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伙子为何怕上厕所

2016-06-06孟昭群

家庭医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公共厕所小便厕所

孟昭群

在门诊,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向医生诉说着自己的苦衷:我是上小学的时候得的病,那时候小伙伴们对“小弟弟”的大小非常关注,本来就很内向的我从此再也不敢和同伴上厕所了。只要厕所里有人,我就紧张胆怯,尿不出来。如果厕所里没有人,我的小便就很正常。现在我刚参加工作,非常害怕上厕所。医生听后和蔼地告诉他,这可能是心理失衡造成的尿羞症,通过心理治疗就会好起来。

尿羞症,医学名称为境遇性排尿障碍综合征,又称害羞膀胱综合征、公厕恐惧症等,是一种社会恐慌症。患者在有他人在场的情形下,紧张羞怯,出现排尿困难或无法排尿的情况。国际害羞膀胱综合征协会调查统计发现,14.4%的人有偶尔或经常的尿羞经历。美国最近的调查显示,约有7%的人不同程度患有此病,男性多于女性,但就此求医或寻求心理咨询的较少。

尿羞症的典型表现就是当事人在有他人在侧,或听到声音时就会解不出小便,甚至独自在厕所隔间里,只要外面有人也无法解出小便。情形严重的在朋友家都无法上厕所。更严重者甚至在自家上厕所,只要室内有人,或听到一点声音,照样无法解小便。他们在外的憋尿时间长达数小时,回家才能“解放”。由于外出不敢喝水及长时间憋尿,患者的心理及身体受到了极大伤害。

一般认为尿羞症是一种心理疾病,伴有显著的生理症状,也就是说是因心理而引起的生理功能障碍。患病的根源因人而异,有些人可以追溯到以往在情绪、生理和性方面受到的伤害。当他在公共厕所需解小便时,如有他人在场,过往的体验立即被重新感受到,然后引发焦虑、害羞等情绪,使心跳加速,膀胱的内、外括约肌皆不由自主地收缩。在产生这些生理反应的同时,当事人的内隐行为,也即内在的认知、思维、想象会同步启动,通过内在自我对话告诉自己:公共厕所里的其他人可能会发现他的隐私,还会看出他的紧张、羞怯的心理。这种想法使他更焦虑,只有离开公共厕所,感觉才会好一点。而逃离厕所的回避行为虽然能减少焦虑,却是一种负性强化,加剧了当事人对下次上厕所的害怕。患者在一次或几次不愉快的排尿经验后,变得对在他人面前排尿感到焦虑。为了遣散这种焦虑,患者往往用更大的努力排尿,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排尿变得越发困难,反过来增加焦虑。患者因此感到羞耻,不得不限制自己的生活以逃避这种场合的发生,如不去公共厕所等。

治疗尿羞症时须先排除生理问题,再逐渐克服恐惧,加上扩约肌放松运动的辅助,可以慢慢恢复膀胱的“自我管理”能力。患者最大的困难是无法对别人开口讲述他的隐疾,一旦打破这一关,治疗起来其实极为容易。通常,治疗师会使用认知行为治疗法,运用情境分析技术,找出患者焦虑症状的关键因素来源,然后帮助患者学习相关的社交技术,提高患者面对特殊情境的信心,从而降低或消除患者在这种情境中所产生的焦虑。

治疗尿羞症最通用的方法是缓慢暴露法。它的理论依据是,一个人越多地面对让他产生恐惧的场景(事物),他就越不惧怕那个场景(事物)。为了得到应有的效果,在患者做这些害怕的事情的时候需要把“难度”慢慢加大,因而治疗过程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阶段。

对尿羞症患者来说,在公厕里小便是他们所害怕的事情。缓慢暴露法要求他们逐渐在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重复地小便。从“安全”的情况开始,慢慢地加大难度。每周最少两次,最好每周多训练几次。例如让患者在朋友的陪伴下到厕所解小便,最初,朋友会在让患者感到舒适的远距离等候;随后会不断地更换厕所,朋友等候的距离逐渐缩短,一直到患者在解小便时,即使隔壁房间里有人都不在乎。最后,患者到公共厕所,在人来人往的情形下解小便,他仍然感到自然、轻松。此法治疗8~10周,患者的焦虑感会明显减轻。

但也有例外的情况,因为尿羞症患者有四分之一同时会有沮丧症和恐慌发作的精神科疾病,必须做更深入的治疗。

猜你喜欢

公共厕所小便厕所
厕所囧事
大便便和小便便
警惕厕所性猝死
从上海的第一个公共厕所说起
厕所——希望不再老生常谈
找棵树
公共厕所所应用同一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