,任课教师必须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融生活于课堂,如采用模拟教学,模拟求职、模拟演说、模拟讨论等方式引起学生兴趣,培养其语言的组织能力及表达能力,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还可以将社会上的、作品中的情节让学生进行编导,编成课本剧,进行自导自演,使学生能从悲喜剧中受到强烈的感染及震撼。

(四)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拓展文学素养教育空间

1.美化校园环境,创设浓厚的文学氛围及文化底蕴

大学就是一个“大染缸”,有了人文气息良好的校园环境,学生的人文素养就会在这个隐性的课堂中得以提升,如在教室外走廊、过道增设名言警句,加强学院的制度文化建设,开展喜闻乐见的活动等,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底蕴。

2. 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文学素养

高职学生性格开朗,善跳喜唱,发挥其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学生文学艺术活动、读书文化活动,辩论赛、名曲名画欣赏、寝室文化大赛等,既推进了高雅文化进校园,又提高了学生欣赏文化艺术活动的层次和品味。

3.组建学生文学社团,举办讲座,拓展学生视野

文学社团是指把有着相同的文学爱好的人召集在一起所组建的一个团体。既能够将有共同文学爱好的人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又能够相互受到文学的影响。结合高职文学、艺术等方面,在校内外聘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文学素养。

4.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拓宽培养文学素养空间。

高职学生尤其喜欢上网,利用这一特点,高职院校可以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如可以建立校园网络教学园地、文学畅想园、宣传报道园地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更大空间发挥自己的潜能,更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李育华.高职院校学生文学素养的培育与职业影响[J] .学术论坛,2011,9:236.

猜你喜欢

文学素养高职生
试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与途径
浅议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创新
如何引导高职生理解《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怀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要为高职生打造更多的“学习路径”
浅谈高职生讲演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