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抗抗:要警惕变成知道最多而思考最少的人

2016-05-31赵涛

中国青年 2016年7期
关键词:张抗抗起征点矮化

文-本刊记者 赵涛



张抗抗:要警惕变成知道最多而思考最少的人

文-本刊记者赵涛

1969年,19岁的杭州姑娘张抗抗赴北大荒上山下乡,在黑龙江省鹤立河农场劳动、工作了8年。1977年,她考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学习编剧,毕业后从事文学专业创作。20世纪80年代中期定居北京。现任国务院参事室参事、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张抗抗是一位勤奋的作家。迄今已发表小说、散文共计600余万字,出版各类文学专著90余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赤彤丹朱》、《情爱画廊》、《作女》。她的作品,直面人类复杂的灵魂世界,充满着理性思辨的意味。同时,强烈感情的介入,又不乏浪漫主义的色彩。

张抗抗还是一位敬业的政协委员。2011年3月,她上书温家宝总理,推动了《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工作的启动。从2014年开始,她连续三年提出《关于提高作者稿酬个税起征点的提案》。除了关注全民阅读、实体书店的生存发展、维护著作权法等文化问题,她还多次提出有关环保生态、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等提案……

张抗抗连续担任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今年是她履职的第14年。14年间,上交提案近百份。她说,“作家和政协委员这两种不同的身份,使我在文学写作之外更为自觉地负有社会责任感。”。

文学影响心灵,提案推动解决实际问题

《中国青年》:这次两会,您带来了什么提案?

张抗抗:这次政协会议,我提交了9份提案,涉及环保、农业、交通、妇女儿童权益等。维护作家权益几乎每年都提,前些年主要是反映网络侵权、著作权法修改等。这三年来,多次建议财税部门尽快制定提高稿酬个税起征点的方案,真正实现劳动报酬的公平正义、体现政府合理税收的政策原则。

今年我还提交了《关于加强整顿治理教科书编写出版单位侵害著作权行为的提案》,建议加强对教科书出版单位不付酬行为的行政执法监管。

《中国青年》:2015年,您获得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金奖,媒体称你为“作家版权代言人”,为何对作家权益如此看重?

张抗抗:著作权事关原创文学作品创新成果的保护,体现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实力和创造力。近年来,我国纳税人的工资、薪金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经过多次上调已提高到3500元,而稿费的起征点却一直遵循1980年的规定,保持在800元不动。稿酬个税的起征点不仅未与月薪的起征点拉平,而且远远低于后者,这种稿费少反而纳税多的不合理状况,严重损害了作家、艺术家和学者等群体的创作积极性,引起了文字工作者的极度不满。目前财税改革正在不断完善,希望阳光能够照到“文字”这个角落。

《中国青年》:您觉得把社会问题写进提案,与写小说有什么不同?

张抗抗:提案是反映问题解决问题的公文,直接与生活相关,去推动解决实际问题。小说是文学作品,需要用文学语言刻画人物、讲好故事,文学关心人类的精神问题,潜移默化地对人心发生影响。

阅读要摄取高蛋白的营养,快?餐文化会损伤一个民族的健康

《中国青年》:最近发布的国人阅读习惯显示,80后、90后成了手机阅读的主力,阅读方向以消遣和猎奇为主,您为这样的现象感到担忧吗?

张抗抗:当然担忧。因为在一个在高科技时代、信息时代,手机和平板电脑已基本普及,不可能拒绝这些工具的应用,它毕竟快捷方便,所以无处不在。问题在于电子阅读的内容,大多是快速生成的网络通俗小说、八卦新闻、轻松娱乐的低营养物质。其实,用什么工具阅读不重要,重要的是阅读的内容。空中到处都是信息波,人们被信息绑架,很少能够完整地阅读一本书、一部经典或是文史类读物。这使得很多人变成了知道得最多、而思考最少的人。

如果一个人的时间完全被快速、娱乐化的阅读所占用,等于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那只是一些可有可无的信息,并非知识或是局部的真理。

《中国青年》:网络带来的生活碎片化,在阅读上也无法避免,相对于你们上山下乡没有书读的年代,现在的烦恼是信息太多了,让年轻人无所适从,对此您有怎样的建议?

