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高职院校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6-05-30黄建华段文杰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校企合作高职院校

黄建华 段文杰

摘 要:从教育与生产力关系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目前湖南高职院校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发现主要存在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紧缺,区域服务意识不强以及专业与产业结构不匹配等问题。然后从发挥政府引导、激励和监督作用,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和强化行业企业反馈作用三个方面提出了提升高职院校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校企合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联系也越发紧密。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及其教育的内容、手段及其组织形式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它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与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以及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诸如新能源等一批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应运而生,新兴产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高等学校不断调整与更新专业结构,深化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及产学研对接,从而更好地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以此引领社会经济的创造性发展。

“十二五”时期,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做大做强。与此同时,湖南省高职教育发展也上了新台阶。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出台;“卓越职业院校计划”提出并推行。各高职院校培育培养了一批适应产业需求的中高级技术人才,促进了湖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但总体而言,湖南省高职教育仍相对薄弱,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专业结构和办学质量尚不能完全适应湖南省现代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

高职院校作为专门培养高新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基地,了解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人才培养的现状并立足于解决相关问题,是促进高职教育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联系的必经之路。

1 湖南高职院校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剖析

1.1 湖南省紧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严重影响产业发展进程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根据《湖南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纲要》,到2015年,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总量达到5000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20%。到2020年,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总量达到100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5%左右。[1]

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和节能环保是我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显著特点是“新”,新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而我省大部分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还停留在满足传统产业的要求,例如,目前开设光伏、风电专业的高职学院在湖南省只有两所。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每年的人才缺口达1.7万人(来源《三湘都市报》2011年3月15日),尤其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决定产品质量、性能优劣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更是十分缺乏。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的匮乏,将严重影响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步伐,影响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另外,从近几年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济规模来看,七大产业间存在着明显的发展不平衡现象。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产业是两个规模最大的产业,而新能源产业、生物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规模则明显较小。以2014年为例,这三大产业营业收入规模均在700亿元以下,其营业收入合计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仅15.4%。[2]调查发现,当前高职院校开办专业及人才培养规模也有着明显的不平衡性。在全省60多所高职院校中,开办了与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产业对接的机械类、机电类、数控技术等专业的院校较多,学生人数规模较大;而开设与新能源产业、生物产业、文化创意等产业对接专业的院校则明显偏少,特别是新能源和生物产业类相关专业,学生人数极少,部分专业全省每年高职毕业生甚至不到50人。可以说,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均衡发展。

1.2 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意识不强,服务深度与力度不够

高职教育具有高教性、职教性和明显的地域性,立足和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是高职教育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应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己任,要满足区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适应区域内新兴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但从现实来看,每年湖南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主要输送往广东、江浙等沿海城市就业。湖南高职教育对本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普遍偏低,直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成效并不明显,服务深度与力度不够。[3]

1.3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新兴产业结构不匹配

当前多数湖南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并不是建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之上,大都仍停留在学校自身的传统专业扩招基础上。据统计,湖南省高职院校开办最多的 20 个专业全是传统专业。从专业结构来看,大部分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仍是以服务传统产业为主。例如,文科以工商管理、商务英语、市场营销为主,理科以机械、电气、模具为主。[3]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部分产业缺乏足够相关的专业点支撑。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先行一步,开设了与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部分产业对接的专业,但大多规模较小且受师资队伍、教育经费等因素影响,其实际办学效果难以到达预定目标。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办学定位不明确、办学特色不鲜明等问题,其培养的人才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均达不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员工技能的要求。

此外,部分高职院校的服务功能单一,很大程度上只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难以满足新兴产业对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技术推广等多方面的需求。

1.4 高职院校软硬件设施设备难以跟上新兴产业的发展变化

部分高职院校对学校软硬件设施设备投入力度不大。

首先,实习实训设施设备老旧损坏,长期不更新,甚至仅仅作

为摆设,使得学生实习实训流于形式,未能掌握真正的实践操作技能。

其次,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还不够完善,“双师型”教师缺乏,教师学历合格率明显低于普通高等院校平均水平。[4]近年来,部分高职院校提高了对新聘教师的学历要求,但这些新聘教师多数来自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缺乏熟练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上课主要侧重理论讲解。高职院校已有的老教师则大都相对保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接受新技术、新方法,缺乏创新精神。这种“老教师重传统,新教师偏理论”的现象使得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

此外,课程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相对落后。部分课程教学内容循环往复,长年不变,未能根据产业发展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单一,传统的讲授法难以吸引互联网原住民的90后大学生,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1.5 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本身相对滞后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显著特点。随着产业的发展升级、工艺的推陈出新、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产品的更新迭代,必将产生大量与新兴产业对应的新型职业岗位群,其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由于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的专业少,人才储备少,技术人才相对缺乏,而人才的培养本身需要一个过程,使得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本身相对滞后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前我国高职专业学制一般为三年,部分专业为两年。高职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技能一般落后于产业发展,使得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难以适应岗位技术技能的新变化、新要求。

2 湖南高职院校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策分析

针对以上问题,要使高职院校与战略型新兴产业紧密对接,更好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需要政府、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多方参与。

