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提升企业员工自我效能感的社会工作介入

2016-05-30尹昌义

资治文摘 2016年1期
关键词:效能个体理念

尹昌义

一、自我效能感概述

1.自我效能感的内涵与形成机制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个心理学概念,意指个体对影响自己生活的事件,以及对自己的活动水平施加控制能力的信念,也即个体对自己能够按指定水平来执行某个行动的信心。自我效能感决定个人的目标设置、个人为目标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个人面对困难的持久力,以及目标失败后个人的恢复能力。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因此在面对潜在威胁时也不会产生恐慌。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往往会自我怀疑,面对危机时情绪上易于恐慌焦虑,结果削弱了自己完成任务的能力。

班杜拉这个概念的提出与当时心理学界开始出现的积极心理学主张是紧密相关的。进入20世纪80年代,这些理论观点又开始引起企业和相关社会组织的关注,主要涉及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工作态度及工作行为的关系等问题。大量研究证明特定的自我效能感是员工绩效的可靠预测指标,并且有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在组织情境中对自我效能感进行干预会显著地促进任务绩效。

2.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前绩效。即以前相关行为产生的结果或效果。(2)能力观或成就目标。持能力增长观念的个体往往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而持能力固定观念的个体自我效能感则较低;同时,成就目标较高的个体往往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反之则具有较低的自我效能感。(3)目标设置水平。目标设置水平恰当,会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强化其对目标的承诺,从而提高其工作绩效。(4)反馈方式。当组织中同时存在对员工个体和团队整体的积极反馈时,员工的自我效能感较高。(5)工作任务的可控性。工作任务的可控性程度越高,员工的自我效能感则越强,反之亦然。(6)人际氛围。良好的人际氛围、人机协作能增强员工的自我效能感。(7)组织文化。良好的组织文化能增强员工的组织自豪感和归属感,进而提升其自我效能感。(8)个体情绪特征。一般来说,紧张和焦虑会降低人们的自我效能感。

二、社会工作介入员工自我效能感的可行性与意义

目前,自我效能感的评估、测量常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员选拔、培训、绩效评估等相结合应用。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进行干预的方法主要包括:给个体提供有关任务特征、任务复杂程度和任务环境等信息,并指导其如何更好地控制这些因素;提供培训以直接提高个体工作能力,或指导个体如何恰当地运用能力去完成工作;帮助个体了解完成任务所需的行为、分析策略和心理策略等。

上述自我效能感的实践应用,主要还是在相关的心理学和管理学视野的统摄下进行的,但似乎缺少社会工作视野的观照。社会工作的理念、专业方法、专业技巧事实上都有助于企业组织员工的自我效能感的提升。社会工作作为一项专业的助人活动,其目的是协助有困扰的个人、群体或社区解决问题,恢复、改善和发展其功能,以促进其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作为社会工作重要分支的企业社会工作,其服务对象主要就是企业组织中的员工,目的就是为企业员工提供服务、围绕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扰及相关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增进员工福祉、提升员工能力,促进企业的正常运转和良好发展。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其背后的理念主张与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具有很强的契合性。自我效能感的理念主张的依据是积极心理学。自我效能感的实践应用在企业组织中一般归属于人力资源管理范畴。在现实中,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对员工问题的关注,多以“管理主义”为工作理念,以提升工作绩效为着眼点,比较缺乏服务的理念和思维,忽视对影响员工工作绩效的相关心理情绪、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家庭生活等问题的关注,这必然影响员工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而社会工作作为一项成熟的专业服务,其宗旨就是为企业员工服务,运用个案、小组、社区等专业技术和方法,协助员工解决各种问题,有助改善员工心理、协调人际关系、改善员工环境条件、构建员工社会支持体系,从而提高其自我效能感,进而提高其工作绩效。同时,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与方法,如以人为本、注重服务与平等以及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等,可以弥补企业工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的不足,可成为这些组织或部门的有益补充。

总之,社会工作介入企业员工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它可以为有困扰的员工提供专业援助,积极挖掘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的优势,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水平以及独立解决问题、高效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社会工作介入员工自我效能感的空间、方法

社会工作介入员工自我效能感的空间可以包括以下方面:

1.对员工情绪心理的介入。当前,快速的工作节奏与竞争压力极大地影响着企业员工的情绪心理,很多人出现了工作倦怠,甚至出现了类似富士康员工跳楼自杀的极端事件。遵循“助人自助”、“优势视角”理念,社会工作可以为企业员工提供有效的心理辅导,以缓解他们的压力。具体做法包括个案辅导、团队活动、互动交流等方式,积极培养员工保持一种持续、积极的情感状态,从而有效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和工作绩效。

2.对员工人际关系的介入。当今时代是一个人们越来越注重自己的个性的个体化时代,因此员工之间的人际纠纷、矛盾也比较突出。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专业方法来化解员工间的矛盾,消除对立,创建和谐有序的团队精神,从而使员工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3.对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介入。研究表明,员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前景的期望水平对其自我效能感有显著影响。社会工作者可以协助员工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员工正确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以便扬长避短,不断自我完善,提高职业能力,从而增强员工的自我效能感。

4.对组织文化建设和环境建设的介入。人在一定的文化和环境中存在和发展的。因此,一定的文化与环境对人的人格心理、工作等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社会工作者介入组织的文化建设和环境建设,核心是遵循“人在环境中”的社工专业理念,使员工的各种需求、职业发展前景与企业的精神、价值观、发展目标、经营方针有机地整合起来,使员工形成对所在组织文化的自觉认同,从而使其产生强烈的自豪感与归属感,由此也可以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包括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同时,社会工作者要协助组织的各种环境要素、资源与员工形成正向联结,建构员工的环境支持体系。

社会工作介入员工自我效能感的主要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案工作方法。主要是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对员工进行个案辅导。此种方法可以有效地运用在诸如员工情绪心理疏导、职业生涯规划、环境适应障碍、家庭矛盾、个人情感问题等方面。此种方法在利用案主自身及外部资源来促进案主成长方面具有良好优势。

(二)小组工作方法。主要通过组建相关的小组并开展相应的活动来协助小组成员解决问题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此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那些具有相同或相似问题的员工。诸如人际关系障碍、环境适应障碍、职业能力不足等问题的社会工作干预,都适宜采取小组工作方法。

(三)社区工作方法。主要是通过整合社区资源,培养社区成员的互助、自助、自决精神,加强社区凝聚力,以提高社区的福利水平,促进社区的进步。企业作为社区的组成部分之一,专业社工可以通过合理运用、开发、调配社区资源以解决企业员工在工作与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以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包括帮助员工获得劳动保护、争取社会福利等。

猜你喜欢

效能个体理念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