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程护理在降低急诊危重患者医疗护理风险中的应用

2016-06-03陈倩王秀玲李春霞刘会范

河南医学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全程护理风险

陈倩 王秀玲 李春霞 刘会范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急诊外科 河南 郑州 450003)



全程护理在降低急诊危重患者医疗护理风险中的应用

陈倩王秀玲李春霞刘会范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急诊外科河南 郑州450003)

【摘要】目的探讨全程护理在降低急诊危重症患者医疗护理风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接诊的危重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模式处理,研究组实施全程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存活率和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护理满意率与存活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危重症患者护理中实施全程护理,可明显提高护理满意率,并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值得借鉴。

【关键词】急诊危重症;医疗护理;风险;全程护理

急诊科接诊的患者多为危重症患者,病情危急而严重,若不及时处理,极易错失抢救机会,导致患者死亡[1]。为此,充分做好急诊科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与护理就显得十分关键,全程护理在急诊科的应用,很好地满足了当下医疗服务要求。为了进一步探讨全程护理在降低急诊危重症患者医疗护理风险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接诊的120例危重症患者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接诊的危重症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危重症相关诊断标准,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22~70岁,平均(53.8±3.7)岁;呼吸系统疾病17例、脑血管系统疾病20例、心血管系统疾病10例、其他13例。研究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20~72岁,平均(53.5±3.9)岁;呼吸系统疾病19例、脑血管系统疾病19例、心血管系统疾病10例、其他1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处理,根据常规急诊流程实施抢救与护理。研究组予以全程护理模式处理,具体如下。

1.2.1强化120网络信息管理接到120急救电话时,询问患者的大致情况,分诊护士及时安排好接送准备;抢救室根据情况准备好抢救的设备与仪器,包括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安排好专人进行抢救记录与药物准备。

1.2.2初步评估与合理安排接到患者后,分诊护士收集患者的客观资料,根据具体情况快速准确分诊。分诊后及时安排好抢救床、滑板转运,并准备氧气与推车;根据病情安排不同抢救室,比如1类病房为危急症病房,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未能及时救治会危急生命安全,引发休克、大出血、心脏骤停及致命性创伤等;2类病房为急重症病房,患者存有潜在危险,病情会发生急剧变化,需紧急处理与严密观察。

1.2.3做好全程检查与陪护送入急诊手术室期间,应做好相关途中准备与检查,比如病情变化则需急救物品,包括呼吸囊、气管插管喉镜、氧气瓶等,确保准备妥当;若危重症患者需要转移,告知相应病区做好准备,并安排足够的人员陪同转运,避免转运中发生意外事件。

1.2.4重视抢救中的基础护理抢救过程中及时做好基础护理,并且严格按照特级护理质量标准执行。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期间会涉及多种管道,应重视这些管道的管理,避免发生扭曲、堵塞、脱落等,确保畅通,减少意外事件;各类操作均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执行,治疗与护理前后必须严格洗手,避免交叉感染等[2]。

1.2.5转送护理术后按照医嘱转送患者,并及时通知相应科室做好准备,转送尽量安排经验丰富的医生与护士;转送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与神志,主动交流和沟通,询问感受,予以足够的安慰与关心,减轻紧张与焦虑情绪,鼓励配合治疗与护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输液的患者应注意输液管道是否畅通,而吸氧的患者注意供氧是否有效[3];此外,送入病区后,及时做好交接工作。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存活率和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满意率和存活率研究组护理满意率为93.33%(56/60),对照组为78.33%(47/60),研究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存活率为96.67%(58/60),对照组为86.67%(52/60),研究组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研究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n,%)

3讨论

急诊科危重症患者病情复杂多变,抢救不及时,护理不恰当,随时有生命危险,必须加强重视。近几年,国内医疗服务模式不断更新变化,传统护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急诊科危重症患者的护理服务中出现了全程护理模式,取得不错的效果。急诊危重症患者中实施全程护理,要求急诊科首先应加强120网络信息管理,确保120接到急救电话后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初步诊断与安排;然后针对初步评估结果进一步做出合理的安排,比如对病情分类,确保患者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抢救,同时分类入住病房可减少交叉感染等不良事件;其次,检查期间要求护理人员全程陪同,注意各种管道是否畅通,检查急救物品准备妥当与否等,若危重症患者转移还需通知病区做好准备,转运途中应有足够多的人员陪护,减少意外事件发生;在抢救期间必须加强基础护理,确保患者以良好的状态进行抢救,严格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等;此外,全程护理要求急诊科护理人员有丰富的经验、较强的责任心,同时可熟练运用理论知识,遇到问题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并具备强硬的心理素质与良好的职业素养,不断强化自身条件,较好地服务患者[4]。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满意率与存活率分别为93.33%、96.67%,对照组分别为78.33%、86.67%,研究组护理满意率与存活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研究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仅为8.33%,而对照组高达38.33%,研究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视急诊科护理人员培养,促使他们在急诊抢救中可有效与快速地配合医师进行抢救,全程陪同患者检查与转运,最大化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确保患者生命安全与抢救成功率。通过入院开始实施一系列有条不紊的抢救护理,直至患者顺利转入病房休养,最大化减少意外事件发生,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同时也为后期的治疗与康复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条件。

综上所述,急诊危重症患者护理中实施全程护理,可明显提高护理满意率,并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确保抢救成功,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钱琼.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5):1433-1434.

[2]齐艳芳.全程护理在降低急诊危重患者医疗护理风险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5,28(6):123-124.

[3]陈嵘,余珍东,徐蔚臻,等.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医学信息,2014,11(25):385.

[4]姜明霞.全程护理在降低急诊危重患者医疗护理风险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9(6):1518-1520.

(收稿日期:2015-10-09)

【中图分类号】R 473.6

doi:10.3969/j.issn.1004-437X.2016.04.126

通讯作者:刘会范,E-mail:13673665206@139.com。

猜你喜欢

全程护理风险
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主动脉内球囊反博术的全程护理
全程护理对鼻内镜手术患者术后康复及满意度的影响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风险和监管问题研究
浅析应收账款的产生原因和对策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企业纳税筹划风险及防范措施
全程护理对哮喘患者满意度、肺功能、生活质量和情绪状况的影响
全程护理对肺结核并咯血患者疗效的作用探讨
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