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质疑法在中学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的策略探究

2016-05-30郭建辉

东方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逆向思维课题

郭建辉

【摘要】在“少教多学”的理念下,教师着力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意识、培养发展学生质疑探究的能力,有利于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有利于让语文课堂活跃起来,把语文课堂变成智慧课堂,也能让教师从中收获到创造的成就感,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求索的愉悦和求真的快乐,师生的智慧火花会在互动与对话中绽放,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质疑法;课题;反常点;逆向思维;思想感情

在“少教多学”的理念下,课堂教学运用质疑法,有利于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有利于让语文课堂活跃起来,把语文课堂变成智慧课堂,也能让教师从中收获到创造的成就感,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求索的愉悦和求真的快乐,师生的智慧火花会在互动与对话中绽放,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正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教学就是要找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因此多学学校因此少一些喧嚣与劳苦,多一些闲暇、快乐与坚实的进步。”本文针对小说阅读教学的特点,以小说阅读的教学案例,探究如何培养学生科学质疑的主观能动性,用质疑法打造智慧课堂。

一、明确质疑方向,自读生疑,提出问题

质疑法教学必须基于学生在自读预习中提出的问题作为目标导引,实现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完美结合。所以,质疑法教学的前提是学生有疑问、有需要、渴望有方向的交流、指导和帮助。真正的教学目标不是教师对教学参考书的现成照搬和主观臆想,学生的疑问才是教学目标确定的起点。因此,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主动意识才是质疑法教学首当其冲的目标。小说本身具有典型的故事情节,容易引起读者阅读兴趣。作为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课堂角色,由传统课堂上的大讲特讲,面面俱到,向“少教多学”所要求的“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方向努力,以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引导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参与。我们在学生自读课文中,应该启发他们围绕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注意发现课文的特点以及规律性的东西。诸如:

(1)课题有什么特点?

(2)课题与课文内容的关系怎样?

(3)课文记叙的事件、人、物或描述的事物有什么特点?

(4)课文的结构上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5)课文有没有不符合逻辑或者人之常情的地方?

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在读书的过程中,动笔圈划,动脑思考,长此下去,必能养成抓住特点切入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的习惯。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亦即“生疑”能力。没有疑惑,也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也就不会有长进。教会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生疑”,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疑惑。“生疑”应面向全体。课堂上教师要允许学生大胆地假设,允许不同的假设并存,并要求学生能大胆地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生疑”是课堂教学中的基础性工作。

二、指导解疑方法,讨论排疑、深化理解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教师的任务是 “他得学会让他们学”。阅读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实质上是围绕问题进行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对问题进一步追究,从而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质疑法”在教学中的践行,正是基于这个规律。

(一)阅读课文题目进行质疑解疑

教师在教学中,在学生读全文以前,让他们先解题,弄清题目的意思。首先要引导学生阅读题目,大胆联想,对课题进行分析、研究。抓住课题的重要词语连续发问,引发思考。对题目的结构,涉及人物、事件、内容、关键词等,提出自己的疑问。再引导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进而从宏观上粗略感知课文大意。让学生通过初读,说出课文的大概意思,注意不要求字词落实。

如在指导阅读《香菱学诗》时,直接由题目结构入手引导学生质疑:

(1)香菱是谁?

(2)香菱是怎样学诗的?

(3)香菱和谁学诗的?

(4)香菱学诗的结果如何?

抓住题目中的“学”字引入小说本来的回目《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再结合“苦”字来分析香菱学诗的经过,进而引出林黛玉和薛宝钗对香菱学诗的不同态度,很自然地分析了文中主要人物,既不违背选文所要表达的单元主题,也不违背这一章回在《红楼梦》的本身作用。

再如《杨修之死》,学生阅读题目很快提出:

(1)杨修怎么死的?

(2)杨修是谁杀的?

(3)为何要杀杨修?

小说的核心是塑造人物,题目质疑有利于学生对人物和相关事件产生思考,而围绕人物的这些主干问题一呼而出,教与学的目标性很快达成统一。师生对文本的探究也会越来越深入。

通过质疑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从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直扣文章中心。带着这些疑问,学生便自然的进入到课文中,仔细的不放过一点细节,从中发掘了答案。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以后,再阅读一篇文章时,均习惯地从题眼中思考和想象,试图从题眼中读懂什么,并試图找出题眼里深藏的东西。

(二)推究写作方法进行质疑解疑

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用宏观的眼光进行阅读,立足于文本的写法,从而进行质疑。如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可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原回目“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的内容提示,把握故事情节,把握故事矛盾冲突,并理清情节结构线索。这样一来,文章很长,但是思路就很清晰了,对课堂而言,文章也就变短了。

在分析故事情节的开展方面,不从吴用如何智取入手,而是从先分析杨志这一人物形象开始。

(1)先让学生逆向探究,精读杨志押送金银担,都采取了哪些措施,进而了解杨志精明能干,但杨志刚愎自用,对部下横暴。

(2)然后让学生再看事件的结果,便有不少学生提出疑问:“杨志如此精明,为何会被简单的蒙汗药给放倒呢?”

