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意的发生与日常书写

2016-05-30肖寿林

资治文摘 2016年1期

肖寿林

【摘要】书法的形式创造的过程,是笔墨语言在自我生发中对书意的创造过程,而笔墨的文化特性注定笔墨语言的程式化特性,在程式化的笔墨表达中语言是被文化和书者的情感共同书写出来的,书者的笔墨语言和书者的生命状态高度融合决定书法艺术境界的高度。本文通过对这一状态的描述来阐释书意的发生过程与日常书写的某种联系。

【关键词】书意;日常书写;笔墨语言;身体书写

书法的日常书写是文的书写、情的书写、意的书写和韵的书写,如果书写者面对自我的一种日常书写,日常成为了生命的自我显现。问题在于所谓的现在的日常书写,这个词语说出来其实是带着极大的功利目的去做这件事的。他要用这种模式创造一种看起来自然的状态。如果她们只给自己玩的话,就像“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那样,那不在今天谈话的范围之内,因为那种状态是一种很高妙的状态,那是中国艺术很高境界的一种状态。问题是凡是倡导日常书写的人,都是想在日常书写当中找到另外一种技术的可能,或者想在日常书写当中找到另外一种模式或者样式的可能。甚至是说,在这个日常书写当中,炒作出一种新的什么东西来,我想的是现代人在寻找一种形式的可能性。但本身就是说,做这个探讨我觉得是可以的,问题在于哪里呢?问题就是我们刚刚所说的,本来日常书写是强调一种在场,就是我的在场,就是作者的在场,书写的这种在场。

在还是在没有找到表达自己的途径时,表达力图更靠近情绪,我今天高兴或者不高兴,我能不能把这种情绪带入到创作当中,它和心灵还是没有构成一种直接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也在困扰着我。因为如果这个问题能够思考清楚的话,你能随时感受到自己的在是很难的。如果你能感受得到的话,每时每刻就都能关照到自我,这个自我,就如一棵树,它长在那里,自然就长在那里,你去寻找一个什么,它的那种土壤,它的那种环境,导致它就长在那里,就是这样的长在那里。情绪的在场,我们把它说高一点就是才情的在场,才情的在场以外有没有气的在场。也就是我们可以把人的心灵结构划分为多少个层面,光是才情的在场,因为就是光是艺术家的情感,如中国画的创作,画面就从结构变成一种节奏式的硬面的方式,中国文化当中有一个像弘一的也好,启功的也好,他可能就是放弃了情绪的那种在场,那么它又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存在着?我想这个问题对我也是一种困惑。

选择情绪上的在,或者放弃情绪上的不在,其实里面包含着一个选择,就是在场是不是必要的,如果你追求的是一种诗性的表达,肯定很多人都认为情绪是一定要在诗里面的,因为诗情诗心如果你看不见情绪,看不见情感,看不见才情,这样的诗是有疑问的,就像历来大家都认为宋四家肯定是苏轼比黄庭坚写得好,因为他的这种飞扬的人生情感,从他的诗得到了一种体现。但是弘一法师的书法,其实那一刻,他就已经选择了放弃,这就是他表达人生的一种方式。他要表达就只能通过放弃这种方式来表达,他没有更多别的可能来表达了。放弃形式也好,放弃表达的内容,放弃表达的情绪也好。

用诗人保罗·策兰的人生轨迹来看,人的需求至少分成两种,冯友兰先生是把它分做四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功利境界,现实的功利,我们读书法就要找个工作,就要卖钱,我们就要有钱,然后就证明我成功,这个是第一个境界。第二个境界是文人的情怀的这种境界,或者说世人,我要留名,只要名,不要利。而且这个名还不是当下这种大家都认为我很厉害的这种名,而是要百世之名啊,就一百年以后啊。所以有个盖棺定论,文人都喜欢用这个词,或者说让历史说话,或者用艺术说话,那么今天这个时代我们突然发现,名利不可靠啊,名是能书写出来的。古人的这种名,王羲之的名就是被唐太宗抬起来的,你不能否认这个事实,是被人书写出来的。那么当你发现名已经没有意义的时候,当说到弘一法师还有保罗·策兰的时候,他最后选择自杀的这一瞬间,他为什么选择自杀?一个哲人的自杀没那么简单。如果他所用的话语都说尽了,手头的文章都不能表达他的时候,他唯一剩下一种方式来表达他自己,就是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放弃了,放弃来表达自我。当他选择做这样的选择的时候,我们不能简单的看待这个问题。你想他有多伟大,死亡变成他的一种诗篇啊,死亡变成他的一种表达啊。这个人的心灵,你想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灵啊。

书写在这里分为了身体的书写和语言的书写,书法的形式、线条、笔墨也是一种语言,在语言的书写过程中,语言自身具有相对独立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书法家在对语言的选择过程中,笔墨成为他唯一可以表述的工具,这一工具的系统有被封闭在中国文化的系统中,因而作者的情感表达又受到文化的限制和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书意的完成又是对整个笔墨语言的对抗和融合,书意在对抗和融合发生出来。而最完满的状态是个人的生活与语言表达的精神是一致的,身体的书写与笔墨的书写高度的统一,笔墨的形式成为身体书写的一部分,在笔墨形式被书写出来时,人生的意义与笔墨的意义在笔墨形式的铺陈中彰显出来,这也就是中国艺术精神中的人书合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