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院校项目驱动式企业化外语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

2016-06-04李凤凤

企业导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就业竞争力

李凤凤

摘 要:为实现通识性专业,尤其是外语专业人才与市场需求的对接,也为解决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切实提高就业竞争力,本文从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定义出发,从“互联网+”大背景入手,以校企合作为纽带,探讨地方性高校外语专业企业式项目驱动人才培养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以期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添砖加瓦,为地方性高校外语专业建立特色教育品牌建言献策。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人才;就业竞争力;企业式外贸人才培养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国的经济产业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也正由通识性人才向专业性人才转变。因此,地方性高校应充分结合当地的产业结构,从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出发。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外语专业,作为工具性很强的中国特有专业,在就业口径上不如其他应用性很强的理工科专业。

一、“互联网+”背景下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

在目前日趋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影响下,现有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在的专业需求。这一点在外语专业的发展上尤为突出。教育部发布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14年工作要点时指出: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紧密围绕创新产教融合机制,推动行业企业发挥重要主体作用,大力推动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而进行。因此,结合 “互联网+”、“一带一路”的宏观背景,许多专家学者(左家奇,2010;刘刚,2014;姬树荣,2014;江奇,2014;李婷,2015;周静,2015等)开始对地方性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模式进行探讨和研究,并依据各自所在学校的办学层次特点制定出自己的专业办学定位及办学模式。左家奇(2010)提出高职院校的“行业-企业-院校”的“三重”校企合作机制;刘刚(2014)对地方应用技术型高校进行了办学定位:地方性高校应是服务于地方产业,培养中高端理论与实践并重,应用型学科为主,并确保其师资储备中拥有不少于40%比例的“双师”高校;江奇(2014)基于德国海德堡应用技术型大学办学的成功经验提出以机电专业为代表的本土化的“行业标准+政府支持”的“二元”长效合作机制;周静(2015)则指出了英语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若干弊病,如:人才培养目标的粗放性和趋同性,专业课程设置的盲目性和功利性,理论教学与实际脱节等。

二、福建地区经济结构下外贸人才需求的总体特征

近几年, 福建外贸产业蓬勃发展,为推动在“互联网+”背景下的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 2006年福建省外贸出口412.65亿美元,是1996年的4.9倍, 年均增长17.3%; 进口213.98亿美元,是1996年的3.0倍, 年均增长11.6%。在外贸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 其结构也不断优化。2006年全省机电产品出口比重44.1%, 提高了22.6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21.8%, 提高了14.7个百分点; 民营企业出口占比26%, 提高了24个百分点。面对国内外形势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 外贸发展已进入重要的战略转型期。在这个重要的转型期,外贸产业作为福建省的支柱产业之一,亟需大量外贸人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并且,福建外贸市场的人才需求出现以下特点:

(一)外贸人才需求多在基层岗位,学历价值下降。自2011年起,受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福建外贸产业的发展开始经历转型和变革。笔者走访了福建27家外贸单位后发现,有25家受访单位(92.6%)表示,只愿意接受本科学历及以下的毕业生从事基层性销售工作。究其原因,首先本科生学历普遍,对薪资待遇要求不高,故从人工成本的角度,英语专业或外贸方向的本科毕业生成为这些用人单位的主要目标;其次,本科生年纪较轻,可塑性大,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也容易融入团队,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和培训,因此在基层岗位锻炼之时容易上手,成为用人单位集聚利润,搜寻客户的销售代表;第三,相比高学历的研究生,本科生的知识结构偏应用型,因此相对容易从事和接受基层窗口岗位。而另一方面,研究生因教育成本较高,就业成本也不低。在以外贸经济为支柱产业的福建,外语人才的对接市场应在外贸行业,而外贸行业因其以实践性著称,对学历的要求并不高。

(二)实践性是衡量人才有效性的第一要素。因外贸行业属销售,业绩便成为衡量人才质量的第一要因。而销售业绩主要来自于入行工作的经验积累,包括对产业的认知,对产品的熟悉以及对客户心理及客户需求的揣摩等。该行业的初涉者,应届毕业生起薪较低。工作一段时间后,随着年限的增加和经验的积累,外贸业务员已逐渐具备相应的技能和挖掘客户的能力,自然给公司创造了更多的利润,反映到收入上,具有1-2年工作经验者平均月工资3135元,3-5年者4101元,而具有5年内工作经验以上者月均工资高达6790元。总体上说,福建地区外贸类工作岗位的月收入随着经验的积累和年限的增加呈现递增态势。因此,增强外语专业学生外贸方向的就业竞争力从根本上说就是需要在其进入社会求职之前增强其外贸业务的实操能力。而这些均归结为以校企合作为纽带,帮助学生在校内完成实践操作训练和工作经验积累是增强他们就业竞争力的直接有效办法。

三、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项目驱动式企业化外语课

堂——以外贸类课程为例

在笔者走访福建27家外贸企业中,有25家表示愿意且有必要与福建地方高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有15家企业表示,在实现双方共赢的前提下愿意接纳地方高校毕业生或在校生以顶岗实习或毕业实习的方式进驻企业进行培训,同时有8家企业表示愿意在与学校签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框架协议的基础上,以项目进校、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方式开展合作,以此完成人才定点输送,缩减补充业务员的时间及经济成本。经搜集整理,笔者总结出基于“互联网+”的项目驱动式,具体理念如下:企业经过协商将作为外贸行业的数据纽带,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参照行业标准,根据企业自身的外贸业务,市场路线和人才要求,以真实外贸案例作为课堂教学数据,向学校MOOC数据库传递案例并作用于学校英语专业(外贸相关方向)培养方案。同时,学校教师通过对应的外贸理论课授课为学生建立对外贸基本概念的框架,理论课为传统课堂,实操课为对应知识单元的选修沙盘。同时,外贸或单证课程的授课教师可根据校企合作的执行协议在暑期进驻企业进行外贸单证方面的挂职锻炼,完成“双师型”教师知识结构的转型,进而协助企业对学生的实操课程提供技术支持。这样一来,一方面企业可根据自身需求对接初级教育产品的生产基地(学校),通过校企合作优先筛选优质教育产品,实现最短时间,最少成本方案下的人才储备;另一方面学生也通过项目进校,定岗实习等方式实现了在校期间的实践经验积累,增强了就业竞争力。此外,学校依托校企合作关系,以企业的真实案例和外贸行业的要求实时更新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并以此形成自身的依据区域经济和行业特点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品牌教育,从而立于日渐萎缩的生源市场的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可谓一举“三得”。

参考文献:

[1] 陈献辉与唐丽华, 基于校企合作的移动互联网专业课程建设调研与分析.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02): 第146-147页.

[2] 左家奇,“三重融合”模式下校企合作机制探索.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03): 第126-130页.

猜你喜欢

就业竞争力
高职院校国土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对策研究
学习手语翻译,提升外语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提升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分析
精准体育教学对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学生发展与就业竞争力的研究
浅析民办职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建设
以就业为导向的特殊教育学生职业化素质培养
夯实专业基础,增强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