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儿童游憩偏好的城市公园更新设计

2016-06-03苏军露李房英郭雅敏黄敏凤

关键词:城市公园儿童

苏军露,李房英,郭雅敏,黄敏凤

(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为通讯作者。

基于儿童游憩偏好的城市公园更新设计

苏军露,李房英*,郭雅敏,黄敏凤

(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摘要]儿童是城市公园的主要使用群体,城市公园中儿童使用者的游憩偏好是公园更新设计研究的重要部分。以城市公园儿童游憩者为研究对象,通过SPSS 19.0统计软件、IPA分析模型等对影响城市公园游憩景观的5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包括道路交通、景观质量、游憩空间、游憩设施、服务管理等。综合分析了城市公园儿童游憩者的行为特征、对公园的游憩景观期望和感知表现,为城市公园更新设计提出4项设计策略,以期创造富有活力、舒适安全的儿童游憩环境。

[关键词]儿童;游憩偏好;城市公园;IPA分析

[DOI]10.13322/j.cnki.fjsk.2016.02.021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游憩活动的重要载体,对儿童来说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1]。然而,许多城市公园已经难以满足儿童对娱乐、学习和审美的要求,亟待更新改造。因此,本研究以儿童游憩者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儿童游憩者的行为活动特征和心理需求,了解儿童对城市公园的期望程度和感知表现,通过构建期望值和满意度的IPA模型,解释当前城市公园存在的优势指标和亟待优化的指标,进而探析满足儿童游憩需求的城市公园景观更新设计,并提出建议。

一、研究对象

(一)福州市金牛山公园概况

在综合考察福州市众多城市公园的地理位置、景观设计风格、儿童游憩现状等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公园儿童游憩的特点,选择福州市金牛山公园为研究的调查观测点。

福州金牛山公园位于杨桥西路与江滨西大道的交汇处,周边分布居住社区较多(如鼓楼庭院、大儒世家、晨光江景等),并与福州市洪山小学、钱塘文博小学等多所小学相毗邻;公园遵循保护为主、改造为辅的原则,依托山体而建,采用中西结合的造景手法,使公园兼具自然山林淳朴风韵和现代感,主要活动区域有入口广场区、疏林草坪区、儿童游乐区、绿波流泉区、音乐广场区、金牛山山体等。综上所述,金牛山公园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潜在儿童游憩者流量大,儿童游憩群体特征丰富全面,能够客观地反映城市公园儿童游憩者的需求,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二)确定调查对象

选取福州金牛山公园的儿童游憩者为调查对象,包括幼儿期1~3周岁,学龄前期4~6周岁,学龄期7~14周岁的儿童游憩群体。采用在实地观测的基础上以问卷调查为主、开放式访谈为辅的调查方式,年龄较小的儿童游憩者可在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帮助下完成调查。

二、研究方法

运用问卷调查法和IPA分析法对福州市金牛山公园的儿童游憩者进行游憩偏好研究。调查问卷共发放120份,经现场回收120份,回收率达到100%;回收的问卷中,无效问卷21份,有效问卷共计99份,有效问卷率达82.5%。

(一)问卷调查法

以城市公园儿童游憩者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和分析儿童游憩者对现有城市公园游憩景观的期望和感知程度。调查问卷包括2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儿童游憩者的个人属性及行为特征;第二部分是城市公园中游憩景观的期望值和感知表现。第二部分又主要分为2个步骤:(1)选取影响儿童游憩者对城市公园游憩景观的评价指标。在综合考虑已有研究成果、相关领域专家的建议及研究需求的基础上编制成包括5个维度(道路交通、景观质量、游憩空间、游憩设施、服务管理),22个子维度的城市公园游憩景观期望和满意度感知评价指标体系[2-8]。(2)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尺度对确定的评价指标体系量化赋值(5=非常满意/非常重要,4=满意/重要,3=一般,2=不满意/不重要,1=非常不满意/非常不重要)。

(二)IPA分析法

运用IPA分析法对正式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城市公园中儿童游憩者对游憩景观的期望和感知程度进行重要性(X轴)-满意度(Y轴)模型构建。IPA分析法最早是由Martilla和James提出[9],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对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和绩效性来衡量各项指标的改进程度,从而根据指标所在的象限找出在城市公园更新中需要保持并发扬的优势指标、过渡发展的指标、优先改进但顺序较低的指标,以及亟待加强优化提升的指标。

