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塘“天眼”世界殊
——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感受希望

2016-06-01吴凌云

浙江共产党员 2016年12期
关键词:毛南族平塘平塘县

◎本刊记者 吴凌云

平塘“天眼”世界殊
——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感受希望

◎本刊记者 吴凌云

FAST射电望远镜全貌。/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贾 智摄

11月初,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刊记者采访团来到贵州,开始了让人耳目一新的“聚焦贵州走新路”之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便是其中一站。

在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平塘,我们看到的许多景象,无不传递给了我们一种“无中生有、有中创优”的巨大力量。

“天眼”让世界看到了平塘

世界最大的500米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英文简称FAST),有近30个足球场大的接收面积。其主反射面的面积达25万平方米,由近46万块三角形单元拼接而成。它的圈梁被50根6米到50米高低不等的钢柱支在半空,周长约1.6公里,绕走一圈需要40分钟。通俗地说,FAST好比一只巨大的天眼,眼球的直径就有500米。理论上说,FAST能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

2016年9月25日,FAST落户平塘,正式启用,这是中国科技强大的重要标志,也让世界的目光聚焦到平塘。

平塘县境内,地势起伏跌宕,幅员2806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全县辖9镇1乡1街道,121个行政村,1831个村民小组。居住着布依族、苗族、毛南族等24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9.6%。

“为什么是平塘?”

FAST望远镜选址位于平塘县克度镇金科村大窝凼洼地,这里有着天然喀斯特地貌,这一带分布着猫底坨、打岱河、倒坨等12个大小不等的天坑,其深度均超过500米,最高海拔1137米,最低海拔548米。这些天坑以打岱河天坑为中心,形成一组气势磅礴、规模宏大的天坑群。坑底原始森林茂盛,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遍布着壳斗科、樟科、玄参科、金缕科等原生植被,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属国家二、三级保护动物的猕猴、穿山甲、獐、灵猫、红腹长锦鸡、岩羊等随处可见;地下河水穿山而过,飞禽走兽悠游其间。

从1994年开始,中国科学院遥感所历时13年,为FAST选址跋山涉水勘察。经过反复筛选,最终在平塘县克度镇找到了“大窝凼”——最适合硕大“天眼”的深深的“眼窝”。建造FAST望远镜的打岱河天坑,深534米,南北走向长度1800米,东西直径1700米,底部面积80万平方米,据资料考证为目前发现的世界最大口径天坑。选址“大窝凼”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地貌最接近FAST的造型,工程开挖量最小;二是这里的喀斯特地质可以保障雨水向地下渗透,不会在表面淤积而损坏和腐蚀望远镜;三是射电望远镜需要一处“静土”,“大窝凼”附近5千米半径之内没有一个乡镇,无线电环境理想。山崖陡峭林立,山脚浓荫蔽日,为建造FAST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挪出穷窝天地阔

深秋时节,走进塔吊林立、焊花四溅的平塘县克度镇马鞍安置区施工现场,一幢幢楼房在一群群工人的挥汗如雨下一天天拔高,一条条街道在一辆辆装载车的来往穿梭中不断延伸;远眺塘边镇油菜坪安置区,工人们正忙着浇筑地梁、搬运砖块、切割钢筋,10余台挖机、压路机、装载机等大型机械同时作业……处处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

FAST落户建设的“大窝凼”里,曾经住有12户人家63口人。为了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的需要,这12户人家响应号召,于2009年6月,搬离了他们熟悉的故土,来到克度镇政府所在地——红塘街上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

今年68岁的杨朝福老人是“大窝凼”12户人家搬迁的见证者。他告诉记者,早在2008年之前,就经常看到一群群山外来客,拿着他与村民们看不懂的奇怪仪器,频频来到大窝凼来摆弄,甚至有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也来察看。但他从没想到自家有一天会搬迁,也从未预料到会和“FAST”这几个陌生的字母发生联系。

随着2007年7月,大窝凼被正式立项确定为FAST工程的建造基地,2008年12月26日,国家重点科技项目(FAST)正式在大窝凼举行开工仪式。艰难的抉择随之摆在杨朝福与其他11户村民们的面前,搬迁势在必行。

搬迁那天,几乎构成了杨朝福一生未见过最宏大的场面。“人太多了,那里面(大窝凼)像蚂蚁一样。”但他还清楚地知道:“大窝凼已经不是我们的了!为了国家的建设需要,大窝凼的人必须让出这片土地,早搬是搬,迟搬也是搬,早搬早安心,早搬早享受,何乐而不为呢?”

搬迁后,杨朝福家的旧瓦房及其他11户邻居的房屋全被拆除,他们在克度镇政府所在地得到了一栋两层楼的小洋房。

老人说:“现在已慢慢找到了家的感觉,唯一不习惯的是没有土地耕种,不拿锄头心里还是不踏实。但是,如今的生活,比过去好多了!”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如今,平塘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已逐步铺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步伐铿锵。易地扶贫搬迁正悄然改变着全县贫困山区低收益、难脱贫的状况,同时也给深山群众拔掉穷根带来了新变化。

平塘县在选择移民搬迁点时,结合企业的需要,让移民就近在企业打工。2016年6月,卡薄毛南族乡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贵州宏贵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公司(“祥云神虎”文化产业)进驻卡蒲毛南族产业园,产业园就建在移民小区里,妇女都在企业刺绣,公司开发了毛南刺绣、毛南纺织等旅游商品。通过建立企业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公司+基地+贫困户”,截至目前,已开展刺绣培训3次共计400余人,公司采取就地聘用经过培训掌握民族工艺制作的当地妇女作为技术工人,快速有效地解决一批毛南族妇女就地就近务工就业。

与此同时,平塘县紧紧围绕“茶、菜、羊”三大主导产业,着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重点打造以大塘为中心,其他宜茶镇(乡、街道)为支撑的省级生态茶产业园区,大力推进“都匀毛尖·平塘甲茶”有机茶等农特产品精深加工,完成平塘县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推进行动项目建设,着重打造谷硐生态养羊示范园区。

一只“天眼”,改变了平塘。平塘借助“天眼”,改变了观念,改变了生活,正大踏步地奔向更美好的明天!

猜你喜欢

毛南族平塘平塘县
民俗主义视域下的毛南族分龙节考察
平塘县老干部宣讲团到县第二中学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宣讲
毛南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口述史研究——以贵州卡蒲毛南族乡田野调查及其启示为例*
世界最高混凝土高塔桥平塘特大桥建成通车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
平塘甲茶
特提斯女神的壮举——平塘国家地质公园
平塘甲茶
活态文化
平塘县委离退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