2.1 积极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上的引导、协调、激励和监督作用

政府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政府对区域内高职院校以及新兴产业企业工厂的数量、规模、发展状况等信息把握最全、最新,最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也最能够精准地判断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否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协调。政府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科学引导高职院校创新发展,协调区域内各高职院校携手共进,强化高职院校与企业工厂之间合作共赢,促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一方面,政府在统筹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要加强对高职教育的政策性扶持,鼓励高职院校关注新兴产业发展动向,主动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政府要加强对区域内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宏观调控,使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需求紧密结合,避免专业设置过于滞后与重复。要使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具有时代性、前瞻性,鼓励院校开设发展前景好、人才需求潜力大的专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储备。对于急需而又紧缺的新兴产业人才,政府应扶持具有相关技术基础和产业背景的高职院校开办示范专业,甚至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趋势,提前试点开设相应专业,为未来3~5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政府要协调战略性新兴企业、行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关系,通过牵线搭桥,让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省都能适配到几所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为深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保障。最后,政府在加强对高职教育政策扶持的同时,还应加强监督与评估,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湖南省已经建立了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抽查制度、高职毕业设计制度,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卓越院校、省级重点项目遴选、中央财政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分配的重要依据,在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2 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湖南省经济社会正处于“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的新常态。湖南省处于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正处于区域发展的黄金时期,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已成共识。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高职教育若依旧基于粗放式的规模扩张来发展自身,必将难以满足新时代新产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快实现高职院校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型发展,突出优势,办出特色,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

第一,优化高职教育专业结构。

高职院校应主动停招或者撤销就业率低、重复设置率高的专业,新办或增开与新兴产业、支柱产业相对应的专业,调整专业结构,明确办学定位。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深刻分析航空产业发展特点,采取“停招、撤销、新增、转向”等各种措施,大力调整专业结构,使学院专业紧密对接航空产业链,为学院的特色发展寻求到了新的出路。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紧跟经济发展趋势,调整战略发展规划,放弃一直以来的优势专业、特色专业——煤炭专业,转而开办太阳能、风能等相关专业,以服务新能源产业为使命,在优化专业结构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第二,创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教育的目的、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实施和体现。老师通过课程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课程来培养自己的技术技能和人生观、价值观。课程内容没有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没有与生产过程对接,那么专业与产业对接将是一句空话。高职院校应该派遣教师深入战略性新兴企业、行业进行调研,了解相关职业对技术技能的要求,以职业标准定课程内容,以课程内容定教学团队。同时要注重强化教师的专业技能,丰富教师的知识储备。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自2013年开设太阳能光热技术与应用专业以来,密切关注光热行业发展,开设了与行业紧密对接的太阳能热水系统、采暖系统和太阳能制冷技术等课程。2015年,国家能源局国355号文件《关于组织太阳能热发电示范项目建设的通知》出台,并在《太阳能利用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正式提出“到2020年底,要实现太阳能热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敏锐地捕捉到这一信息,为光热专业学生开设了《太阳能热发电技术》课程,并派遣教师参加光热发电技术培训,参观光热发电工程,使教学内容紧跟产业步伐,紧密对接职业需求。

除改进教学内容外,学校教师还应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与生产过程类似的项目式和任务式教学,以项目和任务带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术技能;鼓励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习本专业的慕课课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教学效果。只有不断创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促进职业院校学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无缝对接。

第三,成立区域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职教联盟。

以往由于开办专业相同,存在生源竞争,各高职院校之间往往竞争大于合作。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使得高质量复合型人才成为未来的趋势。高职院校之间只有加强合作,协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才能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才能做大做强,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各高职院校应加强合作,搭建桥梁,打造平台,共享师资队伍以及教育资源,甚至吸收政府、企业参与,形成以资源共享、能力互补与“政、行、校、企”共同参与为主要特色的强而有力的职教联盟。

2.3 强化行业企业的反馈作用,促进高职教育发展

一是强化企业的信息反馈作用。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为企业、工厂培养中高级技术人才,而人才培养是否复合需求,能否给企业带来实质性效益,用人单位最有话语权。企业可以通过多个维度,如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技术技能、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等各个方面对所聘用的学生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高职院校和政府。通过这种反馈作用,高职院校可以明白人才培养的结果与市场需求的差距,进一步改进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而政府则可以将企业对高职学校教育的满意程度纳入对高职院校进行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

二是强化企业的人才反馈作用。

企业的反馈不能仅停留在信息上,还应鼓励一批优秀的企业骨干参与高职院校的教学或培训。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而企业由于直面产业和市场,往往会先于高职院校掌握最新最全的实用技术。通过反馈人才参与合作院校的教学,企业可将这些技术以最快的方式带给潜在员工,利于他们入职后快速适应,快步发展。

此外,对于具有一定实力和规模的企业,还可以采用冠名奖学金和赞助教学设施等方法反馈学校,在经济上支持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5]

3 结语

湖南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给高职教育带来了重大机遇,也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只有在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与行业企业深化合作,对接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创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才能合力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共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水平、上台阶,为全省经济提供持续有力的新兴增长动力。

参考文献:

[1]湖南省人民政府.湖南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纲要(湘政发[2010]20号)[Z].2010-09-01.

[2]湖南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统计局,省经信委.2014年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N].湖南日报,2015-03-17.

[3]田拥军,黄国庆.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09:13-16.

[4]丁金昌.高职院校“三能”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2,07:90-92.

[5]王琼芝.湖南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促发展的路径与措施研究[J]. 企业家天地,2013,11:17-19.

基金项目:

2015年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湖南省高职院校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5BZZ212。

作者简介:

黄建华(1983-),男,硕士,讲师,江西新余人,研究方向:光伏材料;段文杰(1987-),男,硕士,助教,湖南武冈人,研究方向:光伏材料。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校企合作高职院校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间接融资支持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