在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出来点拨,一是要结合名著让学生了解杨志之前的故事,注意文章的时代背景,二是丢了生辰纲之后的故事。杨志如此忠于职守,全力效命官府,居然也被逼上梁山,意义非同一般。因为他“押送”的是不义之财,怎能不失呢?同时,文本着力刻画杨志这一人物形象也是用来衬托吴用等人超人的智慧,揭示主题。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败,8位英雄夺取不义之财,也是理所当然的。这些,都为全书的主题张本。

(三)对比情感态度变化进行质疑解疑

在对文本进行质疑问难的过程中,抓住主要的或关键性的问题来研讨,便于掌握课文的精神实质。因此,阅读文章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围绕课文中心,指导学生进一步挖掘文中感人至深的亮点,捕捉人物或丰富或鲜明或复杂的思想感情,这样才能引导学生集中精力思考文本最基本的内容,使学生真正从中受到洗涤、得到启迪、得以升华。

如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并梳理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变化”这样一条线索并不是难事。

由于勒的穷——富——穷的生活经历,引申到“我”一家的态度变化。小说情节一波三折,更妙在结局的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抓住“我”一家对于勒态度的变化最明显的是称呼的变化这一细节,让学生流览课文,把课文中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找出来。如

年轻时:坏蛋、流氓、无赖;

发财后: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落魄后: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

体会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通过这个小环节,学生既把握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同时对小说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主题也有一个简单的情感价值观评价。

情节可概括为这样一个过程:猜疑——肯定——恐怖——愤怒——躲避。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弟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动作、语言的描写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使我们看到菲利普是个虚伪、势利、自私、冷酷、只认金钱不认人的势利者,也刻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这样触目惊心的惨象,艺术的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然而,当读者把同情的目光从于勒身上投向菲利普夫妇一家人的生活时,也很容易发现这篇小说的主旨并不是唯一的:小说的另一个主题是表现了那个时代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及弱势群体的辛酸和卑微。

(四)发现反常点进行质疑解疑

小说情节往往具有一波三折的特点: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所以,在小说中常常会有作者刻意的精心安排,表面看来不合逻辑让人匪夷所思,为故事留下耐人寻味之处。而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精读课文,通過对比发现文章似乎不符合逻辑的地方。

在阅读课文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自主阅读,要求学生逐词逐句地进行,遇到费解的地方作上记号,然后归纳出几个问题。如在指导阅读《杨修之死》一文时,课上同学们讨论的主要问题:杨修为什么被曹操杀死?这些问题以往在教学中的处理只是把原因归于“修数犯曹操之忌”,但《三国演义》的作者却早已在文中用一个很反常的现象清晰地点名了,这个反常点在讨论中被学生发现:

曹操有退军之意是杨修所猜,却是夏侯惇所传,当人应该都犯了惑乱军心之罪,然而“鸡肋事件”的结果是“斩杨修,佯怒惇,众官告免,乃叱退惇”。

很明显,曹操只是借“鸡肋事件”来除掉自己政权内部的心腹大患,根本原因就在于杨修卷入了曹丕与曹植的夺嫡之争。在曹丕胜出后,杨修直接威胁到了曹丕以后的政权稳固。

再如《香菱学诗》的教学中,再对《红楼梦》这本鸿篇巨著有所了解后,学生对比林黛玉和薛宝钗也会发现反常点:林黛玉和薛宝钗同属金陵十二钗,都是很有才华的女子,而且香菱说起来还是薛宝钗的嫂嫂,为何香菱不去向妹妹学诗,而舍近求远,去找林黛玉拜师呢?这个反常点依然可以落实到薛林二人对待香菱学诗的态度,从对香菱的人物分析回归到对《红楼梦》主要人物的解读上。

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尽管有主有次,分量也不同,但学生们善于思考的习惯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真正的把课文中的人物和自己融为一体,可谓达到读书的最佳境界。

培根说:“如果一个人从肯定开始,必以疑问告终。如果他准备从疑问着手,则会以肯定结束。”所以,教师在今后语文教学中,不断的探求并恰当的运用“质疑探究法”进行语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萌发强烈的质疑意识、发掘多元的阅读视角、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就一定能使语文课堂臻于完美,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的发现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而全面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明朝陈献章说过:“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只要学生是基于对知识的正常探求、源于对文本的体验思索,那么所有的质疑都是值得教师认可的。

参考文献:

[1]江平,似曾相识燕归来——学习语文新课标中重视语感培养的体会[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3(3)

[2]张振芬,作文教学中应实施创新教育[A],天津市继续教育优秀论文集[C],2004

[3]曾毅,20世纪中国语文教育批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4]朱小蔓,当代情感教育的基本特征[M],教育研究,1994(10)

猜你喜欢

逆向思维课题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不忘的初心 永恒的课题
美术课题 课题四:构成创作中的乐趣
关于数学中逆向思维的运用
逆向思维在中学物理解题中的应用
独立思考成就独家新闻
逆向思维在小学数学解题中的作用与培养
加强语言表达训练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