三、结果分析

(一)受测儿童个人属性及行为特征分析

受测儿童个人属性包括性别、年龄、同伴、逗留时间、游玩频率等5项,以统计频数和百分比表征样本特性。调查结果中受测儿童男女比例相近,分别为42.4%和57.6%,其中年龄构成以7~14周岁和4~6周岁的儿童居多,分别占42.4%和36.4%,1~3周岁的儿童较少,占21.2%;游玩频率以每周1~2天最多,占54.5%,其次为每周3天以上,占18.3%,每月1~2天和每天都去的各占12.1%,3%的儿童几乎不去;游玩同伴以家人陪伴最多,占72.7%,其次为同龄人,占24.3%,单独去玩最少,占3%;逗留时间以0.5~1小时最多,占48.5%,其次为1~2小时,占36.4%,2小时以上的占12.1%,小于0.5小时的最少,占3%;常去的游玩区域(多选题)以入口广场区为主,占72.7%,其次是儿童游乐区,占51.5%,绿波流泉区占36.4%,金牛山山体占18.2%,疏林草坪区占15.2%。

综合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儿童到城市公园中游玩具有年龄对应性,年龄相近的儿童喜欢一起玩耍,而随着儿童年龄、体力和智力的逐渐提升,他们会经常地、自发地到邻近的公园游玩,逗留时间具有短暂性,主要集中在傍晚和晚上,游玩同伴也由家人逐渐转变为同龄朋友。在游玩的过程中具有方向性和连续性,遵循公园的总体布局,但游玩的区域更倾向于能够戏水、奔跑、跳舞、听音乐的入口广场空间。可见,儿童偏好能够满足多种感官需求的活动空间。

(二)受测儿童对城市公园游憩景观评价分析

对99份有效问卷进行信度分析。结果表明,公园游憩景观指标重要性评价的克朗巴哈系数α值为0.876,满意度评价的克朗巴哈系数α值为0.861,均大于0.7(当α值介于0.70~0.98之间属于高信度),说明问卷具有相当高的可靠性。

1.儿童对公园游憩景观的重要性与满意度评价。运用SPSS 19.0软件对福州市金牛山公园中的儿童游憩者对公园游憩景观的评价进行量化分析, 根据公式1对5个维度、22个子维度的评分进行加权平均,用重要性的均值和满意度的均值分别表征受测儿童的景观期望和感知程度。

其中,xj表示儿童游憩者对每一个评价指标的重要性或者满意程度;mi表示每一位受测儿童对第i个评价指标的评分;ni表示第i个评价指标每种分值的样本出现频率;N表示调查样本大小。

由表1的计算结果可知,在所选取的各项维度指标中,除景观质量维度的地域特色指标(b3)、游憩空间维度的空间拥挤度指标(c3),以及服务管理维度的服务态度指标(e5)和游客干扰指标(e6)的重要性均小于满意度外,其余指标的重要性评分均大于满意度评分。这与受测者的年龄和经验可能有关,由于受测者为1~7周岁的儿童,在公园中以随意玩耍为主,对景观风格、服务管理等不甚在意,而游客量大反而能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兴奋感,使之更加愉悦。

表1 各项维度指标重要性与满意度的均值比较

2.城市公园游憩景观重要性与满意度IPA模型构建。运用IPA分析法对城市公园中儿童游憩者对公园游憩景观的期望和感知程度构建重要性-满意度分析模型。以重要性为X轴,满意度为Y轴,以各维度指标的平均分作为X轴和Y轴的分割点(表1),按照坐标象限依次划分为Ⅰ区(重要且满意区)、Ⅱ区(不重要但满意区)、Ⅲ区(不重要且不满意区)、Ⅳ区(重要但不满意区)4个区域(图1),将各维度指标的均值分别放置于包含4个象限的对应方格图中,并用“◇“符号表示所在位置。

(1)道路交通维度的IPA模型分析。道路交通维度中公园可达性指标(a1)位于Ⅰ区,根据IPA原理,该指标在受测者印象中具有较强的重要性和感知满意度(图2)。出入口分布(a2)位于Ⅲ区,但实际调研发现,出入口的分布与游憩安全性与便利性密切相关,建议适当改进。道路合理性(a3)和无障碍通道(a4)分布在Ⅳ区,从表1中均值可知a3、a4这2项指标十分重要,但实际体验与游憩者心理期望存在差距,应将其列为公园更新重点改善的需求项目。

