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为啥热衷贴标签?

2016-06-03尹小隐

中国青年 2016年6期
关键词:马利翁皮格贴标签

文-尹小隐



我们为啥热衷贴标签?

文-尹小隐

“贴标签”能成就一个人, 也能毁了一个人。

在美国,有这样一件真事:一个著名棒球手到监狱做演讲,他讲述了自己的成长故事:小时候他第一次玩棒球,一不小心把父亲的牙打流血了,没想到,父亲却夸赞他说:“孩子,你日后肯定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棒球手。”第二次玩棒球,他把家里的玻璃打碎了,父亲还是没有责怪他,而是对他说:“打得好,孩子,你将来没准是世界冠军呢!”犯人们听到这个故事窃窃私语,一个犯人站起来说:“我小时的经历与你的一样,只不过我的父亲没有夸奖我,而是气愤地说:‘你一天到晚给我惹事,将来肯定是个小混混!’”

看来,“贴标签”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毁了一个人。

“贴标签”的心理逻辑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我们今天将这种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实际上,它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更洋气、更专业的名字,叫“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或叫“期待效应”,在我国又称之为“西施效应”或“标签效应”。皮格马利翁是传说中古代塞浦路斯的一位王子。他擅长雕刻,曾用象牙精心塑造了一位美丽的少女。在塑造过程中,他倾注了全部心血,并对她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每天对着雕像发呆,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这种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动了爱神阿芙狄罗忒。于是,爱神赋予了雕像以生命,美丽的少女成为皮格马利翁的妻子,王子的幻想变成了现实。

“标签效应”的本质是我们会下意识地受到暗示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在塑造他人的同时,也被他人塑造。

在现实生活中,“贴标签”很多时候会与传播学中讲的“刻板印象”掺杂在一起。刻板印象也就是对某些人群的偏见,一旦形成,就比较顽固,难以改变。如大众对“富二代”、“官二代”就形成了一定的刻板印象。谁要是在新闻事件中被贴上这种标签,往往会遭遇十分不利的舆论局面。

有研究显示,国内报纸对“富二代”的负面报道要远多于正面报道。学者认为,由于贫富差距,中国呈现哑铃型社会,普通民众对“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企业家子女存在一定的反感心理。为了吸引眼球,媒体会有意将“富二代”作为一个标签贴在新闻事件当事人身上,而这更固化了公众对“富二代”的刻板印象,形成恶性循环,加深了社会阶层之间的隔阂。

看来,公众形成这样一种贴标签的习惯,与媒体的报道方式有很大关系。这可能也是习总书记再次强调新闻舆论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重要原因吧!

被“标签党”统治的生活

萧伯纳曾说,卖花女和淑女之间的区别,不在于其行为举止,而在于她被如何对待。

标签理论一直是用于解释社会中弱势群体是如何弱势的,认为弱势群体的缺陷往往不是他们所固有的,而是垄断社会资源和话语权的强势群体给他们“贴标签”所致。相关研究也发现,为犯罪人贴上“罪犯”的标签,使其异于常人,是导致其再次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当下的中国,却出现了所谓的“逆标签化”,即普通民众甚至弱势群体对强势者贴标签,最典型的就“富二代”、“官二代”等标签的诞生。究其原因,与草根青年阶层占据了网络舆论场有比较大的关系。最有趣的是,他们不仅给别人贴标签,也给自己贴标签,于是,“标签党”诞生了,什么“矮矬穷”、“中二病”,都纷纷出炉,一次次将自嘲自黑的网络冷幽默推向新的境界。

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人们很容易给开某些豪车的人贴上各种标签:开这个车的都是暴发户、开那个车的都是东北大哥……甚至网上还出现过一篇文章,将不同人群和汽车品牌一一对应,比如开福克斯的,就是随时准备和你飙车的80后男青年,如果你超过他,他一定会找机会超你。开沃尔沃的呢,都是低调的有钱人,低调到你不知道他的钱是从哪来的。怎么样,你觉得有道理吗?

不仅是车,各种服装品牌,也都被网友“标签化”,比如穿无印良品的,都是文艺青年。班尼路、真维斯等,则被视为少年穷矮丑套装。穿鸿星尔克、安踏等运动鞋的,则是“葫芦屯高端人士”……这些赤裸裸的标签化会让许多人愤怒,因为它看起来是那么主观武断,甚至不乏故意的偏见和恶毒的歧视,但也会让很多人觉得蛮有道理,禁不住笑着去点赞。的确,很多真相说出来,就会让人难堪,但这种戏谑本身就是一种微妙的解毒剂。

很难说这种“标签党”的心态究竟是从网上蔓延到现实中的还是相反,但无论如何,它形成了一个将人分成各种群体的社会语境。在这样一个语境中,标签化,恰恰就是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你消费面向哪个人群的品牌,你就属于哪个人群,你的实力抑或品位,在“标签党”面前一览无余。都说人靠衣装马靠鞍,人们靠打量一个人开的车、穿的衣服、拎的包来判断一个陌生人的分量,选择自己的交往态度,这些社会评价会反过来影响我们的下一次选择,从而继续改变我们的社会形象。于是,如何巧妙地展示标签,与如何精确地判读别人身上的标签,就成了一门高深而实用的“标签学”。

社会学对这种涉及到奢侈品的“标签党”现象称为“炫耀性消费”。它在各发达国家的历史上都大规模地出现过,比如美国中产阶级刚兴起时,家家都要在门口搞一块草坪和一个游泳池来显示自己的经济实力,在今天的欧洲,有点家底的则一定要买艘游艇。这种风潮在中国也是一浪高过一浪:二十年前有钱了要买车,现在是要买跑车、买游艇、私人飞机;二十年前是打高尔夫球,现在是打马球;二十年前有钱了旅游去普吉,现在则要去南极。真是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甚至出现了这样的故事:有位中国人赚了大钱,学着身边的富人朋友也买了艘游艇,可是买了之后从来没出过海,只是停在港口里,休假时就坐在甲板上钓鱼,晚上还回到岸上的酒店里住,够任性吧?

看来,无论是给自己贴标签还是给别人贴标签,都是人们为了将自己与其他人区别开而采取的一种策略,是正常的社会现象。所以说,对“标签党”横行这种事,最好也要有个平常心,免得又被贴上“愤青”的标签!

猜你喜欢

马利翁皮格贴标签
小熊贴标签
拒绝被贴标签
因期待而成长——“皮格马利翁效应”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我给酸奶贴标签
论皮格马利翁效应对盖茨比成败的影响
像侦探一样解读名画
贴标签
创伤·延续的记忆·救赎——解读阿特·斯皮格曼的《鼠族》
小猪皮格
拥有大爱之心的小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