张抗抗:很多人抱怨,碎片化的时间把我们的阅读碎片化了。其实不然,大多数人都有双休日,长假,如果我们的心还完整,就会有完整的时间。是你自己缺乏自控能力,把生命任意挥霍掉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原本就由时间的碎片组成,需要我们去缝合连接。

建议青年朋友还是适当阅读那些被时间证明了的经典作品。如果觉得有些经典书籍年代过于久远,很难产生阅读兴趣,也可以选择一些当代文学作品。

媒体每年都有年度好书排行榜,阅读这些专家学者筛选出来的书籍,可以帮助读者节省一点盲目选择的时间。建议年轻人读一些中国古典诗词,那是一种起码的文化修养。

《中国青年》:在国人的生活中,阅读已经被边缘化,人均图书阅读量不到5本,不及邻国日本韩国的一半,怎么看这个短板?

张抗抗:阅读的数量与质量,是一个民族文化软实力的体现。近年由于科技发展、娱乐方式丰富、日常节奏加快,吸引年轻人兴趣的好玩东西太多。书籍的阅读变得可有可无,生活中阅读的比重在逐年下降。我想,这可能与人们急功近利的心态有关。古诗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学而优则仕……这些都有误导。书中有知识与情感,和黄金屋没有直接的关联。阅读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效果,金钱和时间对于阅读的投入,不能期待快速回报。读书不能有功利心,而是为了丰富与完善自己。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共同营造读书的氛围,提供各种阅读的便利。

自我矮化是对高大上的逆反,但应当有底线

《中国青年》:现在的年轻人习惯自我矮化,自我否定,比如“丝”一词已成为很多年轻人的自我标注,您怎样看这样的亚文化流行?

张抗抗:自我矮化如果出于对“高大上”那个时代的一种逆反和调侃,可以理解。生活中总得有一点小幽默的情趣吧。“自我矮化”是自嘲、戏谑和自娱自乐,也许恰恰是在寻找自信。

但我很不喜欢刚才你提到的那个粗鄙的词。很多人根本没有搞明白那是什么意思,觉得很好玩,就开始使用并流传了。那不是自我矮化,而是自虐。

《中国青年》:如今,不少年轻人觉得自己生活压力大,没办法“晃荡青春”,去追寻“诗与远方”,您怎么来看这个社会问题?

张抗抗:年轻人生存和生活的压力大,这是事实。不过,如今大多数青年,温饱总可以解决吧?“晃荡青春”并不需要很多钱,带着干粮步行去郊外爬山、坐火车去海边……真心要晃荡,还可以晃得更远些,骑自行车去西藏什么的……我们的知青岁月,比现代的年轻人穷多了苦多了,我们真的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但也仍然会想尽办法苦中作乐,虽然前途渺茫,但读一本好书、看一场电影,只要没有虚度,就有希望。

《中国青年》:作为“知青一代”,有什么样的人生经验可以和青年来分享?

张抗抗:这个问题太大了。半个世纪过去,今天的时代背景和我们当年太不一样了。但有一点我想和青年人分享:在逆境中永不气馁、永不屈服,永不放弃。坚持自我奋斗、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这样的人生观,任何时代都是适用的。

《中国青年》:您眼中的“80后”、“90后”是怎样的一个群体?

张抗抗:80后与90后还有不同,据说80后对90后也会有不屑啊。如果混在一起说,总体印象是他们思想活跃,吸收新事物快、有个人见解和独立精神。不过,他们好像普遍比较脆弱,不善于协作共同完成工作,考虑自己得失较多,自我中心,有时挺自私,不太关心别人……不过,相信这些弱点都会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被逐渐克服。

猜你喜欢

张抗抗起征点矮化
冀西北苹果矮化密植栽培技术
矮化中间砧苹果幼树抽条调查
张抗抗:“读书是生活的必需品,而不是化妆品”
儿童之歌
矮化盆栽菊花的方法
春日的洋槐
【第三部】
张抗抗小说《北极光》中的女性主义色彩
个税改革:不止于起征点
财政部提高“石油暴利税”起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