(2)景观质量维度的IPA模型分析。通过对景观质量维度的4项指标进行定位表明,自然景观(b1)和心情体验(b4)分布在Ⅰ区,对比分析可见,相对于自然景观而言,儿童游憩者更注重心情感知的收获(图3)。人文景观(b2)和地域特色(b3)落在Ⅲ区,其原因可能是儿童游憩者爱玩天性使其对文化类的景观敏感度较低,但这2项指标在城市公园设计中仍是不可或缺的,建议探索启发儿童好奇心和注意力的设计形式和方法。

(3)游憩空间维度的IPA模型分析。游憩空间多样性(c1)指标位于Ⅰ区,表明该项指标的重要性和满意度感知均较高,但模型中显示,该项指标的满意度评分并不高,因此仍存在改善的空间。景观趣味性(c2)和空间拥挤度(c3)2项指标集中在Ⅱ区,在城市公园更新中需要考虑预期控制公园游客容量,故空间拥挤度指标需要维持令人满意的现状。Ⅳ区中的安全性(c4)指标属于重要但不满意的区域,表明儿童游憩者对安全性的心理预期与实际满意程度差距显著,亟待加强优化(图4)。

(4)游憩设施维度的IPA模型分析。设施多样性(d1)属于不重要但满意的区域,因公园中设有儿童游戏场,游乐设施种类丰富,儿童满意度较高。但就重要性指标而言,访谈中不少儿童均强调游憩设施的重要性,因此,该项指标有待进一步的分析评价。设施趣味性(d2)落在Ⅰ区,属于重要且满意区域。亲子互动性(d3)分布在Ⅳ区,该指标满意度低的原因在于公园内的游憩设施多为适龄儿童设计,家长和陪伴者的参与性差,难以满足不同使用主体的需求,亟待重点提升和完善(图5)。游憩设施安全性(d4)虽然落在Ⅲ区,重要性程度不如其他Ⅰ区、Ⅳ区,但从数据分析可见其重要性,因此安全性指标仍受儿童游憩者的关注,在以后的设计中应该予以重视和优化。

(5)服务管理维度的IPA模型分析。通过对服务管理维度的6项指标进行定位表明,环境卫生(e1)和设施维护(e3)分布在Ⅰ区,儿童对这2项指标的感知重要且满意,属于优势指标。解说系统(e2)和治安管理(e4)2项指标均落在Ⅳ区,实地调查发现,公园中缺乏保安管理人员,公园的解说牌、标识牌等数量少,且形式呆板、指导性差,难以促进游憩者对公园的空间和景观感知。服务态度(e5)和游客干扰(e6)位于Ⅱ区,原因在于儿童的随意性和短暂性的行为特征决定其对服务和干扰的影响不甚在意(图6)。

四、基于儿童游憩偏好的城市公园更新设计策略

通过IPA模型研究分析发现,游憩空间和游憩设施的趣味性、多样性及互动性均亟待加强和改善,景观质量维度改造应注重儿童游憩时的心情体验以及启发儿童学习和思考的设计形式与方法;道路交通、游憩空间和游憩设施3项维度均表明儿童游憩安全性指标的重要性。综合上述IPA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组织动态游憩空间序列

研究总结儿童的行为心理特征发现,儿童游憩具有主动性、随意性、短暂性等特点,选择游憩空间具有方向性和连续性,并遵循公园的总体布局,因此,城市公园的游憩空间景观设计应该具有动态性和序列性,这种动态的空间序列能够随着季节的演替使游憩行为不断转移和变化,从而促进儿童游憩者以多种方式感知环境。设计中可通过地形塑造和竖向高差设计创造丰富的空间结构层次,并结合具有季相性植物景观设计,反应公园绿地的空间特征和景观效果[10]。另外,合理融入满足成人需求的游憩空间,在满足儿童主动探索、体验感知心理的同时,让其陪伴者也能够在游憩空间中找到归属感。

(二)将自然、人文景观元素儿童化

对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健康和娱乐的环境已成为公园建设的必要部分[11]。设计师为儿童打造游憩的户外空间时也应将观赏、娱乐和学习融为一体,从儿童认知心理出发,设计建造契合儿童游憩偏好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如将自然中的鸟类、昆虫夸张化,将人文景观赋予卡通造型,结合植物的艺术设计,创造具有故事性的游憩环境。针对儿童游憩者开展各类相关的主题活动,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12]。通过自然、人文景观的塑造引发儿童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互动激活儿童的所有感官。

(三)增加自发性、互动性游憩设施

城市公园的游憩设施,并非只是精心设计简单的机械组合,而更需要能够引导儿童好奇地去发现、去探索游玩设施元素,如“不经意”布置的几个废弃的易拉罐、几截木棍、一个破旧的小房子能引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若能将游憩设施与游憩空间的景观环境相融合,儿童游憩者则能趣味地、艺术地把童真游憩的主题内容诠释出来,这种“不经意”的设计能更好地激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促进不同年龄、性别的儿童之间、儿童与成人之间相互合作,互动体验,进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四)整合基础服务设施、强化服务管理体系

调查发现,现有的城市公园中基础设施的设计普遍存在功能布局不合理、设施景观同质化、数量不足等问题,因此,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与场所环境的协调性,结合儿童游憩心理和生理特征设计满足功能、形式、美感以及使用需求的基础服务设施。同时,加强城市公园的服务管理体系,重视儿童游憩安全管理问题,一方面,严格把控儿童游憩空间、游憩设施的设计细节,降低游憩空间、游憩设施自身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合理安排专职的管理工作者,强化城市公园的安全管理和保护措施,从而有效地保障儿童游憩者的身心安全。

五、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以城市公园的儿童游憩者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游憩者行为活动和心理需求,通过IPA模型构建,解释了当前城市公园存在的优势指标和亟待优化的指标,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相应城市公园更新策略。但本研究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实地调研发现,儿童游憩者的活动通常受监护人活动时间和行为心理的引导和限制。因此,基于儿童游憩者的城市公园更新设计研究有必要结合监护人这一群体的游憩需求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夏欣,高翅.现代城市公园的价值重定位与公园更新[EB/OL].(2008-06-04)[2015-12-10]. http://www.paper.edu.cn/releasepaper/content/200806-63.

[2]于冰沁,谢长坤,杨硕冰,等.上海城市社区公园居民游憩感知满意度与重要性的对应分析[J].中国园林,2014(9):75-78.

[3]杨硕冰,于冰沁,谢长坤,等.人群职业分异对社区公园游憩需求的影响分析[J].中国园林,2015(1):101-105.

[4]陈培.基于SEM的长沙城市公园游客游憩满意度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

[5]尹海伟,孔繁花.基于问卷调查的南京居民对城市公园的满意度分析[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603-610.

[6]肖星,杜坤.城市公园游憩者满意度研究——以广州为例[J].人文地理,2011(1):129-133.

[7]毛小岗,宋金平,冯徽徽,等.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城市公园居民游憩满意度[J].地理研究,2013,32(1):166-178.

[8]陈翔宇.城市居住区儿童户外游憩空间设计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3.

[9]MARTILLA J A, JAMES J C.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J]. Journal of Marketing,1977,41(1):77-79.

[10]林增,刘金福,赖玉珊,等.福州市公园绿地树种配置的关联分析[J].福建林学院学报,2010,30(1):19-23.

[11]谭玛丽,周方诚.适合儿童的公园与花园——儿童友好型公园的设计与研究[J].中国园林,2008(9):43-48.

[12]陆东芳,郑郁善.福州于山风景区环境容量及其对策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2013,33(2):155-159.

(责任编辑: 何晓丽)

Urban parks renewal design based on children recreation preference

SU Jun-lu, LI Fang-ying*, GUO Ya-min, HUANG Min-feng

(CollegeofLandscapeArchitecture,FujianAgricultureandForestry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002,China)

Abstract:Children are the main users of urban parks, and children recreation preference in urban park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esearch on park renewal design. By using the IPA model with the help of SPSS 19.0,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s conducted on the 5 dimensions of recreational landscape. The dimensions include road traffic, landscape quality, recreation space, recreation facilities and service management. The children behavior, recreation and perception to the park are analyzed, and four design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in order to create a vibrant, comfortable and safe environment for children.

Key words:children; recreation preference; urban park; IPA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922(2016)02-0108-05

[作者简介]苏军露(1990-),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

[基金项目]福建农林大学科技发展基金项目(KF2015114)。

[收稿日期]2015-12-15

猜你喜欢

城市公园儿童
基于AHP的城市公园体育资源评价体系及实证探究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形式美的研究
从“城市公园”到“公园城市”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1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8
刘玮玉艺术作品
城市公园公共空间设计
我将打扫城市公园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